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造台灣未來藍圖,給賴總統的五個建議

黃齊元
user

黃齊元

2024-05-17

瀏覽數 9,550+

作者認為,賴清德如繼續推動隱性台獨,兩岸情勢將會更緊張。取自總統府flickr
作者認為,賴清德如繼續推動隱性台獨,兩岸情勢將會更緊張。取自總統府flickr
00:00
00:00

編按: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卸任,賴清德總統上任。接下來的四年,面對美中關係、兩岸關係的詭譎多變與曖昧不明,賴政府將如何帶領台灣往前續行,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最近,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參加座談,題目是台灣經濟前景與產業創新,主持人要求與談人提出對賴清德準總統的建議,我提出以下五點:

第一、改善兩岸關係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美中,單獨依賴美國,只會讓台灣更危險。美國至少懂得在表面上和中國合作,加強雙方溝通,以去風險。賴清德如繼續推動隱性台獨,兩岸情勢會更緊張;兩岸關係不佳,台灣未來不可能好。

台灣有綠藍白三黨,民進黨需要和藍白妥協,不能一意孤行;美國兩黨政治體制,政黨角力之外仍會協商。同理,兩岸也必須加強溝通、表達善意去風險;海基會是未來重要部會,董事長鄭文燦責任重大。

兩岸脫鉤並不現實,台灣產業首當其衝,政府莫隨美國起鬨「民主供應鏈」。我們不妨查一下,台灣有多少企業依附華為比亞迪小米聯想產業鏈,難道都要禁掉?台灣經濟並非只為美國政府及大型科技企業服務,也並非只依靠特定產業而活。各國發展「主權AI」,是台灣商機,但也需謹慎,企業很可能捲入地緣政治風暴。

第二、修改能源政策

台灣缺電已成共識,不管民間或外企都清楚問題嚴重性,解決之道,若無法讓核能延役,就只能放緩成長腳步。

經濟發展必須考慮永續,目前能源政策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增加碳排放量。台灣碳排放世界排名敬陪末座,影響台商供應鏈地位,現在連碳費都無法達成共識,乃當務之急。

第三、注意產業平衡

台灣產業發展受美國影響,除AI半導體外,讓AI應用於所有產業,打造智慧生態系,帶動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升級,應為政策重點。美國有科技七雄,台灣卻是一個人的武林;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民怨將會反映在選票上。

台灣正面臨成長極限,未來必須在經濟成長與永續間取得平衡。許多產業只能外移,或朝「智慧化」及「低碳化」轉型。台灣偏重智慧轉型,但低碳轉型離世界標準相當遠。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台灣股市和房市都依賴台積電,這不是台灣之光,而是台灣之危。最近,台積電進駐熊本拉抬薪資,當地中小企業悲鳴活不下去。這和中國電動車輸出全球造成旋風類似,但陸企帶來影響的是通縮不是通漲,造福當地消費者。

台灣股市好,並不代表台灣經濟好,除了成長,還應重視分配和永續。近期日韓領導人熱情攏絡美國,國內民調卻創新低,就是一個教訓!

第四、培養企業「再全球化」能力

在去全球化當下,台灣企業必須積極走出去,不管是印度、越南、墨西哥,都代表新環境,除了語言外,還有文化與經營管理重大差異,必須訓練人才在短期內具備國際運營能力。政府將重心放在晶片外交,實在搞錯了方向。

中國製造正走向「全球在地製造」,布局廣、速度快、整合深、應變活。此外,中國有最強綠色產業鏈,以低成本達成節能減碳,中國製造是世界零碳經濟促進者、而非破壞者。「台灣製造」面臨挑戰,未來必須轉型「台灣創造」,在全球複製新台灣模式。

第五、給年輕人機會,促進新創企業發展

近年,南韓和新加坡市值前十大公司均有新經濟企業,唯獨台灣仍由科技企業占據。政府必須從金融政策、資本市場改善,活化台灣新創投資環境,年輕人的期望,不是只幫大企業打工。

未來台灣需要宏偉願景,也要有清晰路徑圖,面對時代挑戰,我們祝福賴總統帶領台灣走出新局!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轉載自聯合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