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的消費品只有兩種,一種叫經營用戶的空間,一種叫經營用戶的時間。商戰的核心是認知戰,誰搶佔了用戶心智,誰就搶佔了市場。高手是看你能不能清晰地告訴別人你是做什麼的,你的特長是什麼,只聚焦一個點。(本文節錄自《認知破局》一書,作者:張琦,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當你想點外送時,就會想到美團、餓了嗎;當你想喝可樂的時候,就會想到可口可樂;當你想喝咖啡時,就會想到星巴克、瑞幸。
為什麼會這樣?
這都是因為品牌經過長期的宣傳,在消費者心中植入了相關認知。消費者只要有相關需求,就會想到這個品牌。
當品牌牢牢佔據消費者的心智,甚至成為這一類商品的代名詞時,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而我們想做成一個品牌,本質上就是去佔領用戶的認知。
Jack Trout 的《定位》這本書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定位的核心就是搶奪用戶的心智資源。
因此,當我們評估一個產品類別是否還有機會成為品牌時,首要的標準是要看這個產品類別中的認知空間是否還存在,是不是已經被完全佔據了。
像我們熟悉的海飛絲、潘婷、飄柔、沙宣等等,無論是柔順、去屑、護髮還是防落髮,95%的洗髮精功能都是一樣的,但給消費者帶來的認知卻是不一樣的。
現在做洗髮精的品牌特別難,原因就是洗髮精品牌的認知幾乎都被佔據完了。一跟用戶說洗髮精,大家腦袋裡都是上述那些大品牌。
還有什麼牌子?已經很難想到了。
所以在這種認知已經被佔完的情況下,你再做一個品牌,難度就非常大了。想要做得不一樣,也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定案。首先要選擇正確的定位,給用戶準確的認知。(延伸閱讀│星巴克咖啡如何靠一張「價目表」,賺走你更多咖啡錢?)
那如何給用戶建立準確的認知?有三點。
第一,在功能上做減法
以空調為例,有的空調宣傳自己風速快,有的是快速製冷,有的能去除甲醛,有的說自己靜音、無噪音,或是節能省電,每款空調所強調的的特點和優勢都不一樣。這裡你一定要明白,切忌「貪嗔癡」。
功能一定要聚焦,不能什麼賣點都想要。什麼賣點都想要,就什麼都賣不好。
之前有個學員是賣靈芝茶的。他跟我說:「我們的靈芝茶很好,能提神醒腦、助眠安神、抗衰養顏。」
我就覺得很矛盾,一個產品怎麼能又提神醒腦,又助眠安神?但這恰好是很多企業都會犯的毛病。他們巴不得把產品賣給所有人,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就是貪嗔癡。
高手都是做減法的。
高手是看你能不能清晰地告訴別人你是做什麼的,你的特長是什麼,只聚焦一個點。
那如何找到產品的功能屬性呢?你需要先想清楚,你的產品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同樣是搜尋,你分別打開百度、Google和其他入口網站,感覺就是不一樣。
百度、Goole只會展示最重要的搜尋功能,其他功能都放在不顯眼的位置上。
最簡單直接的,也是我們最需要的。
第二,用戶的痛點就是創新的原點
王老吉銷量從200萬漲到2000億,包裝沒變,配方沒變。原來的廣告詞叫「健康家庭,永遠相伴」,這沒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太泛泛而談了。
後來改成了「怕上火,喝王老吉」,場景一下子就清晰了。它沒有告訴你上火了要喝,因為比起已經上火的人,還是怕上火的人更多。
這個目標族群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經常去吃火鍋、吃燒烤、吃炸物的客人。而且定位就是華人,因為外國人是沒有上火這個概念的。改了這個廣告詞以後,它很快地就成了中國馳名品牌,銷量增加到2000億。
所以你的產品賣不好,可能和產品本身無關,而是因為消費者對你的產品認知不清楚,甚至毫無認知。
第三,順應用戶的認知
樹立認知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挑戰用戶的一貫認知。你一定要學會順應用戶的認知。我記得多年前太陽神有一款牙膏,號稱能減肥,沒人相信。這就太挑戰用戶的認知了。
認知是把雙面刃,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比如霸王這個洗髮精品牌火了以後,他們覺得自己的配方既然是中藥,就做了一款涼茶,結果賣得很不好。為什麼呢?
消費者說,這個涼茶怎麼喝都有一股洗髮精的味道。這就是用戶對你的品牌認知已經固定了。
還有一家叫俏江南的餐廳,乍聽之下你會覺得是一家主打江南菜的店,但實際上這家餐廳是做川菜的。那消費者要記住這家店,就增加了很多理解成本。
分眾傳媒的創始人江南春曾經多次強調,成功的品牌就是第一個打入用戶心智的品牌。
商戰的核心是認知戰,誰搶佔了用戶心智,誰就搶佔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