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AI熱潮席捲各界,醫療產業也不例外!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指出,全球AI醫療市場將在2025年以前,達到1126億美元,且年複合成長率逼近50%。值得關注的是,亞太將成為AI醫療成長率最快的地區。
而隨著AI科技、醫學的快速進步,以往所熟悉的看病模式、治療方式和醫病關係將因AI而全然改變,人類壽命也會隨之延長。
2023年第21屆遠見高峰會(簡稱2023遠見高峰會),第十場專題論壇就以「AI醫療 樂享全齡健康」為題進行探討。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中心執行長周慧婷擔任主持;三位與談人,分別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及慈毅醫療基金會創始合伙人章濱雲,各自分享AI醫療如何提升醫療品質的經驗,為台灣建構「全齡健康」的藍圖。
周慧婷: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啟AI醫療新道路
周慧婷開場指出,人類投入AI研究已經超過70年,AI的進步一日千里。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將AI發展比喻為第二次科技革命,將徹底翻轉人類的工作、學習和溝通方式,也將改變現代的醫療保健服務。
周慧婷更提到,台灣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長輩。在超高齡社會的醫療需求下,AI技術可以有哪些創新應用,以促進人類健康。而台灣這條AI應用之路還要走多久,才能完成「落實全齡健康」的終極目標,是台灣目前的一大挑戰。
林奇宏:AI仍有局限,還做不到想像力和突破框架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林奇宏在2021年接任陽明交通大學校長後,便致力於結合生物醫學和資通訊兩大專業,以促進AI醫療的發展。
「我們必須先知道AI的限制,」林奇宏提到,他曾請教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兩人共同討論出現在生成式AI技術的三大限制,分別是:想像力、跨域能力和對現況的突破性。
林奇宏認為,AI工具對於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和接收者,兩方都有所助益。對醫療服務提供者而言,也就是醫護人員,AI提供了諮詢機會,讓提供者透過AI的資料蒐集與分析,突破以往無法解決的瓶頸,例如罕見疾病的診斷治療。此外,也能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而醫療服務的接收者則可藉由AI,獲得更完整的資訊。林奇宏便觀察到,現在許多病人看診前,已「做足準備」,甚至會拿GPT-4的回應來考醫師。
對於病患的提問,林奇宏正面以待,「雖然AI能增加病人對病況的了解,但仍必須醫師從旁協助,以確認資訊正確與否。」
至於AI醫療的未來發展,林奇宏認為,它永遠無止盡,而人類唯一可以勝過AI醫療的途徑,就是「AI醫療做不到的想像力和突破框架的能力」。
尤其是在教育現場,林奇宏更鼓勵學生和老師可以朝AI做不到的部分努力,才能善用AI來創新突破。
陳亮恭:以人性需求為出發點,讓AI成為好工具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是國際高齡醫學權威,獲選為全球2%的頂尖科學家。而關渡醫院作為一間社區醫院,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健康照護需求。
陳亮恭強調,AI是一種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它的限制和使用Know-how,」因此,AI醫療必須從「人的需求」出發,用人去結合知識和工具,才能創造不同醫療的可能性。
他更進一步分享AI在醫院落地應用的案例。現在,醫師論文的資料分析提問更為準確,就是仰賴AI技術的資訊分析與統計能力。此外,撰寫病歷紀錄的工作,則是醫界積極開發的AI功能之一。
現在,科技已發展出輕量化的大語言模型,讓各醫院可以從病患的症狀描述和醫師處置等,由AI自動生成建議的疾病代碼,同時提升病例撰寫的效率和正確度。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都以「生命歷程」的角度,來看待全齡健康議題,因為不只65歲以上的人會變老,所有人都正在老化。因此,陳亮恭預測,未來如何串聯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評估指標,將是AI醫療要促進全齡健康的最大挑戰。
章濱雲:AI是醫師到位、不越位又不缺位好友兼好教練
慈毅醫療基金會創始合伙人章濱雲,是國家醫改、上海醫改復旦方案的起草人之一。
根據長年管理醫院的經驗,章濱雲認為,AI是醫師到位、不越位又不缺位的好朋友兼好教練。他觀察AI醫療的四大強項,包含:醫學知識積累、影像判讀識別、多項資訊的綜合性判斷,以及預測性建議。
章濱雲常會被問到:到底AI能不能取代醫師?他認為不行,但,不懂AI的醫師將被懂AI的醫師打敗。「因此,AI與HI(人腦智慧)的結合,才能創造最大效益。」他更以《神鵰俠侶》的楊過和小龍女來比喻AI與HI的關係,兩者默契互補,雙劍合璧,將能創造醫療科技的新局面。
AI醫療對改善城鄉的醫療資源落差,大有助益,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已有具體成效。章濱雲舉例說,在雲南怒滄地區,若有長輩被蛇咬傷,年輕的新村醫師便能仰賴AI,得到相關的用藥資訊,及時妥善處理病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