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電視介入政治,可怕?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88-12-15

瀏覽數 12,200+

電視介入政治,可怕?
 

本文出自 1989 / 1月號雜誌 第031期遠見雜誌

朝野兩黨,為了「退職條例」等重要法案交付審查問題,十二月二日在立法院大決戰。民進黨在事前提出要求,希望當日三家電視台把院會辯論的情形,現場實況轉播;但是國民黨拒絕了。

民進黨要求電視轉播,白然是希望把這個問題訴諸民眾的公評,以加強其反對的立場。國民黨之拒絕,想來是不讓民進黨議員藉題作秀,避免誤導民眾對這些重大法案的觀察和判斷。

民主功臣?政爭工具?

顯而易見的,兩黨都想掌握電視傳播。從好的一方面說,電視今後可能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扮演一個有貢獻的角色;從壞的一方面說,它也有希望淪為政爭的工具。

一九二九年,RCA公司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中推出第一架電視機,於茲忽焉五十年矣!半個世紀以來,電視從五吋的小螢幕到五十吋的大螢幕,從黑白到彩色,從作為生活的奢侈品到普及品,現在幾乎成為必需品,以美國家庭來說,平均每天看電視七小時又五分鐘。人在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受電視主宰,科技產品,還找不出任何東西像電視一樣影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

今年十月,「新聞周刊」有一篇文章檢討電視的功過,指它是文化殺手,認為它縮小了我們注意力的範圍,扭曲了我們對現實和幻覺的認知,增加了青少年文盲,使人們只和電視機的螢幕接觸而錯過了其他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物。

當然,事情並非這麼悲觀,「新聞周刊」也列舉了電視的一些正面作用,主要它使我們接觸到從前不可能接觸到的東西,使我們都成了總統就職典禮、國王加冕,或者莫斯科高峰會議的座上客。估計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均曾目睹阿姆斯壯在月球表面漫步。它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活動,使其成為共同的經驗。

弊隨利生

其實,「新聞周刊」還沒有明白指出,電視在人的政治行為上,影響亦甚為驚人。

以美國為例,總統的定期電視現場轉播記者會,使這位最高行政首長直接面對民眾;國會中各種聽證會或討論表決,透過電視機,把國家政務巨細靡遺的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下;尤其是每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兩黨候選人在電視上解說他們的政見,並展示言辭風采,供選民認識、選擇,最具民主意義。

不過世上很多事往往是「一刀兩刃」,利之所在弊亦隨之,像今年的美國大選,候選人利用電視競選十分「成功」,但廣受大家議論。社會各方詬病最多的有兩點:第一、利用電視抹黑對方,為目的不擇手段;第二、媒體專家為候選人作了最好的「包裝」,反而讓選民看不到他們的真面目。

總統候選人作電視辯論,始於一九六0年尼克森和甘迺迪的競爭。遙想甘氏當年,雄姿英發,談笑間就把滿頭大汗、緊張失措的尼克森擊倒台上。

慄於前車之鑑,以後的候選人多不願輕易接受對手的電視挑戰。一九六四年的詹森對高華德,一九六八年尼克森對韓福瑞,一九七二年尼克森對麥高文,都未曾在電視上對壘。

一九七六年卡特挑戰福特,雙方三上電視,乃重啟電視論戰之端。一九八0年雷根對卡特,八四年雷根對孟岱爾,都辯論如儀。八八年的大選,電視交手似乎成了順理成章之事,以後的總統選舉,恐怕候選人很難拒絕電視辯論了。

民主黨u七矮人」

論者以為,這次美國大選,最缺乏吸引力。黨內初選,民主黨七雄併起,但無一知名之輩,被輿論界譏為「七矮人」。杜凱吉斯後來獲得提名,但他僅為麻薩諸塞州州長,從未置身全國性事務,他州選民根本不知他是誰已共和黨的布希為現任副總統,雖較有知名度,但美國的副總統是聊備一格的閒差,一般人對他的能力等等也不思了了。

因為兩人都急於向選民推銷自己,所以欣然同意電視辯論。於是廣延電子媒體專家為顧問,設計戰略,製作題庫,並進行沙盤作業的「模擬考試」。

指引美國半個世紀的自由主義,目前已不流行,當道的是保守主義。雷根八年總統,更厚植了保守基礎。共和黨這次的選戰,以攻擊民主黨候選人是自由分子為指導原則,所以在第一次電視辯論中,布希即點了杜凱吉斯的名,指他為「一個領有會員證的自由聯盟會員,意謂他不愛國、不重視國防、對社會犯罪低頭、要加稅。

杜凱吉斯起先不敢承認也不能否認,遮遮掩掩、左右為難。布希則窮追猛打,不僅在第二次電視辯論中再度詰難杜氏自由分子的身分,在任何場合都不忘提醒選民這一「事實」。後來杜凱吉斯被迫承認自己是自由主義者,並為自由主義辯護,但損害業已造成。

杜凱吉斯當然也有他的手法,他在電視上攻擊布希的重點有二:其一是布希在「伊朗--尼游案」中所扮演的角色,暗示他不誠實;其二是他挑選了一位毫無經驗的競選搭檔,足證他缺乏判斷力。

利用電視「損人利己」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兩位候選人不僅利用電視辯論以及一般電視採訪的機會,向對方展開攻擊,還購買大量電視時間,播出宣傳廣告,以「損人利己」。這一方面,布希陣營中的專家較有表現。

譬如杜凱吉斯的政見之一是重視聯邦政府清除污染,布希的電視廣告則是骯髒的波士頓河,河面上漂浮著垃圾和死魚。波士頓是麻州首善之區,杜氏是麻州現任州長。不著一字,風流盡在矣!

再如美國犯罪率甚高,很多人痛心疾首。麻州比較自由開放,對罪犯較為寬容。有無期徒刑犯人威利.賀頓者,周末可假釋外出,他在外面竟強暴一婦女,並將她未婚夫刺殺。布希的廣告為一麻州監獄的旋轉門,犯人從這邊「旋」入,隨即從那邊「轉」出,明說暗諷,也令人「印象深刻」。

大勢所趨

美國新聞事業本極發達,新聞界已成為「第四權」,平時對政府即有強力制衡作用,大選時涉入尤深。降至近代,電視對政治和選舉之影響,更有明顯而立即之效果。但是像八八年的選舉,使用電視如此頻繁,如此「用心良苦」,過去還不多見。紐約時報有一篇評論此事的文章,標題是「電視在八八年大選中的角色 --媒體就是選舉」,望題生義,可思過半矣!

電視用於選舉和政治辯論,根據美國的經驗,利弊互見。從好的方面說:

一、國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選民無從認識和瞭解候選人。透過電視,可相當程度的解決這一難題。

二、電視辯論可使原來知名度不夠的一方,得以向選民推銷自己,增加了政治裡公平的機會。

三、在電視機面前,候選人必須即問即答,表明對各種問題的立場,不能迴避含混,有助於選出最合公眾需要的候選人。

四、不能閱讀報紙雜誌的人,也可從電視上得知選舉和候選人的事,提高群眾參與的興趣,擴大民主政治的基礎。

不良的效果也有,主要是政治人物類多長於製造形象,在螢幕上把自己「包裝」得金玉其外,公眾所看到的人,可能不是他本來的面目。再說,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一,有人木訥近仁,有人則作秀有方,最後選出來的可能是巧言令色之徒。另外,購買電視時間耗費不貲,競選經費不寬裕者恐亦無力負擔。

不過大體說來,瑕不掩瑜,電視在民主政治活動中,有一定的功能,而且日趨重要。環顧世界各國,政治借重電視,亦為大勢所趨,莫之能禦。

讓千萬人評斷

在我國,電視在政治新聞上一向受限制,電視公司因而全力發展娛樂節目,使電視的教化功能不能發揮。

解嚴後,政治、社會逐漸開放,在野政治人物攻擊「電視新聞是台灣政治自由化中最落伍的一環」,並要求在電視傳播上享受「公平的待遇」。這回立法院辯論「退職條例」等重大法案,民進黨議員要求電視現場轉播,是他們長期努力中的一環,這種訴求,以後不會放鬆。

觀察執政黨的態度,似乎是不贊成。如果是,理由不外兩點:

第一、電視介入政治活動,對在野黨有利,對執政黨不利。因為執政黨負責國家政務,有成敗、有責任,所以有批評的材料和根據,在野黨沒有這種負擔,較能揮灑自如。

不過在野黨的攻訐並不都是對的,執政黨的成就、理想和苦衷,可同樣利用電視訴諸選民,以爭取支持、化解誤會,未必一定吃虧。

第二、在野人士容易在電視上煽惑群眾,製造社會不安,甚至街頭動亂。從初學民主國家的歷史來看,這種情形是有可能的,而民進黨以「街頭運動」起家,此一顧慮尤不算多餘。

不過台灣選民的水準正日漸提高,政治人物面對群眾,其言論內容、作風態度,要受千萬人評斷,那有一個社會的多數人在多數時間可受挑撥驅使者?

不可三思而不行

台灣走向民主化,前途樂觀,很多應該做的事,要拿出勇氣來做。可以三思而後行,不可三思而不行。數十年的報禁,當初有人認為一解禁就不得了。現在解禁已經一年,壞處在那兒呢?

內政部修正選罷法,聞已將電視用於選舉納入法中。我們期待這一嘗試能早日開始。我們也矚望政治人物能本諸良知與公義,妥善利用電視傳播,拿它作為推進國家民主化的動力,而不是政爭的工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