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壓力日增,國內碳費費率亦即將上路,桃園市政府透過一系列輔導、補助、人才培訓,要讓企業減少碳焦慮,在碳有價時代立於不敗。
桃園市工業產值一年超過新臺幣4兆元,高居全國第一,同時也是全臺最大電子和電腦產業聚集地。面對「碳有價時代」來臨,國內企業也將自2026年5月開始繳交碳費。為了協助企業減低「碳焦慮」,桃園市政府也推出一系列政策,協助產業落實低碳轉型。
工商低碳化輔導,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工廠低碳化輔導,由桃園市經發局邀請專家學者組成輔導團隊,針對桃園市境內的工廠進行低碳化輔導,從製程設備、公用設備節能減碳、能源設備監控等面向,提供工廠節能減碳的解決對策和改善建議,提升廠商自主化管理能力。
輔導過程中,專業團隊會到企業內調查碳排基線、找出耗能設備,並蒐集空氣壓縮機、冰水主機、冷卻水塔散熱效率、電力、泵浦、風機等系統設備運轉數據,進而找出問題,並據以研擬改善方案、進行效益評估,再將輔導報告書交由業者。成功案例製作成示範案例電子文宣,供其餘想踏入減碳第一步的企業借鏡。
桃園市政府也成立「智慧製造服務中心」,攜手國立清華大學執行副校長簡禎富、國科會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團隊,整合產業界及學界資源,提供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等知識和建議。同步建置「產業升級健檢系統」,透過線上系統自評、即時回饋,並組織領域專家學者實地複評、訪視,再提供升級健檢報告,讓企業在升級轉型的路上方向更堅定。
產官合作培訓人才,企業能自己做碳盤查
不只提供輔導和補助,桃園市政府也協助企業培養永續人才,採取「以大帶小」的產官合作策略,辦理溫室氣體盤查課程,協助企業培養專業溫室氣體盤查人才。桃園市政府表示,市府首要任務是幫助企業具備溫室氣體盤查、做好碳排管理能力,據以擬定減碳策略和目標,以利後續揭露碳排、計算碳費與碳稅。
2023年迄今,桃園市政府一共舉辦30場溫室氣體盤查輔導課程,並協助20家企業現地輔導,一共培養1,231名溫室氣體盤查專業人員,2024年更進一步結合府內跨局處資源,擴大舉辦5場次淨零技術、環保法規說明會等交流活動,並針對35家列管企業、10家非列管企業協助低碳化輔導、自主盤查資源,希望能協助企業掌握全球碳排放趨勢,進而推動更有效減碳措施。
有鑒於國內碳費費率即將在2025年1月上路,企業將在2026年5月開始繳交碳費,桃園市政府也在今年10月辦理「低碳技術與環保法規講習會」,邀請業界權威就國內碳費制度、自願減量專案制度、國際碳盤查標準、碳關稅制度、數位碳管理解決方案、桃園市節能減碳輔導與補助資源、太陽能和智慧節能設備技術等時下永續必備知識技能逐一說明,不少企業均派員全程參與。
和七家大廠合力減碳,讓世界看見桃園努力
這樣產官攜手減碳的作法,在市府與境內7家汽電共生廠的合作也看得見,包含華亞汽電龜山廠、觀音廠、正隆、永豐餘、大園汽電、南亞錦興廠、義芳化學等企業;以2023年估算這7家汽電共生廠排放量約392萬噸(已扣除併入台電電力系統),佔桃園總碳排約13.7%。
桃園市府規劃的2030年減碳目標,已從40%提升至50%,7家汽電共生廠也積極配合市府減碳政策,著手規劃各企業減煤期程。未來成功轉型後,將可大幅減少空氣污染物,及可減少242萬噸CO2e,佔桃園2030年目標年13.6%。(242萬噸/1,779萬噸)
此具體作為也得到國際脫煤者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PPCA)認同,去年底在杜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中,也向國際宣布,桃園市會和英國、加拿大等各國聯盟成員,一同攜手對抗氣候變遷。
與產業緊密合作,讓業界不再煩心缺乏低碳轉型所需的知識技能、資源和人才,桃園做為全臺首屈一指的工商大城,低碳轉型成果不只國內看得見,更要登上國際舞臺,讓世界看見桃園。
(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