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何領導自主管理的團隊

著/杜凱特、惠勒.譯/賴俊達
user

著/杜凱特、惠勒.譯/賴俊達

2005-01-27

瀏覽數 43,500+

如何領導自主管理的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5 / 1月號雜誌 第223期遠見雜誌

大多數的企業,會將員工分成數個基本上能自主運作的團隊,並由外部領導人從旁加以指導,以利其完成任務。

根據幾項調查結果發現,目前有七十九%名列《財星》雜誌一千大企業,以及八十一%的製造廠商,都有所謂的「得到授權」(empowered)、「自主領導」(self-directed)或「自治」(autonomous)的團隊。大部分的研究都把重點放在如何成立自主管理團隊,以充分發揮生產力和效率,有趣的是,卻很少人去探討如何成為監督自主管理團隊的外部領導人。

一個自主管理的團隊為何還需要領導?他們不是可以自我管理嗎?乍看之下,好像有點矛盾,其實,自主管理的團隊更需要特別的領導。即使一個團隊在活動或決策上都能自主,他們仍需要不斷接受公司高層的指示,而且還必須透過一位能夠對這個團隊績效負最後責任的人,向上級提出報告。

今天,很多經理人被期待扮演好外部領導人的角色,但該怎麼做,卻莫衷一是。例如,他們是否應該介入團隊的決策過程?如果介入,又該怎樣避免影響這個團隊的自主性呢?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我們特別從《財星》雜誌五百大企業中,挑選出一家大型製造工廠,針對其中三百個自主管理團隊進行研究。

我們挑出績效平庸和表現優異的外部領導人做比較,瞭解哪些行為造成團隊間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最佳的外部領導人不必然會採取放任手段,也不單運用各種方式去激勵團隊,相反地,他們絕對擅長一項技能——精準拿捏團隊和公司間的分際。他們的管理祕訣,可以歸納成四大基本心法:建立關係、偵察、說服和授權。能夠精通這四大心法,就能驅策團隊表現優異。

管理的「無人地帶」

即使到一九六○年代,自主管理團隊都還是個新名詞。最早是在三十多年前,美國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 Corp.)在它的狗食生產線上,首度採用自主管理團隊,一度造成轟動。雖然當時公司高層以為這項計畫會失敗,但從此以後,愈來愈多的企業選擇透過自主管理團隊來完成工作。

要領導一個自主管理的團隊,確實相當棘手,因為不僅角色曖昧,甚至還自相矛盾。一般來說,自主管理團隊已經有相當明確的工作定位,能夠負責監督和管理自身的表現,根本不需要經理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他們自己就能蒐集和整合資訊,做重大決策,為了達成目標,也願意集體負責。

那麼,外部領導人還要做什麼?一位參與這項研究的外部領導人表示:「也許根本就不需要我們,不是嗎?」

事實上,外部領導人根本無法卸責,因為公司要他們對團隊的績效負責。如果團隊的績效不符標準,外部領導人將會被責難。另一位參與調查的團隊領導人說:「最令人難堪的是,如果他們做錯決定,責任最後還是要算在我的頭上。」也就是說,外部領導人的職責,正好卡在管理上的「無人地帶」(managerial no-man’s land)。

回溯到一九七七年,一份關於通用食品公司早期實驗的研究報告顯示,外部領導人兩面都不討好,他的團隊批評他管得太嚴,但企業高層卻抱怨他太過放縱。另一項針對其他企業團隊組織的研究調查則發現,包括團隊成員、外部領導人和更高層的管理者,對外部領導人該扮演什麼角色,都有不同的看法。

遺憾的是,即使到今天,大家對外部領導人的角色,依然缺乏共識。美國一家中西部大型銀行高層,渴望能授權給他的高階主管團隊,卻不知從何著手。他在開會時發現,團隊成員似乎太過倚賴他的意見,然而一旦他停止出席會議,又感覺自己一無所悉。儘管已有多年管理經驗,他還是不知道該怎樣管理這個團隊。

事實上,問題關鍵在於,自主管理團隊所需要的是特殊領導。外部領導人的角色,確實比傳統經理人複雜許多,其中一個主因是,外部領導人往往要同時管理好幾個自主管理團隊(根據調查發現,往往高達八個)。

更重要的是,外部領導人絕對要避免高壓式管理。從個案研究中發現,高壓式管理者常無法扮演好外部領導人角色,通常過度干涉,結果反而影響自主管理團隊完成使命。諸如此類的問題,讓該研究把外部領導人列入阻礙自主管理團隊走向成功的絆腳石。

不過,多項研究也顯示,自主管理團隊能夠成功,主要還是靠外部領導人。舉例來說,一個新成軍的團隊,往往需要有效的指導,以及一位有力的支持者,能向其他企業高層轉達團隊的決定,同時,團隊更要靠外部領導人協助取得各種資源。

四大心法與十一種管理工具

雖然自主管理團隊的精神在「自主」,但它能否與組織保持良好溝通,卻是影響工作成敗的關鍵。有些外部領導人能夠表現出眾,是因為他們擅於四大心法——建立關係、偵察、說服和授權,而且能夠活用四大心法下的十一項特殊的管理工具。

在「外部領導人的必要工作」中,以「建立關係」位居首位,因為如果無法透過關係的建立,取得相關資訊,外部領導人將很難進一步「偵察」。「偵察」主要提供外部領導人所需的資訊,才能進行「說服」。而在各種「偵察」和「說服」的動作之後,才能給予團隊更多「授權」的空間,以提升整體效率達到巔峰。

一、 建立關係(Relating)

外部領導人必須不斷穿梭在團隊與公司其他部門之間,以建立關係。這要靠三項管理工具才能達成,包括瞭解企業內部的社會和政治生態、建立團隊信賴,以及照顧團隊成員。

掌握企業內部生態——傑出的外部領導人要對公司上上下下,保持足夠的瞭解,不論是個人或主要成員(例如工程和人力資源團隊)的決策標準。如同一位優秀的外部領導人所言:「我能跟所有團隊成員水乳交融,而且我所要求的都能達到——只要你不是那種令人心煩的人,他們自然會把你列為優先服務的對象。」

建立團隊的信賴——優秀的外部領導人知道,與團隊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因此會試圖打入圈內。如果領導人沒有時間跟團隊套交情,就很難被他們接納。

我們的調查曾發現,一位女性領導人被她的團隊成員質疑,因為他們不相信她會把成員的利益擺在心上。但另一位領導人的作風迥然不同,當團隊向該領導人抱怨新設備常出問題,他告訴成員:「不管價格多少,如果諸位不喜歡這套系統,我們就換另一套……因為你們才是使用者。」因為換置新系統要花兩萬三千美元,讓這個團隊受寵若驚。

照顧團隊成員——平庸的外部領導人常會覺得,團隊成員的個人問題會妨礙工作,但傑出的外部領導人卻把它當作建立關係的良機。有位優秀的領導人知道他手下一個員工,在請病假時發生私人問題,立刻親自出馬,打電話給健保中心的保險部門,解決讓那名員工擔憂不已的糾紛,這位領導人事後表示:「這其實不是個大問題,但對她來說卻很嚴重。」

二、 偵察(Scouting)

偵察行為要奏效,外部領導人必須採取三項行動:向經理人、同儕和專家蒐集資訊;分析團員行為;有系統地調查問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向經理人、同儕和專家蒐集資訊——曾經有個團隊有意任用一名曾替人代班的員工,團隊的外部領導人決定介入此事,雖然他希望團隊成員能夠自行選擇新進成員,但是他也知道如果這些成員選擇聘用該員工,則可能違反公司即將上路的新聘雇政策,而且還將與人事部門發生糾紛。

他發現這件事相當棘手,因為新聘雇政策傾向雇用資歷較深的應徵者,於是他去找人事部門及其他外部領導人,跟他們討論如何遞補空缺,同時他還告訴他的上司相關情況,並且邀請對方出席團隊的下一次會議。

在會議上,團隊成員成功說服外部領導人的上司,延緩實施新政策,讓他們成功聘用心目中的人選。這位外部領導人因為蒐集和轉達相關資訊,讓他的團隊在不妨害公司政策下自主決定,因此大大鼓舞團隊的士氣。

那些循例向公司各部門尋求資訊的外部領導人,較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團隊,替他們累積社會資本。

團隊成員很清楚:擁有一位能比他們更快取得資訊,或是能接觸到他們所沒有的資料,而且能輕易與企業高層聯繫的外來領袖,絕對很重要。但是,當團隊成員發現外部領導人對他們有所隱瞞時,就會產生「對抗」的心態。正如一位團隊成員所言:「領導人不願提供資訊給我們——那是一種權力的傲慢。」

分析成員行為——外部領導人因為同時要對多個團隊的績效負責,往往在團隊發生重大事故時,他們很少在場,所以必須設法在事發後瞭解真相。為了補強不足的資訊,他們必須對團隊成員的說辭或暗示,進行分析和查證。

一位外部領導人表示,他的團隊曾悉心研究數個月,準備向公司董事會建議修改政策,結果董事會很快就推翻了這項建議,並告訴團隊成員,應把時間用來提升品質和生產力。

當外部領導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到很難過,因為他知道他的團隊為此投入不少心力,但他也瞭解,自己身為經理人的一員,必須支持董事會。於是他去會見團隊成員,先給他們加油打氣,但很快就不再講話,轉而傾聽團隊成員的苦水。他回憶說:「我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來,他們當時認為我已經盡力爭取了。」

有系統地調查問題——優秀的外部領導人得知團隊有潛在問題時,會去追根究柢,並採取有系統的方法進行調查。首先,他會向團隊成員提出大量問題,蒐集資料以認清問題本質,然後,他會造訪外圍人士,蒐集更多資訊,並提出讓團隊和外圍人士都能接受的周延建議。一位優秀的領導人強調,「一定要親身參與,一旦發生問題,我一定在一分鐘內趕到。」

三、 說服(Persuading)

想要有效說服對方,除了要取得外援,也要能影響團隊成員。

取得外援——團隊成員經常要靠公司其他部門的支持,因此優秀的外部領導人必須能順利爭取外援。一位領導人記得,當他的團隊成員遇到廠房設備問題時,他與他們商談,動腦筋畫了張新機器的草圖,並拿給其他團隊看,以提供更多意見,後來這件事得到經理部門授權,建造了這套新設備。

我們的調查發現,多數團隊成員認為,領導人若能取得重要外圍人士的支持,對團隊的助益最大。一位表現平平的外部領導人指出,他曾請求企劃部門替他旗下團隊更改工作日程,但因為他與企劃部門的關係不佳,沒有盡全力尋求支持,最後當然被拒。

影響團隊——外部領導人必須能影響團隊採納符合公司需求的決定。當然,在此之前,他必須跟團隊先建立互信,而且已經有系統地調查問題,也取得外部資源。

曾經有位優秀的領導人從會計部門蒐集到統計數字,想要說服搖搖欲墜的團隊,提高生產力。他以數據讓團隊深信:生產線每停頓一分鐘,公司將損失不少錢。他告訴團隊:「如果有人為了吃三明治而停掉生產線,每個人都將受到損失,這就是我們流失的錢。」

三個月後,這個團隊的業績顯著提升,每當進度快要落後,成員還會主動延長工作時間,以趕上進度。

四、 授權(Empowering)

外部領導人授權給自主管理團隊的行為,包括下放權力、賦予團隊決策更大彈性和輔導。

下放權力——外部領導人對自己下放權力的多寡和類型,向來非常慎重。一般而言,優秀的領導人會賦予團隊更大的責任;平庸的領導人則比較害怕下放權力,他們經常代替團隊做決定,還暗中替他們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平庸的領導人不願授權,並非因為他所領導的團隊績效較差。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許多優秀的外部領導人會被調派到有問題的團隊,與他們共同打拚,直到可以安心下放權力為止。事實上,團隊取得的授權愈多,績效也愈高。

賦予團隊決策更大彈性——當團隊提出的建議太離譜,或與領導人理念不符,平庸的領導人往往語帶保留,優秀的領導人卻會說:「這不是我的想法,而是你們的想法。」

我們調查中發現,有個團隊打算在部門會議上,以搞笑方式報告當季業績,團隊領導人因為考量這是史無前例,且公司全體高層都將出席這個會議,起初很猶豫,但最後她還是同意團隊的點子。

結果,搞笑的方式很成功,也提升了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當然,團隊的決定不見得都正確,因此外部領導人的主要責任,就是防範嚴重的錯誤。

輔導——包括與員工並肩共事、給予成員回饋及展現最佳典範(例如有效簡化會議流程),供其他團隊仿效。

我們的研究發現,優秀的外部領導人會積極教育和輔導團隊成員,他們會特別注重增強團隊的信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領導人與剛擔負起較大責任的成員並肩工作,是常見的輔導行為。舉例來說,優秀的領導人會協助團隊成員,有效率地主持會議,他會先擬訂議程,然後督促團隊成員恪守議程。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領導人必須不斷領導和發展旗下的團隊,讓他們更自立。除了拓展團隊與企業其他團隊的關係,還要把主要活動移交給團隊本身。當團隊減少對外部領導人的倚賴後,這些領導人自然可以擁有更大的發揮舞台,替更多團隊負責。

(本文由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出版的《史隆管理評論》授與獨家中文版權,原文出自該刊2004年夏季號。○2004 b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ed by Tribune Media Service International. )

小辭典——什麼是外部領導人?

外部領導人(external leader)通常同時跨部門管理數個團隊,除了向團隊傳達企業政策,也向企業高層轉達團隊的決定,還要協助團隊取得各種企業資源,雖對團隊績效負責,但也不能過度干涉,影響自主管理團隊完成使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