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一篇「漫畫界大師牛哥檔案解密」的視頻,它問道:「你還記得牛哥筆下的《牛伯伯打游擊》《牛小妹》與《老油條畫傳》等漫畫作品嗎?」
當然記得,在1950-1970年代,台灣的漫畫曾經盛極一時,而當時一位家喻戶曉的漫畫家,在幾十年後仍然未被遺忘,他就是牛哥。在那個年代,漫畫就是牛哥,牛哥就是漫畫。
更傳奇的是,畫漫畫的牛哥,還是一個多產的小說家,他以費蒙為筆名,至少寫了80部偵探、推理及社會傳奇小說。他於1954年撰寫的《賭國仇城》,前後五次被搬上大銀幕,分別由張仲文、李莫愁、白虹、楊惠姍等人詮釋劇中的主角。
牛哥本名李費蒙。
在西方,漫畫最早是用來諷刺政治的。漫畫家將藝術技巧、誇張和諷刺結合起來,以質疑權威或引起人們對腐敗、政治暴力和其他社會弊病的關切。
當牛哥漫畫事業巔峰的時代,也正好是台灣內外局面危疑震撼的時代,本質在於諷刺時事的漫畫,沒法不加以收斂,但不涉及國家基本安全問題的,仍時有佳作。
畫漫畫也寫小說,一生傳奇
中華民國在大陸上有三個主要政黨: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遷台後,青年黨比較完整,民社黨因無人主持,已「形同虛設」。大家「逃難」來台,無以為生,國民黨主持的中央政府,就以「反共抗俄宣傳費」的名義,補助各黨,因分配多少問題,引起各自黨內的糾紛。1961年12月2日,青年黨設在台北市金華街256號中央黨部的「中園」,成了戰場,一派要力闖,一派要死守,招來軍警維持秩序。牛哥當天在報上刊出一幅漫畫,一座「中園」大門,外面都是人頭頂著,想進去;裡面都是人頭頂著,不讓進來,標題是:「團結就是力量!」
事後我遇到牛哥,我說,這是我看到他一幅最好的政治漫畫。放到國際上,也毫不遜色。他深有知音之感。
現在沒有牛哥了,誰再為四分五裂的台灣說「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