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永遠的金牌-看韓國奧運會後的省思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88-10-15

瀏覽數 15,750+

永遠的金牌-看韓國奧運會後的省思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一)辦好奧運,才是一等國家

九月的漢城,秋高氣爽。儘管藍天被污染的空氣蓋上一層灰色,這仍然是各國選手競技的好天氣。

九月十六日,從韓國大統領盧泰愚宣布奧運開始,到十月二日奧運閉幕典禮中閃出「一九九二巴薩隆那見」,十六天的競技不再是古希臘的劍與盾之對抗,而更像是一場有計畫的不流血的世界戰爭。有勝利者的喜悅、有失敗者的懊喪、有旁觀者的緊張。

不像一九七六年在蒙特婁的奧運,非洲國家因抗議紐西蘭去南非比賽而拒絕參加;不像一九八0年在莫斯科的奧運,美、日、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因蘇聯侵略阿富汗而拒絕參加;不像一九八四年在洛杉磯的奧運,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以運動員安全為理由而拒絕參加;這次漢城的奧運是十二年以來第一次聚集了美蘇等各國的好手於一堂,因此,各國所得的獎牌可以真正顯示出競技的實力。

正如一般所預測的,得金牌最多的前十名,共產國家占了五名。分別是榜首的蘇聯(五十五面)、亞軍的東德(三十七面),以及第六名的匈牙利(十一面),第七名的保加利亞(十面),第八名的羅馬尼亞(七面)。

前十名的其他五個國家分別是第三名的美國(三十六面)、第四名的韓國(十二面)、第五名的西德(十一面)與第九、第十名的法國與義大利(各六面)。

在這次奧運中,最值得驕傲的當然是韓國,它以國家的聲譽為賭注,不僅辦好了一次順利的奧運,更向全世界證明:除了汽車、錄音機,韓國也具有世界級的運動選手。十月初,當地的報紙都有醒目的標題:「韓國已晉升為亞洲的體育強國」。它總共囊括了三十三面獎牌,大陸得到丁二十八面,日本只有十四面。

「辦好奧運的才是一等國家」,「奧運獎牌多的才是強國」,「強國的人民才是一等國民」。十月初的韓國人民正陶醉在這樣推理的「奧運熱」中。

做為來自另一個亞洲國家的旁觀者,應當向今年每人所得還只有三千五百美元,人口四千二百萬的地主國表示敬意。自七年前被選為奧運主辦國後,韓國動員了三十多億美元的財力,無數的人力,上下一心辦好了這次奧運。

每人所得六千美元的台灣,不要說連一個可以容納五千名觀眾的游泳池、一萬五千名觀眾的網球場、七萬名觀眾的體育館都沒有,即使沒有外交上的限制,政府也不會有魄力想辦一個亞運,更不要夢想奧運了。沒有偉大夢想的從政者,永遠不可能成政治家。

(二)「奧運蜜月」後的政局

十六天的奧運,是韓國政局紛爭中一個短暫的「蜜月」。當奧運聖火熄滅後,韓國政府又將面臨一連串的棘手問題。

近二年來的韓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劇變;全斗煥強人政治的結束,加速二這場劇變。這些劇變中所遭遇的難題,事實上,也正是一個教育逐漸普及、所得逐年增加、中產階級逐漸形成、民主意識逐漸擴張下必然的產物。在這樣力量的衝擊下:

--新成立的反對黨,除了向執政黨算舊帳外,還不斷提出新挑戰。

--勞工階層在爭取更多權益。

--農民不再忍受愈來愈大的所得差距。

--學生具有參加政治活動的強烈意願。

--大企業的財勢受到指責。

--民眾普遍要求更多社會福利。

--大眾傳播媒體不再是政府的啦啦隊。

盧泰愚所面臨的難題,也正是台灣所面臨的考驗。

中韓兄弟之邦還共同面臨二大挑戰:如何把分裂的國土統一?如何對付美國政府壓力,以減少貿易順差?

於奧運期間休會的韓國國會又將立即展開全面質詢。三個反對黨已經公開聲明將對全斗煥執政期間的「錯誤政府與錯誤行為」深入調查,同時對南北韓的統一,要求政府採取對策。

漢城的政治觀察家認為:盧泰愚將會挾奧運成功的聲勢推展進一步的開放性政策,以鞏固自己的政治聲望,並為在年底前對他的政策所舉辦的全國公民投票奠定勝利的基礎。他極可能:把自己與全斗煥的關係更疏遠,內閣中與全斗煥政府有關的閣員調職,同時也可能宣布與北韓的領袖金日成直接商談南北統一問題。

韓國政府一直認為:社會安定的關鍵在於經濟成長。因此,韓國經濟界當前熱衷地在探討;奧運前由於公共投資巨幅增加,經濟成長率大增,產生「奧運繁榮」;奧運結束後,會不會犯上「奧運衰退症」?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三)會有「奧運衰退症」嗎?

根據實證資料(見附表)似乎顯示:近二十年來的地主國於奧運後,次年的經濟成長率大都趨於下降,如一九六四年的日本,一九六八年的墨西哥,一九七六年的加拿大,一九八四年的美國,唯一的例外是一九七二年的西德。

可是韓國人上認為,奧運三十餘億美元的投資並不集中在這一、二年,而是分散在過去七年中(一九八二~一九八八),這樣的分散就減少了經濟上的衝擊。這些投資增強運輸、營運、觀光、電子、鋼鐵等行業的競爭力,有助於經濟效率的普遍提升。

專家們認為,今後二年韓國經濟成長率是會下降,但不是因為奧運結束,而是因為當前的「三高」韓圜對美元之升值、工資上升與重要進口原料價格上升。這些上升增加了成本,影響了輸出。

今年第一季韓國經濟成長率高達一四.九%,第二季則為九.一%,全年預測在一0%上下。明年一般的預測會降至七~八%,甚至有人悲觀地預測降至五~六%左右。

韓國企畫院的一位重要負責人認為:「明年經濟成長率會下降到八~九%,但這不是經濟衰退,而是很適宜的水準。」經濟計畫部長在九月下旬更具體地指出:政府將繼續控制貨幣供應量,注視物價上升的因素,設法對付房地產的投機行為。

(四)韓國的經貿

韓國的經濟成長,正如台灣一樣,令人稱讚,二十年內,國民所得總額增加了四十倍,韓戰期間,被形容為「二千萬乞丐」的南韓,今天已變成了一個中所得國家。再引證幾個統計數字:

--一九八六年出現第一次順差,去年對美順差達九十六億美元,今年因韓圜升值一0%左右,約降為八十五億美元。

--四年前有四六0億美元外債,目前已降為二四0億。

--韓圜對美元自一九八六年起已上升二四%,今年外貿總值預估約為五七五億美元,比去年成長二一.六%。

--外銷產品早已從紡織、膠鞋等提升到錄影機、汽車、大型積體電路。

快速成長的經濟,當然也產生了嚴重的調適問題。所得分配的懸殊使工人不惜以罷工方式來爭取較高的工資。農民也不甘落後,要求提高所得,並可反對政府進口美國農產品、當韓國開發研究院的一位經濟學家贊成美國農產品進口時,憤怒的農民運去一大堆糞抗議。

貿易順差的產生,增加了美國對韓國的壓力。反美的情緒在奧運期間,因拳賽選手的對抗,達到新的頂峰。現場轉播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也偶以嘲笑的口吻報導韓國選手靜坐抗議等,引起韓國輿論大譁,盧泰愚大統領不得不親自向政府部會首長及輿論領袖要求「全國人民保持冷靜」。

美國保護主義的升起更助長了韓國要尋找其他市場的決心。近年來的「中國熱」仍方興未艾。當最近大字汽車公司賣了一七五輛汽車到海南島時,也變成了頭號標題。去年春天筆者訪問最大的三星集團董事長李秉吉時,他也嚮往那一擁有十億人口的大陸市場」。

根據「商業韓國」雜誌的報導,一九八七年韓國與大陸的雙邊貿易(包括透過香港)達十八億美元。今年預計達二十五億美元。輸出品主要為紡織、紙類、電訊設備及化工產品。紐約時報報導,中共和蘇聯可能不久也會在漢城設貿易機構。

韓國政要利用奧運,也特別與蘇聯及東歐國家打交道,南斯拉夫與匈牙利已設有貿易辦事處。

韓國學生們建議:為什麼不考慮以西德幫助東德的方式,讓南韓在經濟上也幫助北韓呢?南韓的人口比北韓多一倍,但國民生產毛額多了五倍,貿易量多了二十一倍。共產制度下的東德、大陸與北韓的生活,是無法與西德、台灣及南韓相提並論的。

(五)永遠的金牌

在這次奧運中,四千二百萬人口的南韓所獲得的獎牌居然超過了十億人口的大陸和一億二千萬人口的日本。但是,獎牌畢竟還是可以靠重點訓練來贏取的。落後的保加利亞不也贏得了三十五面獎牌嗎?

一個國家真正要贏取的是永遠的金牌--它不靠幾個選手,它的紀錄不會只保持四年,它不是用來炫耀的。在追求永遠的金牌中,每一個人嚴格遵守競賽規則,每一個人民都是選手,每一天都在比賽,每一項紀錄都在提升,它的成果是全國人民共享的。

要獲取這種金牌,就要花幾十年功夫名副其實地,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民主、自由、繁榮、公平、安定,這也正是奧運的精神:「和諧與進步」。

韓國就像中華民國一樣,距離這一標準,還有漫長的距離;「民主」沒有生根,「法治」還在萌芽,「自由」徘徊在「過」與「不及」之間,「繁榮」不易長期維持,「公平」沒有普及,「安定」時時受到威脅。

二年前我曾寫過:「韓國人在歷史上自稱是「東方隱士」,韓國也被形容為「晨間寧靜的大地」。現在,這個國家正日正當中,全力地在變成東方強國,」

近月來,韓國人豪氣萬丈地自稱:亞洲不再有四小龍,亞洲會出現一條大龍;亞洲不再只有一個工業化的日本,亞洲會出現另一個工業化的韓國,韓國大統頒在奧運閉幕前向全國宣稱:「我絕對自信,全世界已為我們在奧運中所表現的能力驚嘆,我們會成功地締造一個更進步的國家。」

在「猛、闖、拚、蠻」的韓國精神中,沒有「謙虛」二字。當政府在大刀闊斧地做,民間勇猛直前地往前衝,全民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時,韓國人是有可能奪取那永遠的金牌。

(十月三日寫於漢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