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為扛住美國制裁了嗎?任正非:我們還在掙扎中

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4-11-01

瀏覽數 6,300+

華為創辦人兼CEO任正非。達志影像
華為創辦人兼CEO任正非。達志影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自2018年起,先是受美國科技封鎖5G和安卓作業系統,再到史上最嚴格晶片禁令,華為創辦人兼CEO任正非近日罕見發表重磅談話,表示面對美國針對半導體方面的制裁,華為目前雖有遠大的理想,但仍然在掙扎中,能否在未來幾年活下來還是一個問題。

10月31日,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ICPC)發布了華為創辦人兼CEO任正非與ICPC主席、教練和選手的座談會紀要,這份紀要多達1萬餘字,由於難得談論到任正非對美國制裁的看法,突出訊息如閃電般快速擴散至網路。

ICPC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之一,每年都有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近5萬名大學生參賽。華為自2023年起與ICPC合作,將歷屆冠亞軍再集中一起再比賽一次,可謂龍爭虎鬥。

就是在這樣高手輩出、臥虎藏龍的場合,任正非在2024年10月14日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賽選手親切交流,從宏觀角度談論了AI(人工智慧)將和工業革命一樣改變時代、華為在研發上的全球布局,並回憶了個人的創業歷程和感受,最引人注目的是談到了他對美國制裁的看法。

AI會讓人沒工作,但社會總財富增加

談及AI,任正非認為世界走向AI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由於晶片、算力等各種技術的發達,促進了智慧時代的到來,就像英國發明了火車、紡織機械、輪船一樣,它產生了時代的轉捩點。

「如果有機會去參觀中國的天津港,從裝船、運輸、堆垛,包括通過海關,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沒有一個人。」任正非表示。

而在AI時代,任正非也認為一定會降低對人力的需求,但是創造的總財富卻會增加,可以養活被裁掉的人。「被裁掉的人不幹活,少拿點錢;幹活的人多拿錢。」結論是由於AI的技術進步,社會的總價值增加了,同時任何國家只有可能在總財富增加的情況下,完成對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任正非在聽了Google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在史丹佛大學那場被稱為「AI界大白話」的講話後,華為便成立了很多施密特口中的「小巧靈突擊隊」去推廣人工智慧,對於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高盛採訪上的講話,也「都在學習,聽聽他講了什麼。」

任正非勸年輕人:淪為乞丐也無悔才創業

談及創業,任正非直言:「創業不好玩,沒路可走才去創業。」任正非分享,自己當時創業是出於生活所迫,要解決「老婆孩子吃飯的問題」,無怨無悔,也沒有退路。如果年輕人想創業,那就要為了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哪怕淪為乞丐。

席間,有一位美國選手問道,華為是一個全球性的企業,現在陷入大國的紛爭,未來可能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的技術實力的?另一位參賽者問得更尖銳:「華為在過去幾年也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區域競爭和衝突也在加劇,您認為未來華為會扮演什麼角色?」

只見任正非先是避重就輕地回覆,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爭,理論是公開的,因為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有國界的是工程與技術。接著話鋒一轉,開始稱讚美國的開放和包容。

任正非表示,兩百多年來,美國從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在於其開放性、包容性,全球人才都到美國去創新,帶來文化多元化、社會多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多元化,創造了偉大的美國。美國給全世界的所有國家、所有公司樹立了榜樣,那就是必須開放,如果封閉起來就要落後。「華為要向美國學習開放性、包容性。」

眾所周知,美國近年來盛行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大陸、墨西哥開徵高額關稅,反全球化要求製造業回流美國,任正非此語是否有反諷之意?不得而知。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面對制裁,華為求活「還在掙扎中」

面對美國制裁,任正非直話直說:「美國的技術、工具很好,為什麼不用?一定要用。華為不能用,沒辦法才自己去製造工具的。」

最後在回答一位北京清華大學學生詢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理想、最幸福的生活狀態」時,任正非卻再度提及美國制裁坦言道:「到今天,也還不能說我們就能活下來。中國99%的公司是可以與美國合作,他們沒有受到制裁,他們的晶片算力比我們的高,他們能買到的東西比我們好。」

並未正面回覆問題的任正非,接著爆出最受關注的個人心聲:「在這樣的條件下,未來幾年我們能不能生存、活下去?不要看我們今天和大家歡聚一堂,以為我們有偉大的夢想,不是,我們還在掙扎中。」

話中這一句「我們還在掙扎中」,旋即被眾多媒體擷取做為報導大標。任正非最後還透露:「我們內部講話與跟你們的聊天,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我們內部講話還在講怎麼克服很多困難。」

任正非把「活下去」做為公司最高綱領,隨時做好極限生存準備。邱莉燕攝

任正非把「活下去」做為公司最高綱領,隨時做好極限生存準備。邱莉燕攝

「活下來」幾成任正非的口頭禪

綜觀華為在美國「卡脖子」期間的表現,除了起初的兩、三年「完全被打趴」,其實很多領域都出乎意料的優異。2023年不但推出震驚全球的Mate 60 Pro手機,晶片未交由台積電製造也能跑5G,讓各界跌破眼鏡。2024年則是再接再厲,又推出了三摺疊手機。

此外,華為在雲計算平台排名中國大陸第二,僅次於阿里巴巴,新能源汽車平台已成為大陸最頂級智能車聯網平台,自行開發的鴻蒙作業系統更有9億多台手機、平板等下載使用。2023年營收4566億元人民幣,淨利潤73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276億元),再度自我肯定是極具競爭力的公司。

成績算是亮眼,任正非為何此刻還要說「今天還不能說,我們就能活下來」呢?或許,可以華為的歷史和企業文化來詮釋,「活下來」幾乎是任正非的口頭禪了。

創立於1987年的華為,在30多年的成長歷程中,經歷了四次「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機,但卻沒有被一系列的考驗擊垮,反而一次次浴火重生,蛻變為世界級企業,展現了堅忍韌性。

經營企業,任正非始終保持著警惕。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他寫道:「10年來我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因此他每隔三、五年就在華為拉警報,要求華為人戒驕戒躁、居安思危。

或許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華為活了下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