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HP、IBM、柯達、三洋等科技業大廠,紛紛宣布裁員,近八萬名員工因此失業……。
用裁員解決財報問題,似乎成了科技業的最新流行。
美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調查指出,今年第一季美國高科技產業裁員人數,相較去年同期,暴增一倍。
資策會日前一份針對國內高科技產業工作者所做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五成一的工作者相信,未來三年,自己還能捧得住飯碗。
為何高科技業會掀起一波裁員風潮?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主任詹文男指出,科技產業已步入成熟階段,利潤大幅下降,企業經營者為了保持獲利能力,降低成本,甚至是裁員,都成了口袋裡的選擇。
除面臨成熟期的「天災」之外,「人禍」也是高科技業員工心中的痛。惠悅企業顧問副總經理黃鄭鈞指出,高科技產業已是全球化競爭,領導者若決策失當,沒有看準、抓牢新一波的成長動力,在全球競爭中,很容易面臨虧損或甚至是裁員的命運。
CEO誤判局勢,員工遭殃
美國《BusinessWeek》指出,前HP的CEO費奧莉娜(Carly Fiorina)下台,源於她執意進行的康柏併購案效果不彰,在高低階電腦市場遭IBM、戴爾夾攻。
如何讓股價一天上升10%?費奧莉娜離職訊息曝光當天,HP股價即大漲10%。HP新任CEO赫德(Hurd)接任後,大舉裁掉10%的員工,人數達一萬四千多人。
諷刺的是,黯然下台的費奧莉娜,資遣費卻高達新台幣6億多元。
在軟片及攝影器材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柯達,裁員人數卻也是居冠。拓墣產業研究所經理楊勝帆指出,當初錯估數位相機強勁的成長力道,使柯達押錯寶。
科技的迅速進步,使數位相機在短期內擊敗傳統相機。楊勝帆分析,2003年,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的市占率,為五比四左右,但隨著數位相機畫素均質從兩百萬突破到四百萬畫素,在2004年的比例上,傳統相機的出貨數只剩數位相機的一半。
軟片市場萎縮,又太晚投入數位市場,柯達今年第二季,就虧損1億4000多萬美元,裁員人數累積為兩萬五千名,約占原有員工人數的40%。
良策平衡經營、受雇兩權
未察覺市場趨勢的還有SONY(索尼)。前HP台灣區董事長、現任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指出,曾靠隨身聽與彩色電視機打下一片天的SONY,在MP3與液晶電視市場中卻成為遲到者。
在電子部門史無前例虧損350億日圓後,SONY換上了首任外籍CEO 史俊格(Howard Stringer)。黃河明指出,最讓SONY十六萬名員工擔心的,莫過於史俊格會否像近來其他日本企業所雇用的外籍執行長,如日產(Nissan)的高恩(Carlos Ghosn)、馬自達(Mazda)的費爾茲(Mark Fields),上任後不久,即大舉展開裁員動作。
第一步,史俊格將董事會成員由十六人減少為十二人;執行董事的人數,也由十三人減少至七人。
企業決策失當,員工似乎總逃不了「捨身護主」的命運,CEO似乎也鮮少吝惜「斷尾求生」的策略。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所所長林文政分析,員工的受雇權與CEO的經營權,始終是天平的兩端,特別是在大環境波動時,很容易引發失衡的現象。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經營權通常可大過受雇權。法律往往成了員工的最後一道防線,」林文政略帶無奈地表示。
裁員不是唯一的路
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台積電是少數未進行裁員的高科技公司之一。曾任福特中國區總經理、現任台積電人力資源處處長廖舜生指出,多數經理人,只會加法,卻不會減法。
廖舜生解釋,大多數企業只會多聘人手來增加生產力,卻沒有想過用簡化流程的方式,同樣也可以達到提高生產力的效果。廖舜生也指出,企業不怕人多,而是怕人力過多,讓肌肉變成了肥肉。
領航者,遠比划槳的人擔負更大的責任,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智慧。為了避免引導至錯誤方向,悅智黃河明指出,現今的董事會不該只是橡皮圖章,而該適時參與決策過程,提升決策品質,讓CEO成為執行者,而非唯一的方向決定者。
MIC詹文男也指出,即便是像微軟比爾蓋茲,也曾經誤判過網路的重要性。詹文男建議,企業可設立部門,專責注意市場變化。詹文男認為「適時地察覺與回應市場變化,才是高科技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