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國內首份健檢態度大調查 健檢意識八成五,最願自費5000元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7-04-01

瀏覽數 41,600+

國內首份健檢態度大調查 健檢意識八成五,最願自費5000元
 

本文出自 2007 / 4月號雜誌 全球卡達熱

當健康意識成為全球各行各業的主流議題時,《遠見》雜誌首創國內媒體之先,進行台灣第一份「民眾對健康檢查態度」大調查。

調查發現,台灣人的態度上,的確愈來愈重視健康檢查。高達 84.7%的國人認為健康檢查有必要。只有10.1%的國人認為健檢沒有必要。

但是國人卻有認知與行動不協調的健檢態度。雖然超過八成四的民眾都說,定期健康檢查是有必要的,但是卻有27.4%的人從來不做健康檢查,而兩到三年才做一次,甚至三年以上才檢查一次的,合計也近二成,顯示近半數的國人對健檢仍不夠關心,對身體健康狀況瞭解的投資也還不夠。

調查指出只有41.4%的人每年會做至少一次健檢,其中7.8%的人更是每半年就做一次。

費用〉46.2%不願超過5000 元

調查也發現,國人對健檢的態度,存在明顯的年齡差距。

調查發現,年紀大的民眾較捨得花錢做健檢。當問到「過去一年是否做過健檢?」20歲到24歲的人僅34.6%做過健檢,而40歲到44歲的人則高達55.1%,60歲到69歲的人又高達59.5%。

這顯示年輕人自認身體較好所以不做健檢。以結果來看,24歲以下的人,有65.4%不做檢查。相對地,40歲以上的人對健檢愈來愈積極,有55.1%到63.9%的民眾每年做檢查。

調查也發現,國人對健檢是否「便宜又大碗」非常在意。46.2%的人只願意花不到5000元自費健檢,而願意花5000元到1萬元的人只有9.5%,相對於各大醫學中心積極投資健康檢查,推出2萬、3萬元的高貴健檢,只有1.4%願意出錢。

「健檢是藍海,是很多醫療院所過去還沒有機會大力經營的領域,」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檢驗科主任林英欽說。

不久前,財政部長何志欽悄悄動手術割掉一個腎臟,又知名作曲家、歌手馬兆駿突然心肌梗塞、知名電視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突然在打籃球時發病身亡。「每一次名人突然罹患重症或過世,都會引起社會上一連串效應,帶動健檢產業成長,」馬偕醫院一位主管指出。

已經多年未曾健檢,45歲的台灣總合股務資料處理公司經理羅淑文倒是非常重視健康。「吃得少,多運動,是健康不二法門,」最近她一口氣買了三年瑜伽教室會員證,特定選在離家走路一分鐘的方便地點。因為她有兩個學齡小孩,是忙碌的職業婦女,但是她有空就到瑜伽教室報到。她那已經過世十年的父親,50歲那年罹患糖尿病,後來1∕4世紀生命,為此慢性病所苦,生活品質不佳,讓她餘悸猶存。

頻率〉50.2%高屏澎年年做健檢

健檢行為也存在著縣市差異。全台23縣市裡,高屏澎和雲嘉南形成有趣對照,高屏澎有五成的人年年健檢,而雲嘉南則只有三成。分析原因應該是高屏地區的環境意識,水、空氣的品質長期受環保團體監督,市民對水、空氣影響健康的議題更重視。

另外,中彰投有33.3%的人從未健檢,比其他地區略高一些。

至於民眾健檢到底是哪一種?公司安排的、自費健檢的幾乎在伯仲之間,分別居第一和第二位。其他的免費健檢成人健康檢查、老人健康檢查,也有一定比重

重視健檢的台灣企業愈來愈多。員工的健康也是企業的資產。「我們非常重視健康檢查,協理以上的公司主管,每年公假一整天的健檢,如果健檢結果需要每一季追蹤,公司也給錢、給假,」即將上市的中信集團中租迪和人力資源長鄭秀姿說。

健檢的選擇也隨著年齡而有不同。年紀愈輕,使用公司健檢比例較高。年紀較大的則有比較多元的選擇,他們多會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以搭配自費健檢與公司提供的員工福利健檢。例如,40歲到44歲,以及45歲到49歲,乃至50歲到59歲,60歲到69歲這四個年齡階層,都普遍利用到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而60歲到69歲以及70歲以上這兩個年齡層,更大量使用政府提供的免費老人健檢。

效果〉91.5%肯定健檢價值

那麼,民眾認為花錢做健檢到底值不值得呢?

有73.7%的人都說健康檢查很值得,只有自費健康檢查的族群,有一成說不值得。其他老人健康檢查等政府出錢的免費檢查,都有低於一成的否定比例。

有趣的是,探討健檢是否值得的價值感,性別差距也很明顯。說值得的女性以78.5%領先男性的68.7%近十個百分點,顯示女性對健康更為重視。

在比較男女對健檢的態度上,也發現男女有差異,女比男更大方。問「你比較能接受哪一個健檢費用時」,女性願意多花健康檢查的錢,除了最節省的5000元以下這一項之外,其餘每個金額,女性都大方多了,願意接受2萬元以上的高階健診比例,女性更是男性的三倍。(見表9)

至於健康檢查對瞭解身體健康是否有幫助?壓倒性91.5%的人持肯定態度。顯示健康檢查有好處的觀念,已經深植國人心目中。

調查最有趣現象是反映出國人對自我健康的自我認知。問「為何不去健檢」,第一個理由是自覺「身體健康不需要」占44.9%和「太忙沒有時間」占34.1%,兩者幾乎占了八成的原因。至於沒有健檢習慣、太忙、怕花錢、時間未到、醫療院所太遠則都不是重要原因。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喜好〉41.9%首選醫學中心

另外民眾是否認為健檢愈貴愈好?調查指出,的確有36.4%認為貴比較好,但是也有高達45.9%的人認為,檢驗項目的多寡和價錢高低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應該差不多。

另外,健檢也有「品牌效應」,能醫大病的教學醫院,也被民眾青睞是做健檢的首選。

問民眾你希望到哪裡做健檢時,有41.9%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另外則有33.4%的人選擇區域醫院。

逾四成的人會挑專業醫療機構,顯示醫學中心比較能贏得國人信賴。另外選擇專業健康檢查中心的人只有12.3%,一般診所更少到只有4.5%的人會去檢查。

「這與民眾的就醫行為一樣,喜歡選擇大醫院,因為大醫院的專科醫師齊全,專業健檢診所無法相比,」馬偕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技術主任劉娟娟說。

分析民眾選擇不同醫療院所的因素,發現非常分歧。

技術領先是醫學中心的優勢。檢查儀器設備新穎,是民眾愛上大醫院的首要原因,占49.5%,其次是專業22.6%、醫院的知名度15.8%、醫師知名度10.9%、檢查項目比較多10.1%。

就醫方便則是區域醫院的優勢。選擇居家附近的區域醫院,「檢查儀器設備新穎」就退居第二位,占16.3%,改由「交通方便」位居榜首占51.4%。顯示若非懷疑有重症,或是對健康特別願意投資(全民健保不給付,到大醫院要自費至少2萬元以上),民眾通常選「平常就醫的醫療院所」。

同樣地,在選擇一般診所的民眾中,「交通方便」也位居榜首,占55.4%。至於選擇健診中心,則是醫生形象比較專業,占57.4%。社會形象是健診行業耕耘近15年的成果。「專業健檢約莫在15年前崛起,在十年前有一波黃金時代,」哈佛健診董事長王欽堂說,當時台灣股市好,經濟表現在歷史上最高點,民眾普遍捨得花錢做健檢。專業健檢行業就是那時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觀念〉63.2%認為檢查正常未必沒病

其實多數國人在態度上是認同健檢的。問最近一年曾做過健檢的民眾,錢花得值不值得,73.7%的人認為值得,認為不值得的只有6.9%。而且還有九成二的人認為健檢後對瞭解自己的身體很有幫助。

但是健檢產業仍不夠周延。這次調查揭櫫的結果,特別值得批判的是,39.6%的民眾反應,最近一次健康檢查時,醫護人員都沒有對民眾解釋每項檢查的意義和可能的風險。

值得提出的新現象是,國人對健檢報告一旦出現異常數字後的處理態度。

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學學歷的人傾向主動洽詢健檢單位,顯示務實、追根究柢的精神,而40歲以上只有一成人會這麼做。有高達52.5%的人選擇「找別家再做一次」,另外有18.9%的人,會直接就醫。

國人的衛教知識倒是有大幅進步。在回答,「如果健檢一切正常,是不是就代表身體沒有問題?」有63.2%的人保持質疑態度:健檢正常不代表身體無問題。

最後在發現健檢和保險的關係時,發現國人多數有買保險防病痛的觀念。整體來說,66%的人有買醫療險、癌症險等保險產品。女性有七成、男性有六成,而保險買的較少的族群是70歲以上、60到69歲、居住在基宜花東、和國小以下學歷的人。其餘都有六成的購買率,40歲到44歲甚至逼近九成。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無形財富。愈是先進的國家,對健康照護產業的投資愈發達,民眾的消費也愈多。

調查台灣各大主要健檢機構,發現一個主流趨勢是:大家都開始談量身訂製的客製化的主題式健檢。

每一個人的身體弱點不相同,即便健康的人都不一定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更何況是中老年人?

「一位定期來我們醫院健檢的50多歲男性顧客,一直要我們專注於肝臟系統,結果胃鏡一照,已經是胃癌末期,他破口大罵,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一位醫學中心的健檢中心主任感慨。

可喜的是,國人的健康意識逐漸濃厚,健檢的顧客層正在往下推移,未來這絕對是一個有潛力的黃金產業。

聯安診所副院長曾碧娟就發現,十幾年前,「超過50歲的人才會做健檢,現在已降低到30歲,」當過長庚醫院急診室護理長、從長庚提早退休加入聯安的曾碧娟指出。

不過健檢因為涉及人身安全,政府管制嚴格,使得黃金產業卻有層層節制,想投資的財團醫院都很不滿。「管制這麼多,法令不鬆綁,政府說要推動醫療觀光,不是白說嗎?怎麼推?」對於衛生署醫政處緊迫盯人的政策指導念玆在玆,強調醫療行為絕對不能做商業宣傳,否則衛生署重罰伺候的政策,新光醫院副院長特別助理洪子仁很不以為然。

無論法令如何管制,健檢還是醫界的一個熱門的議題。

健檢是藍海產業,這已是全體國民的共識。「把維持健康的投資,當做理財的投資,規避風險,找到好的健檢產品,這才是最有智慧的作法,」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主任鄭慧正說。

(詳細圖表請見2007年4月號遠見雜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