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只是戲,是文化現象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6-01-01

瀏覽數 18,450+

不只是戲,是文化現象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我一直有一種焦慮,就是二十世紀中華民族在心靈上、文化上的漂泊,我們的文化認同是破碎的、被西方強勢文化淹沒的。而二十一世紀是最好的契機,有一段承平時代,讓我們能進行文化復興。

在文化史上,中國文化有兩件非常遺憾的事,就是宋詞的曲調以及元雜劇的表演方式已失傳了,現在如果再失去崑曲,中華民族就會失去很重要的一塊文化瑰寶。危機的確存在,然而,這個使命絕對不是我一個人所能承擔的。因此我跳下來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正是出於一種焦慮,一種文化的使命感。以前的我都一個人躲在書齋裡安安靜靜地寫東西,現在則變成一個傳教士,到處去講崑曲、講文化的使命。

台灣,是一流的觀眾

在我看來,從十九世紀末到整個二十世紀,中華民族都在尋找一個把數千年的古文明與現代結合的方法。

台灣是個海島,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度非常靈敏,有很大膽的創意精神,所以我覺得我們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和組合,就是把台灣的創意精神,結合中國大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台灣重新賦予包裝與製作。

因此,這次我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把崑曲這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由古典美學和傳統文化所成就的藝術、有「百戲之母」之稱的古老劇種,搬到二十一世紀的舞台上,讓現代觀眾能夠接受、欣賞。

台灣經過了幾十年的試驗,許多文化現象都是一種再造的結果,也的確訓練出來一批文化精英;這次青春版《牡丹亭》就是由兩岸的文化與戲曲精英所共同打造的浩大文化工程。每個參與者都貢獻到位:中國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

演員和觀眾是水和魚的關係,沒有很好的水也養不出好的魚來,台灣觀眾給中國大陸的演員很大的鼓勵,這種合作可說是互相截長補短,把每個人的長處貢獻出來。

傳統,需要現代舞台

在這次製作過程中,為了保持崑曲那種古典精神、成熟、精確的美學程式,我們得到以正統南崑聞名的蘇州崑劇院協助。張繼青、汪世瑜這兩位崑曲大師也跨刀指導;張繼青是南京省崑劇院當家旦角,有「旦角祭酒」之稱;而汪世瑜是浙江崑劇院的前院長,這兩位師承自蘇州崑曲傳習所傳字輩的老師傅,他們教授給青年演員的那套表演程式,正是中國傳統隔代遺傳的體現。

在這次演出中,台灣的文學界、藝術界、舞台界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將傳統的表演程式轉換為現代的舞台呈現。如曾工作於《漢聲》的奚淞,雲門的王孟超、林克華、吳素君,新象的樊曼儂,他們都努力地將古典與現代做結合,這是一種文化的再造力量,正如我1960年代所創辦的《現代文學》,也是從繼承了五四運動、《新青年》的傳統精神。這樣的現象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根延伸到台灣,而所開出來的,則是另一種更現代、包含了二十一世紀內涵的花。

從另一個領域中也可以看到台灣對中國文化再造的努力,就是佛教。星雲大師、聖嚴法師都是從大陸過來的,但卻能在台灣重新把佛教復興起來;而證嚴法師的例子最能說明「中國文化在台灣再造」。在印順法師的傳記中可以看到,冥冥中他將衣缽傳給這唯一的、在台灣出生的女弟子證嚴法師,就是要她讓佛教在台灣發揚光大,這充分說明了台灣的再造力量。

不是看戲,是參加洗禮

崑曲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但不可諱言,崑曲已經衰弱已久,若不加以「搶救」,很可能就此衰微;像是張、汪兩位年事已高,後輩演員卻還來不及接班,有斷層的危險。

現在我們看慣了好萊塢、日韓劇的一拍兩響;然而崑曲的一折戲,只講男女的相悅之情,就要眉來眼去二十幾分鐘,卻愈看愈好看,讓我們看到明清時代中國人對感情表現的內斂。而這種表演方式,是延續了古老的傳統,經過幾百年來無數文人、音樂家、表演藝術家的精打細磨,已變成一種非常精緻的「水磨調」,因此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評定崑曲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崑曲在幾百種劇種中被挑選出來,而且是列為首項,可見世界上最高的文化機構認定我們這個文化民族曾經產生這麼高度成就的文化瑰寶。

這次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四地各大學都有演出。學生們反應之熱烈,讓我感覺到他們不是看一齣戲,而是參加一種儀式、接受古典文明的洗禮。我看到每一個走出會場的學生臉上的表情,相信在他們的心裡,對於中國古典美學與傳統文化能達到那麼高的境界,都抱持著一種滿足和驕傲。所以青春版《牡丹亭》已經不只是一齣戲、一齣崑曲,而是一種文化現象。

勾動文化DNA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由「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的《牡丹亭》三書中,收錄了各大名校專家學者的深度論文,也有大學的博士生及本科生看了之後的直覺反應;一齣戲能夠引起這麼多迴響,前例實在不多。我想,現代的年輕人不是不看傳統戲曲,也不是對傳統文化的陌生,而是沒有真正接觸到,要是真的接觸到、看到了以後,我想他們心中那種感動,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集體文化意識;勾動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DNA,這正是青春版《牡丹亭》所能發揮的最大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呼籲,希望把崑曲納入正規教育系統中,給予相當的支持。青春版《牡丹亭》走入校園,就是要培養年輕觀眾;反過來說,大學教育也需要像崑曲這樣高度美學成就的課程。所以我想這不是崑曲本身的問題,而是古典美學傳統與文化教育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沒有美育,將是極大的缺失。

文化是一個傳統,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傳統不可能停留,停滯的傳統一定會死去,有創新才會有傳統,沒有創新的傳統就是個化石;傳統會繼續往前、變化、創新、創造,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現場交流

Q:推動文藝復興及文化再造,你對企業界和一般觀眾有些什麼期待?

A:其實現在歐美的文化活動都是由企業家在後面支持,企業家都有文化的使命意識認知,在歐洲也是如此。這次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也感動了很多企業界,崑曲本身是美,但要求到最好、最精緻也是需要企業的財力支持的,趨勢科技的支持是及時雨,文化界需要更多像趨勢科技這樣的企業,大家的參與才能真正推動。我想就是一個機緣,讓企業界與文化界共襄盛舉;政治經濟是一時的,但文化是永久的、累積的、是長期耕耘的,也許每天做一點看不出來,但總有一天會開花。

Q:可否分享你第一次接觸到崑曲時的感動?

A:我九歲多在上海看到第一場崑曲,就是梅蘭芳為了抗戰勝利回到上海公演。他本來是唱京戲的,但那次很碰巧他唱了四天都是唱崑曲,據說是因為京戲比較高,梅先生抗戰八年都沒有吊嗓子,因而改唱調門較低的崑曲。

人的因緣際會很奇妙,那時候我也是完全不懂,只知道大家都要去看梅蘭芳,看的那一折,正好就是《牡丹亭》裡面的〈遊園驚夢〉。我聽到〈遊園〉裡那一段美的不得了的曲牌,就在腦子裡生根了,好像是唱片一樣慢慢轉;二十年後自己寫了一篇小說就叫《遊園驚夢》,就是來自崑曲的靈感,更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後竟然又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Q:這次服裝設計相當美而細緻,是否之後能有些周邊產品讓民眾能把崑曲披在身上?

A:這次的服裝只能用驚豔兩個字來形容,王童設計的服裝遵守了傳統崑曲戲服的式樣以及質料,因為崑曲載歌載舞,水袖動作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絲的選料就得相當講究。另外又因為是青春版,色調就得粉嫩、嬌豔卻又淡雅;通常嬌豔,雅就出不來,但既雅又豔。就相當難得。

我認為傳統戲服的美學都太重了,在視覺上容易倦怠,有一種老舊的感覺,但王童的服裝對中國大陸的戲曲界撞擊很大,可以說是有顛覆性的,讓他們見識到淡雅的色調形式可以這麼受歡迎,有現代感,卻又不失雅致。這次的服裝這麼受歡迎,也許未來可以規劃周邊的禮品。(洪綾襄整理)

白先勇小檔案

1937年生於中國廣西省,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爾後赴美於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取得碩士後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任教,現已退休。

崑曲因緣

●九歲於上海聆聽梅蘭芳唱〈遊園驚夢〉,一聽成迷。

●1971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收錄於《台北人》短篇小說集中。

●1982年製作《遊園驚夢》舞台劇。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於台北首演,至今演出近六十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