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臺灣各城市掀起良性競爭,若先撇除民生經濟等數字評比,「城市定位」往往是驅動一座城市有機發展的硬核,更是城市居民自我認同的基底。
舉例來說,提起政治首都,毋庸置疑是中央機關聚集的臺北市;文化首都,則是擁有三百年建城歷史的臺南;工業首都,咸認是擁有深水良港的高雄市。至於臺中市,這座位處臺灣中心、開城僅130餘年的年輕城市,該如何善用自身的空間優勢、透過城市建設來彰顯特色?
蛻變歷程:從地方到國際的宜居之城
我在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臺中市都市發展局服務,臺中市脫胎換骨、華麗轉身的歷程,我有幸無役不與。最初,在胡志強市長的宏觀視野下,以「創意首都」為施政方針,邀請國外建築大師來台,擘劃出一棟又一棟吸引國際目光的公共建築;而後由盧秀燕市長「幸福宜居城市」的願景接棒,克服縣市合併、城鄉差距的巨大挑戰,經《遠見》雜誌評比,屢屢榮獲最佳首長榮耀,施政分數也是六都最高,今年的總平均滿意度甚至創下歷年新高。
這座卓然成長、新舊並立的城市,必然有其治理洞見與智慧,才能持續吸引人口移入增加,躍升為人口285萬、全臺第二大的宜居之城。臺中市政府很榮幸接受出版社邀訪,細細爬梳臺中市如何善用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空間向度的優勢,又是如何透過都市計畫引領、基礎與亮點建設的推動、城市自治的法令來克服重重挑戰,透過嚴謹的採訪撰稿集結成書。
讀者不妨隨著《啟動幸福方程式》一起遙想當年,窺見臺中市蛻變歷程。30年前仍是省轄市的臺中市,是如何突破地方財政的限制,將人煙稀少的七期重劃區一步步打造成名師亮點建築的聚集地,如今已是可媲美國際大城的CBD;水湳經貿園區又是如何緊接其後,透過卓越前瞻的都市計畫,在市中心預留一塊廣達67公頃的都市之肺、公園綠地,區內建物必須符合低容積、低建蔽率的建管規定,更為臺中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打底奠基。
然而,要獲得高達七成臺中市民的認可,可不是單靠七期與水湳經貿園區的亮點建設。2010年臺中縣市合併之後,原臺中市共八區、臺中縣二十一區,合計二十九區,首要面對的是都市計畫的檢討與整併。
以300萬人的需求,連結城市的未來藍圖
所謂「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市府緊鑼密鼓為臺中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透過本書揭示,讀者可看清市府的施政輪廓,是以三百萬名市民的尺度來預想與盤點,現行限縮整併的十八個主要都市計畫中,各有區域發展特色,而相關的學校、消防、住宅等公共設施規劃,也足以撐起市民需求。此外,透過五大門戶及水湳、臺中、豐原、烏日四大轉運中心,加上軌道交通「五線齊發」的規劃,得以串聯臺中市每個角落,讓市民得以享受便利的交通服務。
《遠見》雜誌今年另針對臺灣各縣市做出城市競爭力評比,台中市名列全台第5名、六都第4名,不僅「生活品質與現代化」全台第一,「經濟與就業」也是六都進步最多,「地方財政」更是全台優化最明顯,成為「生活質感首善之城」。
本書花了許多篇幅著墨,臺中邁向「宜居城市」做出哪些創新與努力,與國際接軌的企圖心、以及完善的自治條例是最大關鍵。
相信讀者近年遊歷臺中時,都曾在主幹道、或是巷弄轉角,無預期地遇上一棟又一棟垂直栽滿綠意、造型獨特的大樓,忍不住駐足觀賞讚嘆。事實上,這樣立體綠化、複層式露台、造型遮陽板的特色建築,放眼全球並非創新,這樣的建物設計,是基於都市人對於自然環境的渴求、蘊含人際互動的想望、更兼顧淨零排碳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生活質感與低碳未來的實現
但是,民間積極興建綠意大樓的風潮、傾城之力打造宜居城市的堅持,卻是臺中獨有。究其主因,2019年頒布「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是最大推手,目前已完工26案宜居建築,建照核准數則多達216案,可謂遍地開花,當臺中市在「經濟與就業」項目中,獲得大幅的進步,但市府更沒有放棄在「生活品質與現代化」的把關,才能榮獲全臺第一的肯定。尤其臺中市府曾經因為拒絕護國神山台積電擴廠而站上輿論尖端,透過本書的揭露,大眾更能明白臺中市政府如何看似逆風反商、實則是為了民生水電穩定而堅持,最後能在產業發展與生態永續之間找出平衡點,市民終成最大贏家。
最後,我們也回歸關注臺中的地理優勢,冬天既不像北部溼冷,夏季又不如南部燥熱,過往最令人盛讚的是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但是近年也不敵都市熱島效應愈趨燠熱,市府委託專家進行熱島效應調查,發現市中心因建物密集,夏季均溫比市郊高出三至四度左右。因此,目前市府透過相關的都市計畫與建管規定,引領建築物適當退縮,讓從台灣海峽吹拂而來的季節風,沿著臺中兩大流域吹拂在都市叢林中,形成「城市風廊」,進而協助城市降溫,提高人體舒適性。
此外,面對極端氣候的增加,全球共同以2050年淨零排碳為目標,臺中市政府更積極修訂發展低碳城市的自治條例,包括綠電、減煤、綠建築、零碳清淨運輸,種種作為,都持續扣回臺中市作為「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由於攸關城市永續發展,勢在必行。
願讀者在《啟動幸福方程式》一書中,能看見臺中都市計畫之前瞻、感受施政理念之細膩,這些著眼下一個世代的超前部署,也許是臺中市能連年獲獎、更能成為民眾心中「生活質感首善之城」的至要關鍵。
(本文為記者整理改寫自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李正偉採訪內容。)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