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運動,四年級時挑戰過十公里的馬拉松。我知道單車環島很艱難才愈想去,想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也想藉此磨練自己。我心中從沒懷疑不能完成這次考驗,抱著滿懷信心,期待7月8日出發的來臨。
眼見東方發白,我們已騎入蘇花公路……,山道清楚聽見粗重的喘息聲,彷彿世上只剩此聲,相信隨著不斷的喘息聲,完成的那天將會來臨,聲息中夾雜著意志,『意志力』是『不斷』的起源,『不斷』則是完成的象徵。」
這是慈心華德福中小學七年級的學生葉乃瑋,去年小學部畢業時,和爸爸葉泰煌單車環島九天後寫下的文章。
儘管途中遇到颱風、幾度爆胎,一路驚險地與砂石車擦身過,但在他洗鍊的文筆下,仍滿溢樂於挑戰的自信。
因教學沒熱情,轉念森小
事實上葉乃瑋自信大方的態度,是以不小的家庭變動成本換來的。
六年前為了讓兒女就讀慈心華德福小學,葉泰煌從行政院主計處請調到宜蘭東光國中當行政人員,太太也從台北地方法院請調到宜蘭永樂國小當行政人員,一家四口就這麼定居宜蘭。
原本葉乃瑋小一就讀木柵的國小。「我捨不得孩子在那個環境,」葉泰煌表示,那時他利用晨間到學校擔任「故事爸爸」義工,卻發現才30歲出頭的年輕女導師,對教育、對孩子、對家長態度異常冰冷,情緒莫名。
感嘆體制內的理想環境可遇不可求,葉泰煌下定決心要採取主動,將孩子轉學。
無奈台灣小學的選擇空間不多,葉泰煌本來想讓葉乃瑋念種籽學苑,但名額有限排不到,後來小一寒假葉乃瑋參加兩星期的「寒假森小」,主動要求轉到森林小學。
讀了一學期,尊重孩子自行決定上不上課的森林小學,讓葉乃瑋讀得很開心。
但森小一年學費要30萬,等葉乃瑋的妹妹也上森小,兩個孩子光一年學費就要60萬!
陪孩子上學,台北宜蘭每天跑
那年暑假,葉泰煌印象中聽過宜蘭有辦實驗教育的小學,沒想到上網一找,就看到當時還是私校的慈心華德福小學課程,以許多手工、藝術課程來滋養孩子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創意,令他心動;重點是一年學費13萬,不到森小一半!
葉泰煌二話不說,一邊申辦請調到宜蘭,同時開學後就陪兒子先借住學校,睡在教室地板半個月,邊找房子。葉泰煌每天早上得趕搭5點多的火車去台北上班,晚上再搭火車,約8點多回到宜蘭。
幸運的是,葉乃瑋三年級時,華德福變成公辦民營,學費頓時從13萬變成幾千元。葉泰煌很開心,「變成公辦民營,能參與的家庭就比較多,只要想讓孩子讀,隨時就可以來。」
但是,中央單位不待,卻自願降調到地方?旁人眼中的「犧牲」,葉泰煌卻認為相當值得。
他比較,體制內的主流價值,認定智育好才有競爭力。
但華德福小學是全方位的著重發展孩子在各方面的潛能,孩子的心理內在也變得比較自主成熟。「我很感謝華德福這個環境,孩子的自信能被保留住,價值就在這邊,」葉泰煌又說。
他清楚記得去參加兒子小二時的班親會活動,兒子得意展現作品的同時,看到同學畫得很好,也很樂於請教。
開放教育,孩子自發且有想法
「他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也不會因為和同學比較而自卑。」葉泰煌指出,體制內的小學,自信,往往只存在於前幾名孩子的身上。
葉乃瑋七年級時,全班曾挑戰攀登南湖大山,回來後要交心得報告;他花了整整一星期,每晚放學就埋首苦寫,最後完成5000字的心得。
葉泰煌表示,學校老師在那一星期並沒有催逼兒子交出報告,開放的教育給予了尊重孩子自發完成的空間。
升上國中部,葉乃瑋想加強英文實力,主動提說要去外面補習英文,妹妹也主動要求加入蘭陽舞蹈團,兩人都會思考自己想做什麼。
「我們學校的同學比較成熟,因為全方位的連心理內在也有發展吧!外面的同學只有功課上有發展,」葉乃瑋比較。
台北一位友人日前來訪,對葉泰煌提起,孩子六年級,每天補習補到晚上9點多,寫功課寫到11點。
「我聽了反而很心疼這個孩子,因為他失去知覺感受了,家長叫我幹嘛就幹嘛!」葉泰煌滿是欣慰地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們選擇來到宜蘭,沒有遺憾,「因為得到我們要的,心靈是飽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