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復甦中!度過1990年代的泡沫經濟後,目前的日本,正處於史上最長(已逾五年)的復甦期,不但超越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四年八個月)的舊紀錄,而且每天都還在寫下新的紀錄。
雖然爆發力不高,這五年來的GDP平均成長只有2.4%,但嚐過1990年代苦澀低潮滋味的日本,現在卻展現出另一種老成持重的穩重風範。
會產生這種新思惟,其實來自內部的人口老化壓力。
據總務省統計局2006年底的統計,日本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高達20.7%,人口數達2640萬人,超過75歲的比重更高達一成,成為全球老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
人口老化,不僅帶來龐大的醫療保健負擔,更嚴重的是,還會消減勞動力。
去年,日本有220萬名的「團塊世代」(指1946至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退休,卻只有108萬個新生兒報到。預估未來幾年,還會有數百萬名團塊世代,即將加入退休的行列。
喪失這批兼具技能與經驗的中堅骨幹,不僅造成勞動人口數大減,更嚴重衝擊企業界的人才銜接與技術傳承,不少企業都開始延長員工退休年限,增加雇用高齡員工。
目前日本65歲以上的就業率高達19.4%,高出美國14.5%、英國6.3%、德國3.4%等甚多。
在這種氣氛下,政府與企業界都在為了人口老化現象而思索,如何讓產業升級、走向高值化?
精緻加值,一顆柑橘售價8000日圓
長期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現在也必須面對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挑戰。
對此,日本已有一套應對之道,那就是:發揚自己擅長的日式文化,深耕少量多樣、高單價、高定位的精緻路線,避開新興國家大量生產的低價品。
過去大家印象中的日本,總不脫幾家舉世聞名的家電、汽車或科技大廠,用穩定的製造品質及出色的設計感,向世人詮釋「先進」的日本。一般人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日本的傳統產業。
但事實上,若到日本旅行,不少遊客都曾被他們包裝精美的和菓子、糕點,或服務精緻、環境高雅的餐飲店深深吸引。這種保留傳統風味的日本,其實存在著不少值得挖掘的競爭力。
不久前,台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許世楷,收到一箱友人寄來的日本柑橘,每顆都用精美的木箱獨立包裝,在當地被稱為「完熟」水果,每棵樹只栽種一顆果實,出產後的售價高達8000日圓。許世楷讚歎,「他們就是專門在做這種精緻化的東西。」台灣不少地方首長及農政單位,都曾為此赴日考察。
甚至在台灣人不太熟悉的「北陸」地方,也能看到這種日本傳產再造精神。
北陸位於本州島中央偏北,是富山、石川及福井等三縣的通稱,無論土地、人口或經濟產值,都只約占全國3%,過去仰賴的是紡織、機械、製藥等製造業,在日本47個縣裡,並不特別搶眼。
但,在這個鄉下小地方,卻蘊藏了許多全國一流、甚至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精緻傳統產業。
他們能將平凡無奇的汽車鋁圈,銷往頂級的賽車市場,把古老的金箔工藝,包裝成年輕人愛用的化妝品,甚至讓位於深山的溫泉旅館,成為文人雅士與外國遊客必到的境外桃花源。
這幾年也和日本面臨類似困境的台灣產業界,同樣遭遇大陸、韓國、東南亞等新興國家的強力挑戰。而從日本傳統產業的應變手法與再造軌跡裡,我們也可以試著為自己找出幾帖轉型、升級的解方。
以下是幾個日本傳產精緻化的故事。
1.汽車零件∕WASHI MAYER鋁圈
零故障,讓F1車神也愛用
車子駛進市郊產業道路旁的一間小工廠「WASHI MAYER」,許多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員工,正在廠房各個工作站間忙進忙出。
很少人知道,這裡就是世界知名汽車鍛造鋁圈品牌「BBS」的亞洲生產大本營。剛退休的F1車神舒馬克,比賽用車裝配的輪胎鋁圈,便是他們的傑作。
紡織機具萎縮,轉做鋁圈
事實上,WASHI MAYER剛創立時,做的是和汽車鋁圈八竿子打不著的紡織機具。
過去數十年間,紡織業一直是富山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著名的世界拉鍊領導大廠「YKK」,便是在此發跡。
一開始,WASHI MAYER只是家傳統的金屬鍛造廠,負責製作紡織設備用的機具及金屬零件。但不到幾年,攸關生存的挑戰開始接踵而來。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北陸三縣紡織業產值貢獻比重,由1955年的38.9%;快速下滑至2004年的4.3%,許多周邊產業也隨之萎縮、甚至倒閉,不過WASHI MAYER早在1980年代,就已積極轉型。
1983年,德國鋁圈大廠BBS來到亞洲尋找協力廠,找上WASHI MAYER成立合資公司,讓他們成為BBS旗下代工廠,後來公司陸續通過ISO9000、ISO14001、TS16949等國際認證,取得進入汽車市場的門票。
BBS的鋁圈,在汽車界是最高檔的配備。目前普及的傳統鑄造鋁圈,在台灣一顆約幾千元不等,等級更高的鍛造鋁圈則要價上萬,但BBS的價位卻從3萬元起跳,是車迷心中的夢幻產品。
更難得的是,WASHI MAYER從1992年開始,打進品質要求最高的賽車界,至今已供應2萬多顆F1賽車鋁圈,口碑一傳千里,去年參加F1賽事的11家車隊裡,便有5家是他們的客戶。2005年起,公司還開始出貨給WRC(世界拉力賽)的比賽用車。
不靠抽驗,靠人工品檢保品質
雖然有BBS的技術導入,但WASHI MAYER目前的技術實力,卻是靠自己不斷的練功與改善累積而來。
相較於傳統鑄造鋁圈,鍛造鋁圈的優點即在於硬度及強度更高、重量也更輕,可提高車子的安全性與省油能力。
而多年來,WASHI MAYER已投入超過1億美元,在生產技術上不斷研發,開發出獨家規格的生產材料與製程技術,強化產品的結構緊密度,即使車體遇到猛烈撞擊,輪胎鋁圈也只會變形,不會斷裂,不致使車子立刻失控,減少車禍意外帶來的傷害。
提起自家鋁圈的品質,理著小平頭的WASHI MAYER海外營業部課長定池正彥驕傲地說,「從1992年至今,在F1賽車場上因為我們的鋁圈而發生的故障及事故數,是零!」
一般同業多以抽查方式,檢測產品的出廠品質,但他們卻堅持用人工一個一個詳細檢驗,每個鋁圈出廠前,都必須經過三道肉眼檢查的程序。
帶領來賓參觀工廠的WASHI MAYER高岡加工場工場長柳瀨慎一,指著產品精修區中某位中年員工說道,「那位是我們工廠裡的達人,只要用手指碰觸,就能分辨出0.01釐米的表面紋路差異。」是公司的鎮廠之寶。
一頭白髮的WASHI MAYER專務取締役谷川章強調,即使往後生產線逐步自動化,「但只有產品檢測,是不能用機器取代的。」在這種堅持品質的生產思惟主導下,WASHI MAYER的產品並不求大量生產,不僅每顆鋁圈得耗時兩週才能出廠,每月產能也只有1萬5000件的規模。若是投入同樣資金的鋁圈廠,單月產能起碼有30萬件的水準。
售後服務好,靠口碑就夠量
除了出貨給汽車原廠,WASHI MAYER近年也開始經營售後服務(After Market)業務,目前已有近40%訂單來自AM市場。
負責BBS鋁圈台灣代理業務的「全品公司」總經理謝輝煌觀察,WASHI MAYER是很典型的日本企業,對產品的要求一絲不苟,光靠使用者的口碑,就可以維持一定銷量。
走過30多年的轉型歷程,谷川章笑著說,「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即使在這種鄉下地方,也有產品足以通行全球的製造廠!」
WASHI MAYER 小檔案
成立時間:1971年
地點:富山縣高岡市
員工:190人
產品:汽車及賽車輪胎鍛造鋁圈
特色:研發高階鍛造技術,讓產品打入F1及WRC賽車界廠
2.傳統工藝∕箔座株式會社
裝飾金箔,變身養生化妝品
石川縣,是日本有名的藝文之都,手工藝品產量在全國僅次於京都,區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日本街道與古堡。五年前,NHK大河連續劇《利家與松》,即是在此拍攝取景。
在這種古樸的氣氛薰陶下,石川縣也培養出相當多文化人士,據石川縣產業創出支援機構調查,石川縣每百萬人入選「傳統工藝展」(223.7人)及「日展」(313.9人)的比率,皆高居日本第一。
在眾多傳統藝術領域中,發展超過400年的金箔,無疑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項。
金箔,是把金礦燒熔、打薄、再壓製到0.02公分的超薄厚度,用來貼在佛像、建築或精緻器皿上,是種強調人工打造、古法煉製的傳統工藝。
著名的京都名勝「金閣寺」,當初建造時就用了10萬張金箔裝飾。最近在台曝光率很高的某家日本液晶電視廣告,片中綻放的金色花朵,便是這種日本特有的古老藝術品。
原本被束之高閣的古老藝術,日本人如何為它重新包裝?
增加新通路,親密接觸消費者
要讓傳統藝術綻放新生命,首先必須讓它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占有日本99%金箔產量的石川縣,過去數百年培養出許多金箔的技術人才與產業。其中,成立於1953年的「箔座株式會社」,算是最具行銷創意的一家。
過去,金箔多用於高級器皿的裝飾,產品也要價不斐,一個普通的金箔盤子,可能就要價幾萬日圓,不僅消費客層逐漸老化、更有窄化的困擾。
為了讓產品走回大眾市場,2004年,箔座特地設計出一種新概念的展示通路,以重達三公斤的金箔,打造出一間「黃金茶室」,外觀是日本人熟悉的傳統茶室造型,裡面則規劃有金箔的製作流程及實際體驗區。
往後當消費者來店時,不僅能選購產品,還能實地看到金箔的製作過程,讓年輕一輩看到老師傅的精緻手藝,甚至有機會親身試用產品,一旁還有店員在旁解說,許多年輕人第一次看到薄如蟬翼的金箔,在師傅手中飛舞時,常會發出驚呼聲。
目前,箔座已經在石川縣境內,建立了五家類似的展示通路,不僅深獲消費者的好評,也讓這項傳統工藝重新受到注目。
開發新產品,金箔面膜一片5000日圓
有了新的展售管道,接下來,還要幫這項古老的藝術,畫上新的產品面貌。
這幾年,箔座開始把金箔應用到化妝保養品、健康食品、糕點及裝飾品等各種不同用途上。
76歲的石川縣異業交流協會理事長森岡吉男,至今投資過近20種產業,不久前也察覺到這股金箔商機,並在2003年創立了化妝品品牌「金澤之金箔美人」,目前光是一瓶化妝水,就可以賣到1萬2000日圓,去年底推出的金箔面膜,一片要價5000日圓,目前每月都有上千片的銷量。
事實上,在日本當地,金箔很早就被認為有治療、養生的功效。過去小孩跌倒破皮時,老一輩便常用金箔做的「絆創膏」,幫孩子止血、殺菌。許多茶道愛好者,也會把粉狀的金箔,直接灑入茶水或糕點上,直接食用。
因此,這些嶄新的金箔產品,在行銷時並不困難。為證明產品的使用效能,森岡吉男也聘請東京大學醫學系的教授,提供科學性的產品驗證與鑑定數據,讓大眾安心使用。
結盟新異業,攻亞洲佛教市場
再者,要善用來自異業的資源與協助,加快傳統藝術的復甦。
例如「金澤之金箔美人」的化妝品研製配方、塑膠瓶身、金屬瓶蓋、擦拭用海綿等零配件,前後便動員了12家石川縣異業交流組織的會員公司,才完成這項新商品開發。
做出口碑後,不久前,含有金箔成分的化妝品,也開始打進航空公司的銷售型錄。未來,業者還計畫將產品推廣至台灣、大陸、韓國、泰國等亞洲佛教國家,讓產品走出日本市場。
雖然已經幫助金箔藝術走出一條新路,但對於金箔產品的定位,森岡吉男也有自己的操作思惟,堅持銷量不用太大,「不然即使產量再大,也會被大陸等地的低價品模仿、殺價,還不如堅持獨特的高階定位來得有利基,」他提醒。
箔座株式會社 小檔案
成立時間:1953年
地點:石川縣金澤市
分店數:5家
產品:各式金箔產品
特色:為傳統工藝金箔,發展美妝、 食品、飾品等新款產品
3.溫泉旅館∕加代亭
原味風格,一晚5萬日圓不嫌貴
位於石川縣的山中地區,是日本知名的溫泉勝地,發現溫泉的歷史超過1300年,目前有20多家溫泉旅館聚集在此。
其中,只有10間房間、每天僅能招待20位房客的「加代亭」(Kayotei),不但是名聞遐邇的傳統日式溫泉旅館,每晚入住行情更高達5萬日圓。
有著一頭發亮銀髮的上口昌德,是這家特色旅館的催生者,穿著淡紫色素雅和服在門口迎賓的上口夫人,則是加代亭的門面女將,親自接待每位來客。
即便高齡75歲,但上口昌德還是顯得精神奕奕、容光煥發。他笑著說,「就是常泡溫泉的關係啊,特別是冬天的時候,一天要泡個兩、三次,身體才會暖。」
重質不重量,服務員比客人還多
這家精緻小旅館的誕生過程,背後的故事其實相當感人。
30多年前,接掌家族旅館事業的上口昌德,毅然把原本占地500坪、可容納250人的大飯店;改建成只剩10間客房的小旅館。
雖然那時外界都在強調規模經濟,但他卻認為,唯有這樣才能讓旅館走出獨特定位,「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不能只重量,而是要重質!」上口昌德強調。
為強化服務品質,他保留25位的服務人力,人數比客人還多,而外頭上萬坪的山地祖產也不過度開發,只做為搭襯旅館的天然美景。
這種獨特的小而美策略,果然逐漸讓加代亭打開名號,目前每人每晚高達5萬日圓的住宿費,仍屬同級旅館中的頂級價碼。
但當時這種逆向思考的思惟,卻在家族裡引起軒然大波。上口昌德與父親冷戰好幾年,母親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後還不幸積勞成疾,罹患肝硬化去世。
為了紀念母親,上口昌德後來便以母親的名字「加代」,重新為旅館命名。
賣原味風格,吸引各方名人
加代亭樹立本身特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強調「Simple(簡單)&Pure(純粹)」。
至今,他們仍是日本國內少數幾家,保留道地日式待客風格的旅館業者,以最原汁原味的日本旅館文化,招待每一位來賓。
比方說,這裡提供的懷石料理及茶道招待,便融合山中地區特有的地方菜餚與天然素材,也提供最古老的日式餐具。館內的溫泉也是純天然湧泉,並未加水中和、也不必消毒。
雖然有不少客人來自國外,但加代亭的房間裡,只有傳統的日式榻榻米,並未提供西式的床鋪。房間彼此的隔間,也只有木簾拉門,館內空間完全呈開放式,讓客人感受最原始的日本房屋風貌。
這種原味的日本風格,多年來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與騷人墨客,不少知名的作家、音樂家、歌舞伎演員等,都是老主顧,甚至不乏政治家或企業主,來此尋求清靜。
靠口碑傳頌,漸成觀光景點
成立至今,加代亭也只靠口碑傳頌,並未大張旗鼓地宣傳,甚至沒用過網路行銷。
打響名號後,不少溫泉同好、觀光客、甚至是同業,爭相前來體驗。據上口昌德估計,30多年來,大概有超過500位旅館同業向他請教,「大概有200位回去如法炮製,害我增加不少對手,」但生性樂觀的他也不藏私,從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經營心得。
經營好家族事業後,接下來,上口昌德還想為整個山中地區,塑造更多的觀光魅力。目前身兼「山中溫泉觀光協會」及「山中町商工會」兩個組織會長的他,主張必須在觀光之外,添加地方特有文化與自然元素,才能強化整體競爭力。
除了溫泉,山中也是日本有名的漆器重鎮,目前產量占全國七成。因此當地溫泉旅館業者,便和夙負盛名的「山中漆器」文化產業合作,讓來此的旅客一併參觀當地漆器文化。
上口昌德強調,「雖然山中是個小地方,但我們很注重自己的傳統、自然景觀,也只有這種方法,才能讓我們繼續走下去!」
加代亭 小檔案
地點:石川縣加賀市
員工:25人
房間數:10間(僅可容納20人)
特色:堅持少房、精緻的傳統日式旅館風格,讓服務口碑自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