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這裡築起高牆,派人守衛,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准進入」的牌子,把所有華人拒諸門外。
今天上海人似乎忘了這段恥辱,他們只知道,黃浦公園是那些「無家可歸」的夫妻經常去的地方。
打從文革之前,上海市就人滿為患,居住空間擁擠。一家七、八口擠一間六、七坪的房子是很正常的。不少年輕人結婚後,上海當局以人口太多為理由,不讓他們住在一起;只好像結婚前一樣,找個地方約會。不知為什麼,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離鬧區不遠的這座歷史悠久的公園。
每天太陽還未下山,「情侶」們便從四面八方魚貫而至,已婚的「情侶」覺得,既然已是夫妻,禮教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行為時常超越禮俗所能容忍的限度;未婚的情侶即抱看「他們可以,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的態度,依樣而行;以致這裡一度成為全中國大陸最開放的公園。
開放的現象經外國新聞媒體報導後,中共當局認為有傷體面,便開始嚴格取締。但在基本居住問題未解決之前,要維護體面,又要讓已婚「情侶」有會面地方,只好在公園進行臨檢。一旦看到有「超越禮俗」的行為,公安人員便上前檢查,如果受檢雙方能拿出結婚證書便可過關,繼續「超越禮俗」也不會有人管。沒有證書的,便會被警告一番,然後趕離公園,有些被驅逐的情侶心有不甘地說:「這無疑是「一園兩制」嘛!大家都是這樣,為什麼他們可以留下,卻把我們趕走!」
在盛暑時,由於這裡就在黃浦江邊,清涼的環境,更令「情侶」們趨之若騖。公安人員為怕人多管理不方便,有時會在門口守衛,進去的「情侶」要拿出結婚證書才能通行,否則只能像清朝的華人一樣,望門空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