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經濟成就,看實令人眼紅。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出於酸葡萄心理,歐美人發現日本人其實並不那麼值得羨慕;他們沒有享受西方式的生活品質,工作時間既長,居住空間又小,火車擁擠不堪,只會存錢不會花錢,缺少公園,沒有休假……。在歐美人想來,這種日子真是沒法子過。
工作狂的國度
一九七九年,當時任歐洲共同市場對外關係部主任的羅伊.丹曼爵士,在他的著作中形容日本是一個「工作狂的國度」,說那裡的人住在「比兔子籠大不了多少」的地方。這使得歐美人更覺得日本人「太不公平」;拚命賺外國人的錢,自己卻那麼儉省,怪不得日本的貿易順差那麼大!只要他們少存錢、別那麼努力工作、多休假、多為自己打算,便可以平衡與西方的貿易了。
令西方人迷惑難解的是:日本人為什麼甘心過苦日子,而不爭取改善呢?他們為什麼不抗議示威,要求增加公共設施、降低食物價格、多設大超級市場?的確,日本人幾乎毫無不滿跡象。是他們漠不關心?還是他們不敢?
也許都不是。會不會是--日本人的生活根本就不差?問題的關鍵在於「生活品質」的定義完全要由當事人來決定。當然,也有一些客觀標準,例如統計數字。
讓我們從壞的看起。日本人的居住環境是比較差的,一九八四年,只有三三%的人住屋有整體規畫的衛生下水道系統,而西德有九一%,美國七二%。不過,不要馬上把情況想得那麼糟,因為其餘日本住屋還是有化糞池等污水處理設備。總之,是還不必抗議示威的。
日本居,大不易
在八0年代中期,一般日本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是八0.九平方公尺,比起美國的將近一三五平方公尺,確實是小了很多。這不奇怪,美國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二十六人,日本卻有三百二十四人。
可是羅伊爵士身為歐洲人,形容日本人的住家像「兔子籠」卻是太過分。歐洲人的居住面積也不見得大多少;法國八五.五平方公尺、西德九三.八。難道說,小了五~一五平方公尺,公寓便成了兔子籠?或者,法國人或德國人自己也是兔子?
不錯,這幾年東京的房地產價格幾乎上漲了一倍,房租也跟著上揚。但是請注意,六0%的日本人擁有自一九八七年,東京一層三間房的公寓租金是每月一四三0美元,比紐約貴二四%,比巴黎貴了將近倍。但是這主要是由於日圓升值、美元貶值的緣故,所以主要是苦了浪跡日本的外國人。
雖然如此,「日本居,大不易」仍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很多別的東西也貴。一九八七年,日本的個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首次超過美國,達到一九、四五0美元,但是若把物價因素計算在內,則遽降至一三、000美元,遠落後於美國的一八、二00美元。東京人的每小時淨得工資比紐約人、巴黎人都高;但是論購買力,紐約人比東京人高出一倍,巴黎人則高三五%。
休假溜狗去
請注意,這些統計數字裏面,又隱藏了一些詭計。因為要比較不同國家人民的購買力,必定是使用流通於國際間的商品為標準,可是日本人可能不常購買這些商品。紐約人愛用的、美國派駐日本人員愛用的,必定與典型日本白領階級愛用的不同。紐約人愛吃牛排與炸雞,他到了日本,發現這兩樣東西很貴,問題是日本人多半吃魚、吃麵條,牛排炸雞貴與他何干?
有人會說,休假日數應該是個明確的指標了吧?西方人總認為日本人沒有假日,其實東京一般工人可享有的帶薪假期比紐約的工人還多,只是他們通常都休不到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日本每年的國定假日有十八天,比美、英、法、德等都多。這些假日是大家都休息的,可是問題又來了,幾千、幾萬個人同時休假,誰願意出門去擠呢?他們只好閉門不出,或去公園溜溜狗。
不幸,東京的公園比西方大工業國的首都都來得少;每人平均只分得四平方公尺(在倫敦每人有三0平方公尺,巴黎人有十二平方公尺)。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在東京逛公園可比在紐約的中央公園或倫敦的海德公園安全多了。紐約人擁有的公共綠地面積可能是東京人的一0倍,可是他或她在公園裡被謀殺的可能性至少是東京人的六倍,被強暴的可能性是二五倍,遇搶的可能性更是東京人的一四0倍。日本不是沒有犯罪案件,只是因鄰里守望相助而少得多,以搶案而言,破案率也是美國的三倍。
長壽的國民
犯罪率低,可能也和工作有保障、家庭生活穩定有關。日本有窮人,有失業者,也有流浪漢,可是日本的失業率僅及美國的一半,離婚率只有三分之一。還有,日本人擁有私家汽車者是美國比例的一半,而車禍死亡率也是美國的一半。
在這樣周全的保護之下,日本人活得比各國人都長。一九八七年出生的日本男性,預期壽命可達七五.六歲,女性更長達八一.四歲。相較之下,美國男性平均七一.三歲、英國七一.八歲、西德七一,五歲都瞠乎其後。飲食可能是重要原因,日本人吃的脂肪和乳製品比美國人和英國人少得多。
日本的老年人也活得比較健康,不像西方老人常患關節炎,不過他們較易中風或患胃癌。自殺率則沒有西方人想像的高;一九八五年的自殺率還低於法國,只略高於西德。
日本人的生活到底好不好?這全看你怎麼想了。是健康重要還是財富重要?是安全重要還是居住面積重要?
生活品質求改善
日本人不擔心生活品質差,他們只關心有沒有改善。例如,西方人可能知道日本上班族每天通車要花很長時間,日本人注意的卻是通車時間十年來減少了十一分鐘。更明顯的是,近年來日本人的實際所得逐年穩定增加,而需要儲蓄的退休、患病及子女教育基金愈來愈少。
日本人安於現狀,連別人眼中的缺點也甘之如飴。這不見得全無道理;這一組社會機能,恐怕是「非全有,便全無」的罷!
(譯自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