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底到10月下旬,我連續走訪了美國、歐盟和大陸,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探詢並實際訪察,美歐究竟如何採行去風險(derisking)卻不脫鉤(decoupling)對華經貿新戰略。去風險不脫鉤,簡單地來說,就是中國大陸的錢還是要賺,但是要全面防堵大陸超歐趕美、後來居上。怎麼做呢?
第一,透過立法和政策,全力吸引美歐乃至各國企業回流,同時提出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friendly-shoring)的主張,勸說相關企業移出中國大陸至美歐鄰國或亞洲友邦。因此,美國通過削減通膨法,歐盟則制定晶片法,同時針對大陸輸歐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
第二,反覆宣揚新地緣政治觀,美國國務院甚至公開提醒欲前往大陸的公民必須「再三考慮」。
而大陸疫情期間粗暴的清零執法,後又通過反間諜法、任意拘留國際及海外赴陸人士,更加深了美歐投資者的疑慮。
第三,美歐已將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列入未來重點科技領域,原則上禁止相關產業投資中國大陸,歐盟還加上基因工程一項。
最後,美歐均已通過法令,從嚴審查來自中國大陸的資金,尤其是針對上述重點科技和重點領域的投資,企圖截斷中國大陸透過海外投資取得關鍵技術的管道,防止2016年大陸併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工業KUKA的重演。
然而,在美歐政府頻頻對大陸出手重拳時,2022年中國大陸仍吸引到1891億美元的外資,再創新高。德國西門子也在今年宣布將續在大陸投資1.4億歐元,化工龍頭BASF亦表示將於2030年前在大陸投資100億歐元。難道美歐政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嗎?
事實上,這正是跨國企業因應美歐對華去風險新策略的因應之道。
強化「在地生產,就地行銷」,因應新變局
以德國汽車業為例,因應新局,已加速布局歐洲和鄰近地區,建立完整供應鏈;從過去「投資大陸,行銷全球」,調整為「在地生產,就地行銷」,中國大陸將由「世界工廠」轉型成「中國工廠」並自給自足。一旦地緣政治震盪必須切割,德國企業即斷尾求生,犧牲中國大陸市場,保全在全球的供應鏈和其他市場。
因此,儘管仍有美歐企業投資大陸,但概念已迥然不同。尤其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大陸緊縮社會管控,仍勇於赴陸投資者,多屬能上達天聽與北京中央領導直接溝通疏通的美歐頂級企業。至於為數眾多的美歐中小企業,則噤若寒蟬、悄悄退場或減碼縮編。
由美歐主導的「去風險」對華經貿大戰略正在重塑全球政經版圖。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歐洲科學暨藝術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