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景氣時代 全民瘋食尚

陳建豪
user

陳建豪

2007-06-01

瀏覽數 17,900+

不景氣時代 全民瘋食尚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台灣的食尚圈,最近發展得特別熱鬧與精緻,因為多了兩種推手——搖動筆桿的文人,及舞動鍋勺的白領階級。

尤其近年,談飲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流行。有了文人的背書,飲食的層次正逐漸提高,不再是一種填飽肚子的行為,而是一種懂得生活的態度。

像是作家舒國治與韓良露,從寫散文、小說,轉而寫食評、食記;題材變得平易近人,得到的迴響卻更大。

「1984年左右,我在報上寫影評,用的是真名;但是寫餐廳食評時,怕別人覺得我太俗氣,一直沒敢用真名,」直到近幾年才敢用真名出版《雙唇的旅行》《私房滋味》,而被譽為「食神坐命」的韓良露認為,社會的價值觀,已大幅改變。

1992年擔任美食記者,跑了十多年美食新聞,並在去年出版《想吃》飲食評鑑一書的王瑞瑤,對於美食成為流行學、民眾愛看的議題,感觸也很深。「從前,美食可能只是消費版中的一小角;現在,有些報紙的週末特刊,整疊報紙可能有一半都是在談美食,」王瑞瑤認為,從報紙的版面分配,不難看出美食已經成為台灣人最愛看的話題。

究竟,改變的力量是什麼?

不景氣,美食成為全民情緒出口

同樣也是從散文家轉型成為飲食文化作家,作品從《理想的下午》寫到《台北小吃札記》的舒國治認為,「這幾年來,經濟不景氣,大家日子都不好過;美食變成民眾獲得快樂最快的捷徑。」

一張乾烙蔥油餅、一碗汕頭牛肉麵,或是一碗東門市場的滷肉飯,舒國治認為,都是讓民眾在最低潮時,用便宜代價就能快樂一下午的方式。

而除了用美食找尋滿足感,細細品嚐食物,也是一種流行的生活態度。知名企業家台玻董事長林柏實的女兒、現任學學文創藝術總監林文媛,也開設飲食研究室,邀請名師,開設「懶人廚房」「一碗湯」「歐洲飲食文化」等課程。

「懂得如何做飯,甚至是吃飯,也是一門藝術,可以從中尋找個性與靈感,」林文媛認為愈來愈多人,懂得吃飯不只是要吃飽,而發覺可以從一口一口的食物中,感受到更多的滋味與文化背景,也讓飲食,成為一門顯學。

產業外移,白領人才轉業型

除了有文學家為食尚圈站台,近來許多白領階級,更是直接投入食尚圈,開啟人生事業第二春。

「近年產業出走,沒有跟著外移的優秀人才,不少都選擇低門檻的餐飲業,開發第二春,」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白領人才加入食尚圈,與整體環境變化,有很大關聯。

現年49歲的丁長泰就是一個例子。曾擔任台灣飛利浦電子工程師、也曾幫許多電腦製造商寫軟體,但隨著電子業西移,原本的軟體公司,從400多人縮編為100人,已有家庭的丁長泰不願外派大陸,不得已,便在去年選擇創業。

當了一輩子的工程師,丁長泰的第二春,正如戴勝益所說,是選擇門檻比較低的餐飲業。

為了要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出,丁長泰推出少見的「手抓飯」便當,是學新疆回族的特殊吃法,讓每月營業額最高可以突破百萬元。

丁長泰的創新致勝方式,也正如戴勝益所預料,當白領「被迫」進入食尚圈之後,一定會為食尚圈,帶來許多新的激盪與創意,而讓台灣食尚圈的素質,愈來愈精緻。

低薪時代,成家夫妻創業型

事實上,除了產業外移之外,在台灣的上班族,面臨什麼都漲、唯有薪資不動如山的窘況,也激起創業、搏一把的鬥志。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高達七成的白領上班族想要創業。而餐飲業也始終是創業首選。

原本分別是攝影記者、安親班教師的蔣昆伯、陳宥蓁夫婦,就曾經因為薪資太低,無法存夠結婚基金,「憤而」創業。

「本來預計要在2005年底結婚,我花了幾年時間,一點一滴存下50萬,本來想買房子,卻發覺連頭期款都付不起,」從高雄上台北工作,蔣昆伯發現,台北實在「居不易」。

於是,蔣昆伯興起了創業的念頭。如同104人力銀行的調查,他的創業方向,也是鎖定食尚圈。

完全沒有餐飲背景的蔣昆伯,決定選擇對手最弱的市場進入。「我選擇賣紅豆餅,因為之前市場上賣紅豆餅的,都是年紀很大的婆婆媽媽;跟這群人競爭,我比較有勝算,」蔣昆伯坦承自己的盤算。

懂得行銷,是蔣昆伯夫婦,能在第一個月,就回本的關鍵。「『祝你幸福!』是每個客人離開時,我們一定會跟他們說的一句話,」陳宥蓁認為,就是這簡單的四個字,讓他們跟客人,成為朋友,也成為了一家特殊的紅豆餅店。

不斷研發新口味,推出包含義大利肉醬、青醬鮪魚等新產品,則讓許多民眾,登門要求加盟。

一年多的時間,這家「幸福紅豆餅」店,已經賺進上百萬,還有十家加盟店;蔣昆伯、陳宥蓁兩人,終於也在去年年底結婚,挺著八個月的身孕,陳宥蓁笑著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收入還真不敢生小孩。

烹調未來,為自己開店圓夢型

對年輕人而言,選擇餐飲,更是因為門檻低,自己可以當老闆,看得見未來。

1977年生的Jeremy(本名黃竹民)就是這樣的例子。頂著台大畢業生的光環,Jeremy卻從餐廳小弟當起,為的就是日後擁有一家自己的店。

他在一家頂級義大利餐廳工作時,遇到了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四人相約共同創業。

而為了逐夢踏實,四人分別離職,到不同餐廳學習不同的東西;有人專攻食物調理、有人專攻水酒調配,有人專攻外場服務。

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每週都會聚會一次,一年不輟,就是為了定位未來的店,討論菜色、定價。

就在去年年底,在台北市信義路、敦化南路附近,多了一家義大利餐廳——奧瑞岡,就是這四個大男生一年來的成果。

「這家店,算是我的;接下來,也還要幫其他三個創業伙伴,各自開店,」Jeremy笑著說,各自擁有自己的一家店,是他們當初創業的動力。

擁有一家店的夢想,其實不僅僅適用於六、七年級生。

曾經是愛普生旗下子公司,愛普網的副總經理,現年約40歲的Grace(本名吳佩蓉),便也是希望自己能有更獨當一面的職場舞台,加上自己喜愛烘焙,而在去年底,開設「菓本多田」水果塔蛋糕店。

從白領轉戰食尚圈,Grace在去年創業前,曾經花了約兩年的時間,抽空跟五位師傅學習手藝,甚至也曾經赴日本的法國藍帶學校短期進修。

「轉飲食業,所有東西都是從頭學起,但我卻覺得,我看得到未來,」待過大公司,Grace認為飲食業,是一個可以小資本、少人力創業的行業,也讓她可以專心為自己打拚,而非僅為公司賣命。

開店僅約半年,微風廣場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就對Grace的麵包店印象深刻,積極邀請進駐,另外衣蝶百貨也看中,邀請合作。

台灣的飲食市場,在愈來愈多的社會精英投入後,不論是口味,服務與管理,正往「食尚王國」邁進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