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團體質疑,中國敦煌洞窟中的壁畫和雕像正面臨新的藝術品殺手——氣候變遷。保護文物30餘年的敦煌研究院院長卻擔心,遊客太多才是更無情的敵人。
極端氣候引發洪水和森林大火,新的危機是可能對世界文化遺產造成破壞。
7月20日,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東亞分部發布最新發現,極端天氣下,一帶一路上的甘肅省不僅愈來愈熱,沙漠之中竟然還出現了更多的強降雨。
受此影響,綠色和平組織成員推估,位於甘肅西北部的敦煌莫高窟內,精緻的壁畫正成片成片剝落,裂縫正在形成,而這可能會破壞洞窟本身的結構完整性。
風沙太大,飛天變「黑天」?
另根據《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3年7月最新報導,492個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出現脫落、空鼓、變色、酥鹼等病害,且與風沙有一定的關係。敦煌最為人熟知衣袂翩翩的「飛天」,恐將化成「黑天」「昏天」。
只是,3天之後,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蹟司便出面反駁這些「說法」,指稱敦煌莫高窟並不存在媒體所報導的「濕度飆升、山洪和洞窟塌方已經在發生」這一現象。
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蹟司在記者會上提出超過30年的監測數據,莫高窟所在區域年均降水量約40毫米,以小雨和中雨為主,大雨和暴雨僅發生過6次。莫高窟所在區域的氣候,整體呈「暖乾化」趨勢。近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洞窟坍塌之事。
氣候異常增加降水量,大漠生綠草
相關爭論孰是孰非,看在敦煌學權威、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的眼裡,自有心中衡量的一把尺。
「氣候變化對我們保護文物的挑戰很大,」曾到台南藝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趙聲良說,敦煌石窟已經存在了1000多年,能夠在如此的氣候環境中保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從4世紀至今,經歷了千年沙塵暴和政治戰爭動盪,敦煌莫高窟的文物能保存到今天,是因為有特殊的環境——氣候的乾燥和洞穴的黑暗,都對文物保存有好處。
「佛像微笑了1600年」的莫高窟,目前保存有735個洞窟、2000多尊彩塑及4萬5000平方公尺壁畫,來到新世紀,換成科技守護者,每一窟皆全方位監控溫度、濕度與空氣質量,以良好保存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
其中,濕度的變化尤其需要特別關注,如果相對濕度超過62%,壁畫就會受損。
誠如綠色和平組織的發現,趙聲良也察覺到敦煌的現在降水量明顯增加,比起30多年前他剛到敦煌之時,氣候非常乾燥,戈壁灘上寸草不生,如今卻是萌發出些許綠草。
「我們也很緊張,擔心濕度的變化會影響到壁畫,」研究敦煌藝術30餘年的趙聲良說,敦煌研究院早就看到了氣候變遷的影響,著手開發各種強而有力的手段,阻絕外界環境的衝擊。
比如,通過薄頂洞窟加固、安裝窟門等保護工程,已全面解決雨水滲入洞窟的問題。
另也與當地氣象局即時連線,一旦預知將大雨瓢潑,便會閉洞暫停開放參觀,以便控制洞內濕度。
觀光客不要變成環境的災難
除了「看老天爺的臉色」進行保護,趙聲良更在意的其實是人為的影響。
從世界各地趕赴敦煌參觀莫高窟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從1979年僅接待約1萬人次,40年後爆增至220萬人次。
疫情解封後第一年,絲路旅遊在2023年暑假迎來史上高峰期,彷彿會呼吸的人都到了敦煌玩。看著人滿為患的場景,一位大陸遊客不禁打趣說:「敦煌載人的駱駝上一次這麼累,應該是在漢朝吧。」
而被譽為「有生之年必遊」的莫高窟,更是一票難求。
為什麼參觀的人一多,趙聲良和他的團隊就開始腎上腺素飆升呢?
「因為洞窟非常狹小,大量的參觀人群進進出出,溫度和濕度一下子就會忽高忽低,」頭髮已經花白的趙聲良點出關鍵,溫度濕度的頻繁變化,會令壁畫的表面不斷膨脹又收縮,加速老化。
在古蹟保護和發揚敦煌文化的兩難中,敦煌研究院開啟了限制客流量的應急預備方案:
每日合理的遊客承載量為6000人,開放遊覽8個洞窟;假使遊客爆多,則啟動「應急票」機制,每日遊客接待上限放寬至1萬2000人,每100人為一組,快速通過4個超大型洞窟。
「最大限度是每天開放1萬8000人入內參觀,」趙聲良說,這是紅線,不能再多了。
未來,千年莫高窟能否繼續「青春永駐」?保護工作確實需要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