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詹家公司派「壯士斷腕」,忍痛出售全家兩成股權嗎?5月6日晚間,泰山宣布要花36億元入主街口支付,惹來股民質疑。但泰山隨即火速宣布發放4元股利(前一年1元),股民會滿意嗎?
泰山經營權大戰還沒結束,日日上演新戲碼!5月7日,泰山發布重訊揭曉股利,今年5萬名小股東每股將可領到4元股利,將近20億台幣,殖利率高達13%。
此前,泰山已連續五年配發現金股利,金額分別為0.4元、0.8元、0.9元、1.4元、1元。
泰山表示,2022年在同仁共同努力下,營收達到110.69億,提前達到原訂2023年要達成之百億營收目標,加上處分全家股權獲利,稅後淨利為59.19億,每股盈餘12.17元。
砸36億入股街口金科四成,有何盤算?
然而,小股民面對這筆豐厚的分紅,可別開心得太早。
去年12月,由於市場派龍邦凌厲進逼,泰山公司派決定壯士斷腕,處分全家超商19%股權。
泰山出售全家持股,是以鉅額逐筆交易出售,並在開盤63秒內完成4萬3300張股票交易,最後由國泰集團大股東萬寶開發買下,總金額高達80.97億元,獲利接近60億元。
外界評論,公司派急著賣全家絕對是為了逼退市場派的冒險之舉。攤開泰山財報,本業大多不賺錢,甚至有多達八年均靠全家持股的轉投資收益,才能勉強產出稅前淨利,發股利給股東。
對照泰山董事長詹景超之前的說法,整樁出售案淨益,會在清償公司債務、增加資本支出及預留投資部位的規劃後,餘額將大方和股東共享。
現在,這筆錢怎麼用,終於揭曉了!
5月6日晚間,泰山發布重訊表示將以36億元取得街口金科的四成股權,引起外界譁然。
街口金科是持股街口支付和街口投信100%的母公司,入股就等於跨入準金融業的經營,再加上今年決定配發的近20億元股利,此時公司派已揭露這盤棋的策略,「賣全家換街口」這樁36億投資案,究竟划不划算?
街口也在找投資者,雙方一拍即合
據了解,街口金科去年就開始釋出可投資訊息,在市場上也有多組人馬實地查核過,曾有買家出過更高價格要買更多股權,但胡亦嘉仍希望保有主導權。
這次時機點湊巧,金融圈人士推論,可能是泰山適逢經營權之戰,公司決策腳步快;也可能是街口大股東兼創辦人胡亦嘉一個「奇檬子」感覺對了,火速拍板。
若交易案可成,泰山無論最後是誰當家,胡亦嘉仍是最大股東。
昨日,胡亦嘉也終於出面澄清,表示無端被捲入糾紛很難過,對他來說,原本就是要爭取最好的條件,給股東交代。
他也駁斥「公司派掏空」說,並強調投資價格被泰山內部董事曝光之後,讓很多潛在投資方往下砍價,結果演變成只有泰山一個最佳選擇。
攤開看,國內三家純網銀資本額100億元,成立三年迄今還在燒錢,也部分增資過;街口金科旗下街口支付,會員數高達600萬人,是目前國內會員數最多、規模最大的電子支付業者,其營收截至2022年底約3.6億元,淨損則約2.6億元。
近年,支付圈的後起新秀不斷湧出、競爭激烈的戰場上,街口雖還沒獲利,但近來跨業合作捷報頻頻,才剛跟台新銀推出「街利存」帳戶,串聯用戶數眾多的Richart數位帳戶及街口支付App,打造創新理財模式,也頗有準銀行的架勢。
對泰山收購股權,街口支付回應,泰山入股的是母公司街口金科,街口支付仍由街口金科百分之百持有,不會影響到街口支付經營,營運不會有太多變化。按其原本規劃,街口到2025年能達到單月損益兩平,再來才是全年損益兩平。
泰山對外表示,投資街口金科是超前部署,可藉此虛實整合,一舉跨入線上銷售通路市場;而看在金融圈人士眼中,無論如何,代表有新的資金和行業活力注入,未來支付通路大戰將會更有趣。
根據央行最新統計,2022年整體跨行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達63.3億筆,信用卡占比達42.3%,仍是民眾最常使用的結帳方式;至於街口、一卡通Money等電子支付交易比重已攀升至40.3%,後續極可能成為小額付款的首要工具。電子支付註冊人數不斷攀升,加上可儲值、代收轉付及跨境匯兌,未來「嗶經濟」的想像空間仍大。
龍邦市場派也有所準備,推專業獨董
泰山股權爭奪戰攻防激烈,日日都有新進度,現在橫空出世的這樁併購交易,也蒙添上了一層神祕面紗。
其實,早在4月20日的泰山審計委員會上就討論過,當時公司派、及龍邦市場派兩方杯葛,激烈討論40分鐘後,獨董杜英達竟被中途進入的龍邦陣營代表劉偉龍及警察等人帶離席而中斷,現杜也因個人因素辭去獨董一職。
事後,龍邦陣營提出的董事候選名單內,也出現獨董林坤正,其現為悠遊卡控股董事,對電商及支付產業熟稔,顯然市場派也對未來若掌控泰山,要參與街口金科的經營是有所準備的。
但畢竟是準金融業,據了解,除證交所已要求泰山公司盡快對此說明,以保護投資人權益外;金管會也相當關心此事發展。
對600萬名街口用戶來說,或許毋需太擔心,但對5萬名泰山小股東,可就要看清楚雙方端出來的牛肉,究竟是否真材實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