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浪潮為廣達帶來大幅成長,董事長林百里更在「2024台灣企業領袖100強」排名中,首度進入十強,位居第八。《遠見》專訪林百里,暢談未來成長契機。
2022年底,生成式AI橫空出世,帶動AI應用大爆發!這場變革背後,輝達(NVIDIA)研發的全球首顆GPU,以及廣達的全球首個液冷式AI伺服器,可謂功不可沒。
林百里用「AI革命」來形容這個劃時代里程碑。他表示,身為工程師,這是一生難逢的絕好機會,「不要怕改變,有改變才會有機會!」難得接受專訪的林百里認為,未來市場很大、也很難預測,畢竟一個大潮來時,供應鏈往往還沒有辦法準備齊全。因此,他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廣達的產能會逐步到位,不僅2024一定會成長,2025還會更好。
林百里指出,過去的AI可說是AI 1.0;而2023年開始發展的生成式AI,則是AI 2.0,等於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他並比喻,現在的AI浪潮,就好像50年前預告數位時代即將來臨一樣,只能說,將對人類生活產生極為巨大且深遠的影響,完全無法預測後續發展。
有遠見,慧眼識筆電型電腦
1988年,林百里與梁次震等人創立廣達電腦。36年來不斷升級,廣達憑藉超前研發、精準行銷、強韌製造三大優勢,已躋身全球筆記型電腦、雲端伺服器、AI GPU伺服器及區塊型AI GPU(Out-Scale GPU server)伺服器四大領域的全球第一。
林百里笑道,廣達在1988年創立時,就說要做筆記型電腦,但當時根本還沒有筆記型電腦這東西,「其他人笑說我這是工程師的夢。」但林百里認為,中國老祖先發明的算盤,就是隨身可移動的,既然電腦也是一樣計算用的,為什麼不可以隨身攜帶?
根據摩爾定律,林百里知道IC會愈來愈省電、體積愈來愈小。電池、LCD廠商也說,產品會愈來愈輕薄,走向可攜式裝置。即使如此,還是有非常多人不以為然,以致廣達一直熬到1997年才敲進大單:先是戴爾(Dell)與蘋果兩家大公司來下單,後來是惠普(HP)。可以說,直到1999年,筆記型電腦市場才算徹底成型。
1999年,林百里前去麻省理工學院(MIT)進修,認知到要達成「無論是誰、無論何時、無論何處」(Anyone, Anytime, Anywhere)不受限的運算目標,就必須仰賴雲端運算。
所以林百里2000年回台後,廣達就開始開發雲端伺服器,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一雲端伺服器供應商。
2004年時,AI還是很遙遠的事,但林百里根據摩爾定律的發展,推估未來的雲端計算不足,使用者最後還是會把運算結果下載到邊緣終端來使用。這,就是AI的雛形。所以廣達跟MIT簽約合作,進行AI運算的研發計畫。
2016年,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來找林百里,說他有個GPU晶片,想要做成一個Server(伺服器);最後,廣達做出來了。
更幸運的是,2018年,廣達幫國網中心做了一台AI電腦,但受限於空間,所以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水冷式AI伺服器。液冷具有節能、高效能、體積小等優點,去年所有出貨的AI伺服器都是水冷式,讓廣達一舉成為全球GPU Server最大供應廠。
林百里指出,不同於過去的AI伺服器,生成式AI需要一個House scale GPU Server。簡單來說,就是把36或72個GPU串聯起來一起算,這也是今年台北電腦展(Computex)上,黃仁勳介紹的億元超級電腦。這樣的區塊型AI GPU,如果內含72個GPU,每台可賣350萬美元,也是廣達目前得到的最多AI Server訂單。
造英雄,自己的機會自己抓
林百里表示,目前四大生成式AI運營商,都是廣達的客戶,稱為「MAMA」。他們分別是MicroSoft(微軟)、Alphabet(字母,Google母公司)、Meta(臉書母公司)、Amazon(亞馬遜),四家公司英文名稱的首個字母合起來,他笑稱諧音就是「媽媽」。
林百里強調,四大客戶都採用不同設計,每個客戶的運算方法也不同,所以不是輝達教一下,就可做成伺服器,要非常懂得每一個廠商的運算方法,還有他們資料中心的規格。而且針對不同的客人,要學著用不同的設計,去滿足他們的需求。換句話說,出貨給每一個客戶的產品都不一樣。
「廣達未來的成長,靠的就是區塊型GPU伺服器,因為它的每個出貨單元都以億元計算,最低訂單金額往往是10個billion(100億)起跳。」林百里坦言,面對現在一個箱子(一個伺服器)動輒就是新台幣一億元,他還有點不習慣這樣大金額的訂單。
從筆記型電腦到雲端,從雲端到AI,再到生成式AI,林百里說:「可以發現,每個週期都需要時間來醞釀與轉動。」人家說,英雄造時勢,所謂的英雄,是像黃仁勳、張忠謀那樣,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創造出一個發光發熱的時代舞台,「雖然我不是英雄,但時勢也可以造英雄;我可以是那個等到機會、抓住機會的人。」
迄今仍深信「烏龜哲學」的林百里,對企業發展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說,烏龜是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地來,沒有翅膀、沒有捷徑;別看廣達現在跑得還滿快的,是因為「守株待兔」有成。
「的確,我是守株沒有錯,但其實我是等待一隻象、『守株待象』,不是在兔子窩那邊守著,而是在象窩旁邊守著;結果來的是一群象。因為象沒有獨行的,大象都是群體活動,最後的收穫也遠遠超過預期。」
但林百里認為,要知道「自己等的是什麼」。廣達不做晶片,但做的是IT供應鏈最後一哩路;而晶片需要伺服器來做出海口,因此也需要快點占位子,現在看來,這個商業模式並沒有錯。
關於創業以來最大的挫敗,林百里坦言:「一離開Computer就吃虧。」當年他不知天高地厚跑去做LCD(指成立廣輝)。不過,也是運氣好,因為2006年生了一場大病,期間到歐洲募資,對方建議「你不要做了,跟三星差太多了」,也因為已經投了上百億元,後來他就賣給友達。可以說,「最笨的是做LCD,最聰明的就是早早把它賣掉。」
展抱負,AI軍備競賽沒有終點
關於廣達的未來,現年75歲的林百里看到三大契機:科技應用創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思惟行動改變(Human Intelligence, HI)、營運模式更新(Business Intelligence, BI);以及AI三大落地應用: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交通。
林百里指出,全世界人才都往AI聚集,相信下個科技大浪潮就是AI帶來的。至於AI以後呢?「未來一切東西都smart(智慧化)了,」不管製造或應用科技,都需要AI。此外,能源(Power Bank)、糧食也是大方向之一。
林百里若有所指地表示,電子五哥當中,自己是年紀最大的,也是唯一還未接班的一位。對廣達未來的期許,他透露,三年計畫有,但對未來三年的盼望則沒有。不過,可確定的是,從今年開始的往後三年,都是AI基礎軍備競賽,可見的未來,廣達的客戶還將大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