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十年的長征、突破多年籌獲未果的困境,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在9月底正式亮相,前海軍艦長觀察,從外型來看,海鯤號似乎是「多國混血」,背後有荷系、英系、日系的影子,而在中國對台加大武嚇壓力的狀況下,潛艦更是一項「保台利器」,只要數量上達成一定條件,就能讓解放軍打的全島封鎖算盤化為烏有。
「我們水面艦看起來很普通的東西,對於潛艦來講,都等於要越過一座山的難度,」前新江艦艦長呂禮詩以海軍「派職」,來說明潛艦的與眾不同。一般水面艦的職務體系,大多是兵器科、作戰科、輪機科各有自己的晉升管道;但潛艦可能是這任當作戰官,下任可能就變兵器長,每個環節輪一遍,因為潛艦一旦遭遇危安事件,無法像水面艦一樣有時間等修理班處理,現場沒有馬上處理,通常就會釀成慘重傷亡。
時間壓力下,新手台灣挑戰高難度中大型潛艦
從技術面來看,建造一艘潛艦可說處處是難題,從最初的鋼板強度夠不夠、能否將鋼板卷成「真圓」、各船段間的焊接、內部的作戰系統、推進系統,甚至連潛艦人員的維生系統,可說處處是紅區,對於「造潛艦新手」的台灣來說,都有不小的挑戰。
更不用說由於中國在國際上的打壓,台灣無法像韓國一樣取得國外技術授權,藉由做中學實現「國造」的目標,讓台灣的潛艦之路相比其他國家,走得更是充滿荊棘,「整個潛艦輸出,它所能獲得的經濟利益不高,可是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被中國制裁,經濟傷害會很大,但美國自己又沒有(柴電潛艦)技術,所以這就是難的地方。」
至於身為新手的台灣,為何一開始就挑戰近3000噸級的中大型潛艦?呂禮詩表示,如果2001年,台灣成功透過美國籌獲8艘潛艦,在解放軍海軍尚未「全面崛起」的狀況下,那台灣還可以慢慢弄,「但現在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只能尋求一步到位。」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透露,當年導致華府態度轉變的原因,關鍵點是美國始終找不到合作的歐洲廠商。他解釋,由於美國官方政策是不在本土建立傳統潛艦的生產線,因此當年的潛艦對台軍售案,只能尋求歐洲的造船廠合作,由歐洲廠商提供藍圖、建好船段後,再運到美國安裝美製戰鬥系統,但從2002年到2007年,美國花了整整6年、中間幾經轉折,卻還是找不到願意與美國合作的歐洲國家,包括美國原本認為希望濃厚的德國與西班牙。
儘管籌劃困難,「但你說台灣需不需要潛艦,台灣當然需要啊!」呂禮詩指出,台灣四面環海,雖然台灣海峽由於水深不夠,最淺處只約50公尺,並不適合潛艦潛航,「我反潛機的同學跟我說,在台灣海峽用眼睛就能反潛。」但從台灣東北部的鼻頭角以南,一路到高雄左營港以西,「這一塊的水域都非常適合潛艦作戰。」
特別是今年4月,解放軍舉行大規模的環台演習,航空母艦「山東號」編隊風塵僕僕到台灣東南方,粉碎台灣東部是「安全區」的戰場設定,也讓中國許多民族主義者喊出的「封鎖台灣」,可行度愈來愈高,這都推升台灣對於潛艦的需求,以因應可能的封鎖危機。
只要台灣有足夠的潛艦數量,就可派潛艦潛伏在每個關鍵的戰略水道,進行「陣地伏擊」反封鎖,而這個戰略伏擊,跟一般人想像的「站衛兵」有些差異。呂禮詩解釋,一條戰略水道需要幾艘潛艦防守,要看當時的水文條件,如果水文條件符合,一條水道只要一艘就足夠,避免聲納欠缺敵我識別能力,導致誤擊自己人的狀況出現;但若水文條件不符合,例如聲音在水中發生折射現象,只能在水面擴散,深海區成為盲區,就需要多派一艘潛艦潛伏在深水區,避免防禦出現破口。
國造之路一但停下來,IDF人才出走憾事恐再現
此外,一但兩岸間真的發生戰爭,要塞艦隊從來沒有什麼好下場,從過去的日俄海戰、甲午海戰,再到現在俄烏戰爭的黑海艦隊,都說明海軍若不出港將淪為對方的活靶,「但如果我們沒有潛艦先確認附近的水道是否安全,那不是出去一艘就被別人打掉一艘嗎?」這些狀況都說明,要反制解放軍的「鎖台」,台灣需要的新潛艦,絕不僅目前亮相的一艘「海鯤」而已。
除了軍事上的考量,從產業面的角度,呂禮詩也呼籲,國造潛艦絕對不能停下來,「我們不要忘了,現在菲律賓也準備要做潛艦、印尼也要做潛艦,更不要說加入AUKUS的澳洲,」如果台灣沒辦法把這些培養起來的造艦人才留在國內,就像當年的IDF的團隊出走韓國、新加坡一樣,這些人才很快就會消失。
從海鯤號的外型研判,台灣首艘自造潛艦,背後有荷系、英系、日系潛艦技術的影子。除了參考從荷蘭購買的劍龍級潛艦設計外,呂禮詩研判,海鯤號的技術來源,除了美國提供,英國、日本應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海鯤號的構型來看非常像英國機敏級、蒼龍級的混合體;至於性能,受限劍龍級的潛力上限,加上沒有絕氣推進系統(AIP)、消音瓦,進步幅度可能很有限,「海鯤號大概就是劍龍級+」「但這只是第一艘,下一艘呢,當我們解決AIP、有消音瓦的時候,可能就是海鯤號+,」從這樣的角度來說,更說明了潛艦國造的腳步不能停下來。
雖然現在跟台灣有邦交的國家不多,但呂禮詩說,國際對台灣的支持與日俱增,「願意干冒大陸之大不韙,賣我們潛艦關鍵零組件的國家一定會變多,」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的國造潛艦可以朝「少量多樣」的路線邁進,不斷透過做中學、壓低學習曲線,才能讓造艦技術早日符合先進國家的水準,以應對解放軍與日俱增的對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