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來會如何形塑產業?蘋果(Apple)新機iPhone 16銷售不如預期,是否代表AI沒有賣點?第七屆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對此釋出最新展望。
「2024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今(27)日登場,繼去年探討生成式AI元年帶來的革新後,今年以「百工百業用AI」為題,進一步將討論重點落地到應用端。包括副總統蕭美琴、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英業達數位長陳維超等人皆到場參與、發表演講,更有不少企業實地展出AI應用。
其中,童子賢今年擔任首場演講貴賓,以「AI驅動革命,台灣產業的機會」為題,分享他對AI前景的最新觀察。
AI應用落地百工百業,掌控主權成關鍵
童子賢指出,綜觀產業,雖然發展AI基礎技術的重要公司不超過20個,其應用卻會像網路一般滲透、融入各行各業。他以和碩為例,目前正積極導入AI流程,從設計、業務到工廠製造,持續改善各環節效率。
對國家而言,發展自己的AI更是重要,也讓「主權AI」成為今年備受討論的議題。童子賢強調,AI會帶著主觀的觀念、反應主流價值和文化特色,這和單純提供平台的「社群」有所不同,因此掌握主權AI成為關鍵,也就是每個國家都應該自主自覺地發展自己的AI基礎建設和應用,不受控於其他個體或國家。
「我們不需要攻擊,但是最少要有足夠的防禦力。」童子賢舉例,國科會發展中的本土大語言模型「TAIDE」(可信任AI對話引擎)正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日後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和資訊自主。(延伸閱讀:當ChatGPT推GPT 4 ,國科會TAIDE模型為何再戰?)
2024 AI趨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展望2024年的AI趨勢,童子賢認為將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態勢。他回顧,過去30年網路和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帶來科技產業階層的反轉,強大的科技公司如IBM、富士通等,在經過10年個人電腦和網路發展後反而式微,而新創公司如蘋果、微軟、Intel等,則藉由創新概念和產品崛起。
「30年後的現在,你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不見了,目前這一波AI產生的是原來就在檯面上的衛冕者,」他指出,由於AI發展需要強大算力和龐大電力,如GPT-4訓練費用一次是7800萬美元、Gemini Ultra則是1.91億美元,學術機構和資源較少的企業或國家,將難以負擔高昂的開發成本,逐漸淪為弱勢,失去發展AI的主動權。
回應iPhone需求疲弱,童子賢:換機潮未來自然出現
儘管AI發展總是伴隨光明面與黑暗面,但他仍看好各種發展機會,例如近期AI邊緣運算商機,將為台灣科技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動能。
尤其,雖然近期iPhone 16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但童子賢對此回應,無論AI PC、AI筆電、AI手機,未來都仍有機會透過AI加值讓消費者覺得更好用,自然就會提高換機意願。他也提及,包括宏碁、華碩現階段的筆電銷售,都比年初所預估的還好,可見AI確實有發酵。
他也強調,很多目前尚未實現的AI功能,都有望在可見的未來植入NPU中,「兩年前我講說需要十年,現在看起來很可能五年左右,這一些功能通通可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