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郭台銘連署起跑,侯友宜訪美行帶來翻轉,洗清過去外界對他涉外事務不熟悉的刻板印象。專家指出在華府,侯友宜更占了這個「便宜」。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結束長達8天的鐵人訪美行,整體表現穩健,展現自己對「國際事務」並非白紙一張,獲得美方的正面肯定。學者認為,這次侯友宜赴海外走一圈後,更加奠定了他在藍營總統候選人的地位,從黨中央給予的支持、僑胞的反應,「就算有人想挑戰他(侯友宜),應該是難上加難。」
「侯友宜這次訪美,洗清了過去外界對他涉外事務不熟悉、陌生的印象,」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奎博指出,侯友宜此次訪美,讓美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談的話題,諸如當選後設「全民防衛動員委員會」、3D戰略「嚇阻(Deterrence)、對話(Dialogue)、降低風險(De-escalation)」等等,全都符合美國對未來台海局勢的期待。
走進華府、僑胞熱烈反應,侯勝過賴、柯
另外,相比先前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賴清德赴美,侯友宜這次訪美還占了一個「制度上的便宜」,由於尚未承擔總統、副總統等要職,侯友宜能親身走入美國的政治中心華府,「這都是賴清德沒辦法做到的事情,」使得在新聞呈現上,侯友宜更具優勢。
而從僑胞上的反應,也可看出頂著「國民黨」招牌的侯友宜,在這方面可說「完全輾壓」民眾黨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
黃奎博指出,在美僑胞對侯友宜的熱烈支持,「這個基礎只有民進黨可以比,因為民眾黨沒有什麼海外基礎。」甚至在華府的僑宴,AIT(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還全程陪同,「對比賴清德8月過境美國,羅森伯格並沒有從頭陪到尾,看出美國對兩位候選人的態度,雖說平等對待,但平等中還是有所差異。」
侯友宜的這8天訪美行,足跡踏及紐約、紐澤西、華府、舊金山等城市,「至少媒體呈現出來的,都是精神奕奕、笑臉迎人的一面,展現出強大的體力與意志力。」黃奎博認為,單從這點來看,接下中華民國總統的重責大任,侯友宜也完全準備好了。
就美方立場出發,美國不會希望未來任何的台灣領導人,會製造出一個「他無法控制的意外」,因此希望所有總統候選人的政策,腳步都能調整到與美國國家利益一致的狀態。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從侯友宜接受「彭博社」的訪問、在《外交事務》上的投書,傳遞出來的訊息,「似乎讓美方覺得可以預期,不能說放心,但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有跨過及格門檻。
表現進步,藍營基本盤逐漸回籠
侯友宜這次訪美的表現,相較參選後在政大、台大的演講表現,可以說是進步,「但與其說是他(侯友宜)本人的進步,比較像是他的幕僚進步了。」王宏仁強調,畢竟侯友宜過去經歷較少接觸國際事務,「我有聽到有些老師在幫他上課,可是這部分,畢竟很難短期內一蹴可幾,」因此這次訪美,仍難完全消除外界對他國際事務經驗不足的憂慮。
從國內選情來看,侯友宜這次的表現,確實讓他的基本盤逐漸回籠。「對泛藍支持者、泛藍陣營來說,(侯友宜這次訪美)的確算是打了一個強心針,稍微穩住了陣腳,」透過跟紐約市長「不期而遇」的種種安排,成功打造侯友宜後勢看漲、不花言巧語且穩健的形象,預期接下來的民調表現,侯友宜應該會往上爬。
但這個訪美行帶動的慶祝行情,「上升效果可能有限,」因為侯友宜雖在這次訪美行沒犯下重大錯誤,但一來選民對侯友宜國際觀、安全觀的知識儲備量,仍有疑慮;二來是選戰中關鍵的「中間選民」,在乎的還是民生經濟的問題,以及黨內一些形象不佳的人,「侯友宜又開始和他們一一結盟了,」這都會讓中間選民繼續觀望。
「侯友宜這次出訪,至少不會讓中間選民討厭他,藍軍目前也慢慢有歸隊的感覺,」黃奎博指出,侯友宜這次訪美表現穩健,「綠營基本上找不到點攻擊」,且近期民進黨的選戰策略,似乎將打擊重點放在柯文哲身上。或許是民進黨認為,相較打擊國民黨,打擊柯文哲後,柯的年輕票較容易回到民進黨上;打侯除了壓低侯友宜的聲勢外,對增加民進黨的選票沒什麼幫助使然。
另外,儘管在泛藍陣營內部,侯友宜仍有挑戰者,「但在海外這樣走一圈,更加奠定了他(侯友宜)在藍營總統候選人的地位,」這次訪美,國民黨中央也派了副主席夏立言隨行,代表黨中央給予絕對支持,加上海外僑胞的反應熱烈,「基本上藍軍總統候選人地位,就算有人想挑戰侯友宜,也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