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穩達生物科技董事長 范清亮 生技就是把木炭變鑽石

宋秉忠
user

宋秉忠

2007-04-26

瀏覽數 43,350+

穩達生物科技董事長 范清亮 生技就是把木炭變鑽石
 

本文出自 2007 / 4月號雜誌 全球卡達熱

去年底,范清亮創辦的穩達生物科技舉行首次直銷商大會,展示各種健康食品,而在每個展示櫃前都擺著同樣的裝飾品:一塊木炭和一塊象徵鑽石的人造水晶。

儘管木炭和鑽石的主要成份都是碳,但市場價格卻能相差幾萬倍,而這就是生技產業「增值」的特性。

范清亮指著穩達所生產的「靈芝」保健產品表示,運用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所研發出的「靈芝多醣體F3區段」技術,即使原料都是靈芝,他的產品活性(效用)比目前市售的同類產品高出數倍,甚至十幾倍,也因此,他的產品單價比目前台灣市場的前三大品牌還高。

范清亮還利用F3的技術,研發可以治療氣喘的藥物,目前正在進行動物實驗,未來如果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審查問市,產品價格可能是做為保健用產品的十倍,甚至數十倍。

初創業 兔子血清賣50萬美元

然而,F3只是范清亮親身經歷的第三個木炭變鑽石的經驗。

早在1981年,范清亮和幾個台灣留學生聯合出資2萬美元,從兔子血清提煉可以做為驗孕劑原料的抗體。1982年,「太平洋生物科技(Pacific Biotech)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成立不到三個星期,就發現編號406號的兔子血清中的抗體反應非常靈敏。很快地,范清亮就完成人生中第一筆商業交易,一家波士頓的生物科技公司出價11萬美元購買35cc.的兔血,總計406號兔子的血清賣了25萬美元。

後來,另一隻編號207的兔子提煉出來的抗體血清,在測試時無論靈敏度或準確度都更好,總計這隻「黃金白兔」血清賣了50萬美元,比等重黃金還值錢。

在把血清賣給藥廠製造驗孕劑的過程中,范清亮發現,他賣的血清抗體一劑不過0.1美元,但是藥廠賣出驗孕劑批發價一劑就要價1.5美元,是原料的15倍。他想,為什麼不自己來?

但是從單純的原料供應,變成產品行銷,可能面臨的風險卻非常大。

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皮薩諾(Gary Pisano)在2006年10月號《哈佛商業評論》即指出,過去30年,美國生技公司吸收的資金超過3000億美元,但除了兩、三家公司獲利外,整個生技產業都還在虧損中,主要原因就是過去生技公司野心太大,妄想十幾年就能研發出新藥。

轉型驗孕劑 技術不斷遭挑戰

相反地,皮薩諾認為,創業者應該務實尋求「低風險,快速回收」的模式,以2萬美元創業的范清亮就是採取這種穩健策略。

就像25年前選擇切入成熟但競爭激烈的驗孕劑市場一樣,現在范清亮選擇切入靈芝保健品市場,要走一條「穩健但利基」的產品路線:在成熟而非剛成型的市場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創造利基。

但是,要在成熟市場站住腳,技術必須是最新的,而且必須一直保持。

當時美國人驗孕要在醫院進行,很難當天就看到結果,范清亮研製出的驗孕劑只需十幾分鐘就可以看到結果,因此在1980年代時,范清亮的驗孕劑曾經橫掃美國市場。

但就像范清亮說的,「生醫科技這一行日新月異,稍不留神,技術落在後面,市場就被搶走。」

1985年,正當范清亮慶幸產品領先同行之際,忽然市面上出現一種僅需五分鐘、加三種試劑就可測出結果的試劑。

後來范清亮靠著研發團隊,很快研發出一種只需加兩種試劑,就可測出結果的驗孕劑,好不容易才把市場搶回來。

好時光總是特別短暫,1987年9月,范清亮接到一個朋友自歐洲寄來的最新驗孕試劑,一看之下,臉色大變。這種驗孕劑只需將一根試棒放進尿液裡,數分鐘後即測知結果,一般人在家裡就可以自己驗孕,不需要到醫院。

范清亮立刻飛到德國,從漢堡一路飇車,趕到東西德邊境製造這種驗孕棒主要材料的工廠,瞭解這種驗孕棒使用的材料;同時,位在聖地牙哥的研發部門也加緊工作,在五個月內研發出同類產品,保住市場。

委身大廠 卻也挖到管理經驗

皮薩諾舉出第二個生技產業要成功的模式,就是與大藥廠垂直整合。

1990年,范清亮把公司賣給了禮萊藥廠(Eli Lily),他還留在禮來藥廠擔任快速檢驗試劑子公司的總裁,負責子公司整體營運,直到1994年。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范清亮坦承,「因為過去白手起家,缺乏經營大公司的經驗。進入禮萊藥廠的殿堂,方才學到許多大公司的經營與管理,的確是一大收穫。」

在禮萊的五年裡,范清亮體會最大的是「一、十、百」管理哲學:產品的改善要盡早進行。如果在市調階段發現產品缺陷,要花一分力改善,到研發階段才發現,就要花十分力;如果拖到生產階段,就要花一百分力。

1994年年底,范清亮集結原創業團隊成立第二家生技公司Wyntek Diagnostics,專攻喉嚨發炎的試劑。

二度創業 落實品質升值43倍

二度創業,范清亮把他從禮萊學來的「一、十、百」管理哲學,落實到公司的品質政策(quality assurance)上。

在范清亮創立第二家公司前,有一家同樣也是做喉嚨發炎試劑的公司,已經壟斷市場三、四年之久,因為專利與法規的問題,遲遲沒有其他公司能推出相同產品。

因此,要與這家市場老大對抗,不只要拚技術,也要拚品質、拚法律知識。

穩達生技營運長賴淑卿負責逐字逐句地研讀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法規,及繁瑣的專利規範,研究出既能符合藥檢法規,又能迴避侵害原有專利的產品。

接下來,就是拚產品品質。

品質政策是全面的,所有與品質相關的作業程序都必須有紀錄,而且連紀錄方式都有嚴格規定。比如說,紀錄中寫「11月」,寫錯了,「11」不能塗掉,必須畫個叉,然後在「11」旁,重新寫上正確數字,同時簽名,加註日期。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負責推動品質政策的賴淑卿還記得,由於許多同事習慣塗改錯字,或是乾脆用鉛筆寫品質記錄,為了改掉使用鉛筆的習慣,有一段時間,公司裡連一支鉛筆都沒有。

2001年,就在創業的第六年,Wyntek Diagnostics被另一家生醫科技公司Genzyme以6500萬美元買下,而范清亮最初的投資不過150萬美元,獲利超過了43倍。

而且,十多年前,Wyntek Diagnostics研發的鏈球菌咽喉炎快速檢驗試劑,目前仍繼續保有全球50%以上的市占率。

三度創業 中研院長邀請回台

2002年,范清亮自Genzyme公司退休後,原本打算就在聖地牙哥的住處,接待像小提琴家林昭亮等知名的美國音樂家,一圓自己從學生時代以來就培養起來的音樂夢。

但是,在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邀請下,范清亮於2005年6月返台,在中研院育成中心創立穩達生技,總投資2億台幣,研發的產品包括運用翁啟惠研發的F3技術,研製保健品及藥品。

翁啟惠感歎,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可發展到占全世界產值的60%以上,但是在全世界生技製藥產業高達8000多億美元的市場中,台灣的生技產值卻不到40億美元,只占全世界約0.5%,可以說台灣目前根本沒有生技產業!

因此,翁啟惠希望在生技產業上從沒有失敗過、擁有專業經營優秀能力的范清亮,能夠替台灣生技產業立下一個成功創業的例子。

翁啟惠期許,「台灣的生技產業30年來沒有成功的例子,我希望穩達范博士能成功!」

障礙頻頻 國內產學觀念待追

第一次創業從原料開發,第二次則落實組織管理;而這一次,范清亮以直銷通路為全新嘗試。

但回台三度創業已經快兩年,過程中,范清亮還是遭遇到不少困難。

比如學術研究單位仍然有「公務員不能圖利廠商」的心態,談授權金不敢要得「太低」,一開口就要銷售金額的10%。范清亮笑說,美國生技的授權金一般不過3%,10%的授權金,「恐怕連威而剛都沒這麼高。」

另外,在尋找代工廠的過程中,范清亮發現,許多GMP藥廠連什麼是「品質政策」都不知道,還以為「品質管控」就是「品質政策」。

在美國,品質政策的主管是直接向總裁報告,在台灣,竟然有些藥廠的老闆是用低階助理在做「品管」。而這種藥廠代工的產品,根本無法外銷到美國等先進國家。

最重要的是市場,在幾次與經銷商的接觸後,范清亮發現,如果直接透過現有通路銷售,可能連成本都要不回來。因此,只能走直銷的路,這對於從未經營過直銷的范清亮來說,又是一件必須重新學起的新事務。

不過,不懂就找懂的人來做。當年,賴淑卿就是因為能一分鐘解剖一隻兔子,而被范清亮以「技術入股」聘請,加入創業團隊。現在負責全球行銷企劃的副總裁陳濟民,已經從事直銷27年,他曾在1970年代時創立「台灣花粉公司」,把花粉推廣成台灣人觀念中的保健品。

天性樂觀的范清亮,經常是「人未到,笑聲先到」,各界期盼這位曾在美國創造生技奇蹟的台灣精英,能為台灣生技打下一片天。

范清亮與林昭亮

富商與才子的兩代「琴緣」

2006年11月底回台的小提琴家林昭亮,剛從台南飛抵台北,冒著大雨趕到穩達董事長范清亮在羅斯福路的辦公室,寒喧半小時後,才匆匆趕赴記者會。

目前擔任聖地牙哥音樂季總監的林昭亮,從1986年開始,只要是音樂季期間,都會住在范清亮的寓所。

在為期三週的音樂季裡,范清亮在自己住家接待參加演出的音樂家,免費提供住所。

林昭亮喜歡拜訪范清亮,後來更成為范清亮兒子范雅志的指導老師,並不是因為他的豪宅,而是范家待客的誠意。

林昭亮記得,有一回他沒事先打招呼,就帶著七、八位音樂家敲范清亮的門。不僅范清亮熱情歡迎,連他太太陳淑雲也親自下廚,而不由傭人接待,讓他們大受感動。

范清亮表示,與林昭亮第一次見面是1982年前後,當時他剛創業,兩人也只握了握手,沒有深談。他和兒子與林昭亮兩代論交,主要是對小提琴的愛好。

范家三重奏 有傳承也有新音

打從建中時代,范清亮就開始鑽研古典樂,考上台大化學系後,便去學小提琴。但大四時,為了加入台灣名音樂家廖年賦組織的音樂夏令營,「被迫」改學中提琴。

30到40年前的台灣,中提琴手根本上不了檯面。廖年賦曾直接對范清亮說,如果跟不上節拍,可以跟小提琴或中提琴,或「乾脆不要拉」。

在音樂營中,范清亮認識了拉小提琴的太太陳淑雲,這也是他「忍氣吞聲」的意外收穫。

朋友常笑說,拉中提琴的范清亮和拉小提琴的陳淑雲,卻生出一個「巨無霸」——拉大提琴的兒子范雅志。

在父母的薰陶下,范雅志15歲受教於名師史塔克(Janos Starker),17歲接受柯林頓總統頒發「最高榮譽藝術獎」,並受邀在甘迺迪中心演出。

2006年12月,范雅志在國家音樂廳演奏為他個人量身譜曲的「大提琴協奏曲」,是這首協奏曲的世界首演。

音樂不但是范清亮的業餘愛好,有時甚至也能激勵范清亮的工作。

以前兒子喜歡現代音樂,范清亮不喜歡。但漸漸地,他覺得老是聽巴哈,愈來愈沒意思。像現在經營直銷,過去從來沒做過,但就像欣賞現代音樂一樣,「要有開放的心胸,要敢於嘗新,為什麼安麗、如新的直銷能做好,我就不能!」范清亮如此給自己新事業一個期許。(宋秉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