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預料到2月的香港居然被阿根廷球星梅西(Lionel Messi)擺上全球媒體頭條,甚至嚴重到傷害包括中國大陸14億同胞在內的感情。
背後原因,眾說紛紜,香港老牌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甚至發表社論,指出香港人現在痛恨梅西,而且認定他「活該」被香港人唾棄。
這一切都源於2月4日,美職聯足球隊邁阿密國際受邀與香港聯賽選手隊進行表演賽,陣中明星球員梅西竟缺席。從香港特首李家超到現場近四萬名觀眾,可能沒人會想到梅西居然1分鐘都沒上場,寧願在場邊坐足90分鐘冷板凳,讓香港瞬間成了「國際笑話」。有媒體戲言,2月4日,全香港四萬球迷是看梅西看比賽,而不是看梅西參賽。
整起事件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說法,梅西的官方回應是因為有傷,隊醫決定他不能下場踢球,但是港府不接受,認為梅西不參加比賽是態度問題。後來官方媒體加上一些香港的立法會議員,甚至站出來指摘梅西不上場比賽是因為背後有「外國勢力」施壓,阻止梅西上場,目的是為了讓香港難看。
更有人翻舊帳,找出梅西以前在社群媒體上發布過的消息,當年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梅西曾發文祝賀,因此認定梅西是「外國勢力」的典型代表。
因為梅西在香港缺席事件,原本北京方面邀請阿根廷國家隊去中國大陸比賽的計劃也臨時告吹,一度驚動阿根廷外交部,覺得北京如此貿然作法會影響兩國外交關係。
再看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也是罵聲一片,任何由梅西還有「萬人迷」貝克漢(David Beckham,貝克漢是邁阿密球隊老闆,也陪同梅西到香港)代言的品牌馬上受到網民抵制,逼得貝克漢趕緊做危機公關,在農曆新年時特別拍了一支祝賀新年的短片,希望能滅火。
我無意為梅西辯護,他當日在香港的表現確實不夠圓滿,讓港人傷心憤怒也是情理之中。但當港府把梅西事件上升到「外國勢力」這樣的政治高度時,反而讓事件進一步擴大,超越球賽本身,更讓諸多外商和投資者對香港營商環境擔憂。
梅西訪港效應延燒,應理性化解歧見
正所謂在商言商,如果港府覺得梅西比賽合約有問題,大可透過法律渠道處理,但若香港凡事都「政治掛帥」,這不禁令人擔心香港是否正面臨「左傾」風險。
梅西事件還有一個大背景,就是港府正在就《基本法》中涉及國家安全部分的第23條立法做公眾諮詢,結果23條還沒有立法,梅西已經被貼上「外國勢力」標籤。難怪前《南華早報》總編輯王向偉最近都在一次座談中特別提及,香港政府不要急於向北京「表忠心」,甚至已經有些過頭,結果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小心把香港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金字招牌也砸了!
(作者為美商The Asia Group董事總經理,兼任美國耶魯大學世界學者、國立政治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