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得比日本快,再三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醫療進步,壽命不斷延長,當百歲人生已不是奢望,老後你想怎麼活?這不只是高齡者的挑戰,青壯族群更必須趁早準備。
三年倒數計時!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將有超過20%、486.4萬人口,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2050年,高齡者將達到766萬人的最高峰;屆時,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長輩。
然而,這批法規上定義的「老人」,卻正在顛覆大家對「老」的認知,也悄悄重塑各行各業的消費地景。例如,過去被貼上「年輕限定」標籤的健身房,近年紛紛湧入銀髮族群。
持續創下高溫紀錄的酷暑中,來到台北八德路上的陽光活力中心,83歲的羅南湖正在重訓。他在教練的輔助下,進行看來有點難度的「火星槓深蹲」,以肩頸扛著安全槓的方式,上下操練後背肌群。
三年來,每週至少來一次的羅爺爺,靠著重訓把自己從憂鬱谷底拉起,還紓解了多年肩頸、腰椎病痛。
「你覺得我幾歲?」羅爺爺總愛請初認識的朋友猜一猜,若是猜的小,他就得意公布自己的「高齡」,讓對方嚇一跳。他用行動證明,重訓不是小鮮肉的專利。在新莊擁有塑膠製品公司,身為創業老董的他,三年來已招呼近十位親友來運動,健身房交誼區不時可看到幾位「老頭家」活動後,一起喝咖啡的身影。
「人在天堂,錢在銀行,這才是人生的悲哀啦!」他笑說,年輕人來健身房是為了秀肌肉,他們是為了拚健康,老友們相約要一起活到100歲。
全球平均壽命超過70歲,「百歲人生」即將成真
其實,「百歲人生」不是奢願,已在全球上映中!許多先進國家民眾正邁向100歲。
「今日出生在已開發國家的兒童,每兩位就有一位可活到100歲!」全球長壽研究權威、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史考特(Andrew J. Scott)接受《遠見》專訪時指出,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平均餘命大幅成長,每十年就增長2~3歲。而且,超過100歲的人口族群,已是成長最快的人口統計群組。
這現象也證諸台灣。依照國發會人口推估系統,2022至2027年的高齡人口,整體將成長73.27%,但百歲以上人數會翻漲15倍;70歲以下的各年齡群則全面負成長。
再把視野投向世界,全球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根據聯合國最新出版的2022年版全球人口展望報告,2019年的全球平均壽命達72.8歲,比1990年多了將近九歲;預計到2050年,全球平均壽命可達77.2。
此份報告也指出,不管在數量或比例上,全球的65歲以上高齡人口都大幅增長。
目前全球高齡人口比率約10%,到了2050年將是16%。屆時,全球高齡人口會相當於12歲以下兒童的總人口。也就是說,30年內,全球高齡人口平均值將跨過14%的門檻,整個地球村將是一個高齡社會。
已跨過高齡人口20%比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芬蘭、瑞典等國。從2019年的聯合國高齡人口報告可發現,亞洲四小龍老化速度最快。除了日本已於200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19~2050年間,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就是南韓、新加坡與台灣。
其實,台灣老得比日本更快。日本從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14%)到超高齡社會(逾20%)花了11年,但台灣卻只8年。預估日本邁向極高齡社會(28%)約需16年,但台灣只需10年。
再對照南韓。生育率更低的南韓可能早一步,在2025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南韓又贏台灣,這次贏在老化速度,台灣可以輸得不介意嗎?
恐怕我們沒有放鬆的本錢,因為台灣的生育率也是全球吊車尾,2022年是0.87、持續創歷史新低。早在2020年,台灣人口就已呈現負成長、進入「生不如死」的死亡交叉。
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系統,2045年會比2022年減少近200萬人;其中,高齡人口將多出325萬,青壯人口卻少掉435萬。
「2044年之後,每五年會減少100萬人口,大約就是少掉三個基隆市!」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吳肖琪指出,現今20歲的青年長至70歲時,台灣人口將只剩下1600萬左右,足足少掉700多萬。她觀察,近年台灣鄉村地區已明顯感受老化的衝擊,因為人口外流與少子化程度更嚴重。
盤點台灣,目前高齡人口跨過20%的超高齡縣市有四個,分別為台北市、嘉義縣、南投與雲林,另外,基隆、屏東與台東也只一步之遙。
繳得少、領得多,埋下三顆財政未爆彈
在人口加減的簡單數學題之後,緊跟著複雜的財政問題。原理就是,繳稅的人變少、領用的人變多,已為台灣財政埋下三顆未爆彈:年金、健保、長照。
首先,台灣在2016年曾大動作啟動年金改革,試圖以「繳更多、領更少、延後退」三大方向,來延緩人口老化挑戰,卻難見奏效。
以涵蓋勞動人口近六成、本國籍投保人數約941.5萬的勞工保險基金而言,近年已逼近破產臨界點。
根據2022年度的最新勞保精算報告,2017年首次出現保費收支逆差,當時政府宣示,會負起最後支付責任,且自2020年度撥補200億元、2021年220億元、隔年又續編300億元,還承諾2024年會再灌入1000億元,並計畫持續加碼(表6)。
然而,勞保老年年金請領人數已來到159.7萬,比10年前增加110萬人,且平均每月請領1.8萬,使得勞保潛藏負債逼近11.05兆元,因此最新精算報告仍指出,勞保恐在2028年破產。
也就是,相較於上次精算報告指出的2026年,相關補救措施只把破產大限延後兩年。
健保制度苦撐,長照經費衝新高
再看台灣人引以為傲、號稱「世界第一」的健保制度,也撐得很辛苦。雖然,近年政府從疫後特別條例撥補200億元至健保,再加上有補充保費加持,基本工資與軍公教薪資調漲也帶動保費收入,使得健保基金去年結餘約103.4億元、終結連五年赤字。
然而,健保在1995年開辦時,國人平均餘命為74.53歲,至2021年已延長至80.86歲,若再浪費醫療資源,將對健保財務造成更大壓力。近年,國人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健保約17次,是OECD國家平均就診次數的三倍以上。有數據顯示,若每人每年減少一次就醫,就能省下378億元的健保支出。
此外,如果活得久卻不健康,長期照護更是沉重的財務負擔。根據衛福部今年5月最新統計,國人在2021年的平均健康餘命是73.3年,儘管些微延長,但對照平均餘命,國人失能、臥床或需依賴他人的不健康餘命,仍在七~八年的高水位。
今年,台灣的長照服務基金經費編列近610億元,若加計特別預算則上看650億元。對照之下,2016預算不到50億元,長照2.0在2017年上路以來,長照經費在七年間已飆漲超過12倍。
「挑戰還在後頭,台灣戰後嬰兒潮在2044年之後,將陸續跨入85歲門檻,屆時兩位或許就有一位失能!」身兼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的吳肖琪提醒,台灣得從人口結構來推估未來社會情境,才能回推需求、思考解方。
👉 閱讀全文:https://reurl.cc/M8K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