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朱銘出生於苗栗通霄,15歲拜師學習雕刻與繪畫,是1970年代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其作品結合傳統與現代,展示其對人生與自然的感悟,其中「朱銘美術館」不只是大師一生最大的作品,也是藝術家對社會最大的回饋。
朱銘驚傳22日晚間過世,回顧雕刻大師一生傳奇
國寶級大師朱銘日前在家中過世,現在年輕一代對朱銘或許已經不太熟悉,事實上,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的朱銘,在文化上的原創精神非常令人崇敬。
陳芳明:朱銘作品勝過雄辯,更替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敲下定音錘
1970年代,曾經有一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運動,當大家都舌槍論劍,定義鄉土元素時,朱銘的作品一出現,為什麼立刻讓大家安靜了下來?
人生兩位貴人,如何讓朱銘從牧童翻身國際雕刻大師?
藝術領域的成功,並非單靠努力就能成就。日前國際雕刻大師朱銘的過世,令人不捨,更讓人重新回憶他傳奇又努力不懈的一生。
朱銘奔湧的心靈長河
編按:上個月,國際雕塑大師朱銘突傳離世,震驚各界。1999年「天下文化」曾出版《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該書作者潘煊為文紀念朱銘,回憶「內在轉移工程」是朱銘自認最大的生命成就。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