台積電日前重磅宣布,加碼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在美投資,比台灣政府一年總預算近3兆元還要多,此案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從2020年川普1.0政策上路到現今川普2.0,累計高達5.4兆台幣,無怪乎鏡頭上的美國總統川普,志得意滿、眉飛色舞。
各界咸認,台積電這一步,換得免受高關稅、免救英特爾的暫時喘息,稱得上一步好棋,不過,「川普要讓美國重返半導體榮耀」的使命,沒完沒了。近期美國州長來台拜會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來意明顯,希望台廠齊赴美國共襄盛舉,對大老闆們來說,地緣政治不確定的壓力,比守住毛利率還要難。
正當外界以為,擴大赴美投資或許能保台積電,躲過接手英特爾(Intel)這個燙手山芋,但市場一度傳出,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逼迫下,台積電可能攜手輝達(Nvidia)、超微(AMD)和博通(Broadcom)成立合資公司,拯救英特爾,即使英特爾最新任命半導體業老將陳立武接任執行長一職,讓英特爾重返光榮的各種怪奇點子,川普政府都不會放棄。
雷根時代就發動半導體貿易戰,日本痛失競爭力
英特爾有多慘?過去1年,股價累計下跌逾54%,2024年淨虧損達188億美元(約新台幣6,191億),是自1986年以來首次虧損。20多年前,英特爾市值曾是台積電的6倍,如今,台積電市值已是英特爾的近10倍。
說起來,這並非美國政府首次積極干預和重塑半導體產業,也不是第一次使盡各種手段,挽救英特爾。
1980年代,日本主導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晶片生產,全球市占高達75%,世界稱霸,美國節節敗退,降至20%。但在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的施壓下,雙方於1986年,簽署《日美半導體協定》,美向日發動半導體貿易戰,導致日本最後喪失市場競爭力,韓國三星見有機可乘,得到美國老大哥支持,取代日本,成為新一代DRAM霸主。
鑑古知今,美國對日本發動貿易戰,取得勝利,現在對各國正是故技重施。
從川普1.0到2.0,回顧「台積電赴美投資大事紀」一圖可知,2020年5月,台積電首次宣布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第一座晶圓廠,投資金額約120億美元(新台幣3,586億元),並於2024年底正式量產,生產4奈米晶片。
免費訂閱【科技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瞭解最新科技動態!
台積電五年來在美投資達5.4兆台幣
2022年12月,拜登政府時期,台積電再度擴大投資,宣布在亞利桑那州總投資額提升至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6兆元),增建第二座晶圓廠。
2024年4月,在《晶片法案》的推動下, 美國宣布提供台積電66億美元(約新台幣2,143億元)補助,以建造第三座晶圓廠。此時,台積電對美投資規模,已達650億美元(約逾新台幣2兆元)。
今年3月初,台積電宣布加大赴美投資千億美元,等同這五年來,總共在美投資已累積高達1650億美元,相當於5.4兆台幣。
對台積電來說,擴大在美投資,到底是必要之舉,還是無奈為之?
樂觀派人士認為,隨著川普推動去全球化政策,在地生產已是大勢所趨,再加上台積電60%的客戶集中在美國,提高美國產能是合理且必要,與其說是被逼迫,不如說是「超前部署」。
也有分析師認為,這筆鉅額投資,可使台積電進一步享受美國所提供的補助與減稅優惠,同時,有助抵消高昂成本、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台積電大咖美國客戶們,也紛紛表態支持。輝達指出,未來,台積電所興建的新晶圓廠,將成為以美國為核心的新技術供應鏈基石;AMD執行長蘇姿丰讚揚,台積電在美擴大投資,並稱此為「美國先進晶片製造的一大進步」;高通執行長艾蒙(Cristiano Amon)盛讚,台積電此項決定,是個「大好消息」,認為這有助於實現晶片製造地點的多元化。
下一個台積電在哪?延續優勢是課題
儘管如此,認為台積電迫於地緣政治壓力不得不為之的人也不少。
有分析師指出,從商業角度來看,台積電赴美並不合理,不僅成本高,還缺工缺料。此外,台積電在美製造成本比台灣高出50%以上,同時人才短缺問題未解,長期而言,壓縮其獲利能力。
這次擴大投資,被預估能為美國當地,創造價值數千億美元的AI與其他高端晶片,同時提供4萬個建造及數萬個半導體相關高薪工作。然而,台積電轉往美國投資,恐衝擊國內就業機會。
隨著川普2.0政府吹起全球貿易戰,全球股票市場波動劇烈,許多投資人很有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過,台灣不應以半導體王國自滿,就算是台積電,優勢也可能在20、30年後將不再。
張忠謀老先生的話言猶在耳,台積電與半導體供應鏈,眼下正面臨一波接一波地緣政治壓力,身為台積電小股東,我相信魏哲家董事長加碼千億美元投資的背後考量,有必要,更多的是無奈。「下一個台積電在哪?」老實說,我很無奈。
(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