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開設政經學門的大學中,國立政治大學執牛耳,其國際事務學院雖僅創設20年左右,但轄下各個系所均歷史悠久。例如,外交系在1930年就成立,創系超過90年;其他包括研究中國大陸近60年的東亞研究所、冷戰結束後成立的俄羅斯研究所等,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浸淫已久。
外交與跨國企業工作,本質相近
由於美中對抗成為長期態勢,過去較不受關注的政經學門,逐漸引起企業重視。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連弘宜指出,企業最講究營運環境的穩定,畢竟一投資下去,從開工到落實往往需要數年,相比過去的緩和,現今國際角力日漸加劇,大幅提高地緣政治在企業心中的重要性順位。
以政大外交系為例,當時成立目的,就是要為國家培養外交人才,再加上名稱使然,讓許多人認為該系畢業生,除了參加外交特考等國家考試,出路不多,「其實外交官的工作,本質與跨國企業差不多,一個是推廣國家,另一個是推廣企業,」其畢業生踏入職場後,就職全球500大企業的人也不在少數。
特別是航運公司,據點廣設全球港口,每個點都需要駐點人員進行開發,「所以他們(航運公司)很喜歡來找我們。」另外,不單只有大型跨國企業,連弘宜透露,許多台灣本土公司,現今都有全球布局的規劃,這些需求,也開拓外交系學生的就業市場。
能在全台一大票政經相關學門中脫穎而出,連弘宜認為,國際關係領域裡頭,其實包含各式各樣的次領域,政大外交系將各項區域研究分成:東北亞、東南亞、俄國與東歐、歐盟、南亞、中東、非洲、北美、南美,澳紐大洋洲十塊,齊全度在全台無人能出其右。校方也要求每個次區域都要有專門師資,讓學生能依自己的喜好,了解各個區域文化的眉角。
這些區域研究,再加上政大本就充沛的語言學習資源,就能讓學生具備在產業生存的強大競爭力。例如,學生選擇東北亞研究,再專精日文,就是企業有意開拓日本市場時急需的人才。
至於這樣的人才,與就讀商管學門的畢業生有何差別?「我聽過老闆這樣跟我說,一個新人進來,我可以在半年至一年中,讓他學會企管、國貿等知識,但沒把握在同樣的時間內,讓他能對國際情勢進行分析。」連弘宜自信講述,在現今環境下,政經學門畢業生的優勢。
另外,政大相較他校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國際化程度很高,2024年QS世界排名,政大在「國際師資」這一指標上,名列全台第一。例如外交系的南美區域研究,就由一位以西班牙為母語的墨西哥籍老師教授,其他來自歐美、日韓的專家學者更不在少數,這讓學生在修業過程中,能更細緻地了解當地人的思惟模式。
頻繁帶團海外參訪,感受當地氛圍
除了鼓勵學生的海外留學計畫,政大國際事務學院的老師,更不時組織學生赴海外參訪。連弘宜透露,他原計畫2023年初,帶領在職專班的學生參訪俄羅斯,因該國仍處於戰爭狀態,改赴全球另一個關注焦點:印度。透過這次參訪,讓學生實際感受印度基礎建設的進步速度,並和當地智庫專家進行交流,「從和他們的對話中,就能知道他們思考的層面,以及深度與廣度。」
為了彌補學用落差,政大鼓勵學生在暑期實行,除了提供一般公部門的實習機會,航運公司、空運公司每年也會跟政大合作,讓學生事先了解職場狀況,「我們的同學相當符合他們(航運公司)的需求,所以都是他們主動通知(校方)的。」連弘宜說。
儘管企業界對政經人才的重視不同以往,但連弘宜指出,關鍵在於「如何定義」企業需求。
以台積電高薪聘請的政經人才為例,什麼樣的政經人才才是企業需要的?政治科系裡的公共行政,或許就不是企業迫切需要的人才,當政府未來將定義問題釐清後,或許就會注入相關資源,以滿足企業需求。無論如何,被世界局勢影響的商業環境,讓冷門科系不再冷門,未來就讀政經專業也能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