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展現「有所為」的政績、「有所不為」的自律——期望於謝長廷、馬英九、蘇貞昌、胡志強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5-07-13

瀏覽數 19,850+

展現「有所為」的政績、「有所不為」的自律——期望於謝長廷、馬英九、蘇貞昌、胡志強
 

本文出自 2005 / 7月號雜誌 遠見雜誌

(一)二十三縣市民意大調查公布

本期的《遠見》刊出了2005年二十三縣市民意的評比(見頁114)。只要有評比,就會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憂傷的場景。通常的反應是:名次高的,肯定這樣的評比;名次低的,否定這樣的評比。

事實上,《遠見》的調查是,提供各縣市長一面自省的鏡子,反映出來的是兩個層面:客觀的統計資料(來自主計處等政府機構),與選民主觀的判斷(來自委託的民調機構)。對所有被評比的縣市及首長們,我誠懇的建議是:如果名列前茅,還要持續努力,政績是「後浪推前浪」;如果排列在後,不要自認很好,怪罪別人;因為別人已經趕上,需要深切檢討,全力追趕。不能反省的政治人物,是不能成大事的。

(二)想起廉能的王建

在這二十三位政治人物中,最令我們關注的,是卸任不久的高雄市謝長廷市長與台北縣蘇貞昌縣長、及第二任的台北市馬英九市長,與競選連任的台中市胡志強市長。

十餘年來台灣的政治人物,雖然令人有太多的失望,但展望2008年,廉能的政治人物終將出頭。

廉能的王建,在1990年代大力提倡過「讓好人出頭」,那是一個李登輝主政下,黑金結合的黑暗年代。這樣的理念,在那時候是緣木求魚。

近二十年來,在青壯政治人物中,我最佩服的的一位就是王建。他從基層科員到財政部長,他不只是消極的節身自好,更在於他在各個崗位——特別是財政部長任內——勇於任事。正因為他在部長任內勇於任事,就遭到各種特權組織的聯手抹黑,而終於被迫辭職。

1992年2月7日辭職那刻,一位為廉能政治獻身的鬥士,不幸變成了黑金政治下的烈士。這不是個人的挫折,而是國家的損失,更是在李登輝主政下,奸詐戰勝忠良的最惡劣示範。

令選民感到正義還在人間的是,在那年年底的立委選舉中,王建以最高得票率當選。原因無他,選民就是要選他出來做「好人出頭」的象徵。

(三)今日之星與明日之星

在這次《遠見》二十三縣市的民調中,我們看到了好人出頭的紀錄。我不是一個政治評論家,但我是一個關心台灣進步的知識分子。我特別關心四位政治人物的問政理念與從政績效。這四位政治人物是謝長廷、馬英九、蘇貞昌、胡志強;再往前看可以再包括朱立倫(桃園縣長)、楊秋興(高雄縣長)。

觀察這四位人物,其中有「廉多於能」者,有「能多於廉」者,有廉能兼具者。總體來說,這四位政壇上的戰將,都虎虎而有生氣,都經過選舉的考驗,也都有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他們的力爭上游為台灣帶來新的希望。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優點也遠多於缺點。即使發生過的一些事件(如個人的宗教信仰、決策時效、選舉語言、治安事故等),都不構成政治上的致命傷。

台灣在此一時刻,島內有南北意識型態的差距,兩岸有難解的「一中」,全體人民對政治人物則有強烈的信任危機。因此,我特別對這幾位已握有權力的「今日之星」與「明日之星」充滿期盼。

我對他們評估的的優先次序是: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1)個人操守與重要幕僚的品德。

(2)性格特質(如誠信、無私、授權;如遲疑、善變、作秀;如貪婪、猜忌、權謀……)。

(3)從政紀錄。

(4)政策願景。

(5)執政團隊。

(6)政商包袱。

(7)學識基礎與國際視野。

(8)學習意願。

如果以這八項指標來評估這四位,他們也遠比目前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優秀而值得信賴。台灣的選民經歷了十餘年的政治風暴,那些不忍卒睹的亂象終將被選民唾棄。

在一個理性社會中,政治人物的最終實力,不來自「關愛眼神」、不來自八面玲瓏的手腕、不來自偏激的言詞、不來自作秀,而必須來自自己(及團隊)的政績。這個實力必須包括:自己堅定的從政理念、政策的遠景、提升人民福祉的方法、謀求社會和諧的熱情、以及改善兩岸關係的本領。

值得指出的是:一月初剛接任的謝院長,他的政策宣示使人耳目一新,半年以來,出現了鬆弛的跡象。即使政治上有太多的無奈,謝院長還是要設法衝刺,開創新局。近日決定及緩辦的幾項計劃,節省五百多億的經費,是勇敢的裁決。「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二十年前我提出的觀念,此刻變得更重要。

正在投入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馬市長,展現了政治魄力與原則的堅持。6月中在他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長的對話中,他非常自信地指出,台北在走向「健康城市」與「網路城市」中的成績與願景。

上述四位人物是台灣的希望(當然還有呂副總統在2008年參選的可能)。讓我對他們各做一個建議:

謝院長:以具體政績顯示,內可改善經濟體質,外可改善兩岸關係。

馬市長:集中力量與時間賽跑,卸任前再多完成幾件重大的政績。

蘇主席:不自限於黨務,多討論國家大計。

胡市長:除了改善治安與提升文化外,積極扮演中部區塊的領導角色。

2008年這幾位都是大多數選民中的總統候選人。在為期不到三年中,要全力展現「有所為」的重大政績,「有所不為」的道德自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