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6來了!蘋果秋季發表會今(10日)凌晨一點,發表了最新機種i16,有機會帶旺台廠供應鏈嗎?尤其,光學鏡頭龍頭大廠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股東會時才戲稱自己是「唯一吃不到AI商機」者,但如今有望搭上iPhone換機潮,能助其迎來榮景?林恩平這麼說。
一年一度的蘋果秋季發表會,今年搭上AI話題,出現一絲新氣象。但亮點不只如此,這一次,「鏡頭」也是一大升級。
iPhone16 Pro鏡頭升級重點
蘋果相機和影像產品行銷經理Della Huff一出場,率先介紹了iPhone 16 Pro系列的三顆鏡頭。其中,主鏡頭的感光元件增大,有助提高黑暗中的拍攝畫質;超廣角鏡頭由1200畫素提升至4800萬畫素,可拍攝解析度更高照片;至於採「潛望鏡」的長焦鏡頭,去年首度於iPhone 15 Pro Max出現後,今年則出現在Pro及Pro Max兩款機種,可實現五倍變焦。
身為蘋果最大鏡頭供應商、同時蘋果業績也占營收五成的大立光,在這波升級下備受矚目。在蘋果發表會前夕,大立光更繳出8月單月營收70.18億元的歷史新高紀錄,月增29.1%、年增54.2%,顯示拉貨動能強勁,讓外界驚豔。
尤其,近一年多以來,在當紅的AI伺服器浪潮之下,各界都感歎蘋果光顯得黯淡,就連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都在日前股東會自嘲:「我們是唯一分不到(AI商機)的。」
但如今,iPhone 16有望因AI促成一波換機潮,為供應鏈注入一劑強心針,發表會後,是否有機會推升大立光迎來榮景?
iPhone 16能翻身?林恩平保守看需求
其實,外界一片歡騰、看好換機潮之際,身為手機產業風向球的林恩平,幾個月前在第二季法說會上卻言之鑿鑿:「下半年沒人(品牌廠)覺得樂觀。」
林恩平當時維持一貫冷靜的態度,指出導入AI功能的客戶多半期待會賣得好一些,「但只是期待值,會不會實現也不知道,」基本上仍謹慎看待終端需求。
另一方面,外界視潛望鏡下放至更多機種是一項進展,但這對大立光的營運是否有直接助益,過去一年其實存有爭論。
所謂的「潛望鏡」,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手機鏡頭因規格不斷升級,導致愈來愈凸出的問題。其原理是加入一片「稜鏡」讓光線以直角折射,藉此縮短鏡頭長度,有助改善凸出設計。去年首度出現在iPhone 15 Pro Max、經蘋果改良設計後的「四重反射稜鏡相機模組」,正是由大立光獨家供應,其中塑膠鏡由大立光自行生產,並外購玻璃稜鏡進行組裝。
然而,就在去年蘋果發布會後,大立光第三季毛利率硬生生掉到42.6%,創下2013年第一季以來的10年新低紀錄,箇中關鍵就包括外購件比重增加、良率不佳。
|延伸閱讀:林恩平看好高階手機需求回溫!大立光法說重點一次看
林恩平當時解釋,潛望鏡在組裝、鍍膜、管理等環節上,稍微一碰到就會壞掉,讓組裝良率成為一大瓶頸,「折損率低就賺得多,折損率高就沒得賺,」他坦言,必須多出貨、或提升鏡頭規格作為因應之道。
幸好到去年第四季,隨著產品組合改善、良率提升,大立光毛利率重回五成以上,但林恩平仍強調,良率永遠都還有改善空間。
良率提升、掌握價格優勢,大立光營運有望走揚
儘管林恩平總是講得如此保守,但大客戶導入潛望鏡過了一年,拉長來看,第一年歷經過的挑戰,已經為第二年鋪好路。
首先,今年的潛望鏡與去年規格相同,僅是擴展到兩個機種,今年第一季法說會上,法人詢問林恩平,下半年組裝是否會因此具備一定水準?「今年會比較順,」他肯定道,意味不會再歷經去年同期的良率問題。
更重要的是,大立光去年協助客戶解決潛望鏡導入的挑戰,因此建立了更強的客戶信任,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樣的效益已顯現。今年第一季法說會及6月股東會上,林恩平皆透露同規格產品下放至低階機種後「ASP(平均銷售價格)維持不變」。
「這代表大立光具有某種競爭與談判優勢,」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日前在社群發布文章指出,大立光的談判優勢可能擴及其他鏡頭訂單與未來訂單。尤其因大立光已預告第四季產能利用率滿載、具有價格優勢、良率提高,「大立光下半年的獲利可能會超越市場預期。」
至於稜鏡部分,大立光也轉向規劃自製較輕的塑膠稜鏡,目前通過認證,林恩平透露今年應該不會導入新機,但已有至少兩家客戶尋求塑膠稜鏡。因尚未量產、無法預估毛利助益,但仍值得持續觀察。
元大證券8月底發布報告,預估今年iPhone銷量第三季、第四季為5650萬台、8200萬台,分別年增4%、2%。並看好大立光第三季、第四季營收分別季增23%、5%,年增32%、62%,將顯著受惠於本次新機發表。
如今隨著新機準備開賣,消費者埋不埋單,很快就會見分曉,而10月份大立光第三季法說會即將來臨,也將是檢視成果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