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挫折為進步動力的女人
民視晚間新聞主播
廖筱君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在雲林西螺出生的全民電視台當家主播廖筱君,面對台下數百名很好奇她如何規劃自己生涯的演講聽眾,開場白通常是,「我沒有生涯規劃,我也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坐上主播台,面對全國觀眾播新聞。」
據廖筱君描述,她從小就沒有當主播的顯性特質,不愛說話、沒有辯才、沒有強烈企圖心,講好聽一點是文靜、蕙質蘭心,講難聽一點就是「敝俗」(台語內向的意思)。念世新和輔大的大眾傳播系是父母的建議多於她的意願,大學畢業前對於前途沒有太多想像,只希望能有一份過得去的工作。
挫折是進步的動力
她的潛能是在工作中被激發出來的,尤其是媒體環境中的競爭氣氛。
「插大考上大學,整個人就像放鬆的彈簧,」想起大學的日子,廖筱君現在覺得懊悔。那段日子過得很愉快、自在,有好朋友的筆記幫忙,只要程度不差,成績單都還不難看。對於未來,多的是茫然,少的是目標,有帶小孩天分的她被班上女生預訂為小孩的乾媽,她想,也許就去當保母吧!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警察廣播電台的記者。面對首次工作充滿忐忑不安的心情,因為想要努力求得表現,廖筱君敏銳地觀察別人是如何表現自己,於是對自己的表現開始有嚴格的要求。
以前在學校不瞭解所學為何,兩學分的正音課就這樣漫不經心地過去,當了電台記者後,她開始後悔以前在學校沒有好好上課,決定回學校請老師補強。老師覺得她的發音還好,假以時日就可以進步,勸她不必為此花時間;但她卻說,「聽眾不會等我假以時日,他們只會覺得這個記者不專業。」衝著她對自己的要求,老師答應幫她上課。
每個工作都會有挑戰,工作遭逢低潮和瓶頸就是面臨挑戰的時候。進入第二份工作《經濟日報》的前半年,廖筱君幾乎睡不好覺,每天早上先起床翻報紙,「喔!我做一版頭條獨家,別人沒做,」抱著很滿足的心情安心地去睡回籠覺;萬一,還沒攤開報紙就看到別人的頭版消息自己漏掉,馬上就像一顆洩了氣的皮球癱在椅子上。這時,呼叫器響了,長官關切的電話也隨之而到。
那段時間,廖筱君花很多時間請益資深記者或是有關的學者,「就是一邊做,一邊努力趕上,」她相信挫折是每次進步的動力。例如剛進報社時,每次寫完的稿子落到版面上,常常都已經不認得了,稿子的段落被乾坤大挪移,主管的說法是新聞切割的角度不清楚,事後冷靜想想別人的批評,的確沒錯。
在同業中,廖筱君不是最聰明、最犀利、最有攻擊性的,可是,她的確能跑到獨家新聞或交出不同的成績單。問她訣竅,「對人的用心和經營吧!」她說,媒體環境雖然競爭,她告訴自己要廣泛、誠心地交朋友。
剛開始出來跑新聞的時候,看到大牌記者處處表現出「不凡」的架式,受訪者表面敷衍,背後的評價低。她對自己說,即使以後有天到了那個位置,也不要成為那樣的記者。
廖筱君的親和力的確是受歡迎的一大要素。八月中旬,她完成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的專訪。「別以為是名主播,任何採訪都會無往不利,」她回想起半年前開始聯絡王永慶,寫過幾封信表達訪問的意願,結果都石沈大海。台塑的幕僚告訴她,「董事長排不出時間。」
不能就此死心,廖筱君開始找機會在王永慶的行程空檔中不期而遇。幾次知道王永慶早上八點半在雲林、彰化有公開活動,她凌晨兩、三點驅車南下,或是想辦法回程搭同一班飛機,挑王永慶身後的位子。幾次下來,太多巧合讓王永慶印象深刻,終於答應接受專訪。
很處女座的工作態度
進入電視台工作,廖筱君原本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要固定上、下班,有個穩定的家庭生活。可是,人生的棋路很詭譎,進入電視台後不久,她開始播報夜間新聞。「剛開始看著月亮下班,到後來看著快要天亮的夜色回家,」她開始苦笑。
不過,在一點一滴融入工作的過程中,廖筱君發現有很多無形的壓力在鞭策自己。比方說,她幾乎是電視台當家主播中年資最淺、年齡最小的,並且被觀眾、網友投票選為「最受歡迎的電視台主播」。想到她被擺在這樣一個天秤上,必須激勵自己更努力,才能與前輩並駕齊驅。
「上台要有下台的準備,在接受觀眾和讀者公評以前,自己要先下過工夫,」廖筱君一直是用這樣的態度要求自己,尤其想到自己小時候沒訓練、大學沒磨練,她有更強烈的危機意識。
不過,廖筱君慶幸自己有三個特質:敏銳、勤快和認真,讓她不放鬆地要求自己和自己競爭。新聞工作的快速有時也會流於例行公事,她常敏銳地要求自己要觀察新聞事件和環境趨勢的變化,提出合時的企劃。
其次,廖筱君很勤快。九月十三、十四日南下嘉義,她第一個專訪到消失多時的前嘉義市議長蕭登標,兩天睡了五個小時,還趕回台北播報晚間新聞。
廖筱君的認真讓工作伙伴備感壓力,一條新聞沒播到會讓她難過半天,燈光不對、片頭音樂出錯、吃螺絲或閃神都是她會斤斤計較的遺憾。她相信,出錯沒有理由,就是因為準備不夠,補救之道是追究原因改進。
更多時候,廖筱君相信用真心做新聞。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她在災區待了一個禮拜,忘不了空氣中的屍臭、頹倒的建物,還有民眾受難後的恐懼和不安。面對鏡頭的她即使情緒紛擾,相信人性關懷卻是其一貫的態度。
對於讚美,廖筱君寧可淡然以對;對於批評,她會加倍記得。她每天都有做筆記的習慣,不是記心情故事,而是檢討自己的工作表現,及其他友台的比較。她記得,剛進民視前半年,有天調舊帶子,發現自己的表現退步了,心裡一驚;當太倚賴讀稿機的時候,對於新聞整體的掌握就會鬆懈。她以此為戒,上節目前花三、四個小時把新聞的內容摸熟。和廖筱君一起工作的人揶揄天秤座的她,有凡事要求完美的處女座「龜毛」特質。
沒有生涯規劃,只有短程目標
想起大學時沒什麼目標,廖筱君說,如果重來一次,她會讓自己在每一年去一個國家遊學。她永遠記得,離開TVBS到民視工作的空檔,曾經到紐約短期進修三個月。每天走在下雪的紐約街道,上課、生活,吸收不同文化的資訊,是一種很滿足的成長經驗。
其次,廖筱君會想辦法到各種不同的媒體去實習,「只要人家願意用我,我就去,」透過實際的工作瞭解自己的興趣,讓自己準備地更充分再面對職場的挑戰。
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工作,廖筱君說,她幾乎沒有把心思放在家庭生活中,這部分是個壞榜樣。大概是把精神全部放在工作中,工作以外的她經常很迷糊,曾經把兩片隱形眼鏡戴在同一隻眼珠上而沒發覺。
雖然充滿衝勁,她卻不做生涯規劃,只訂短程的目標要求自己,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入世當奮鬥進取,出世可清靜無為,人在高峰就以認真的態度順其自然而已,」她想,現在是在短時間內爬很高的山,雖然挑戰大,就當做是人生的訓練和挑戰。
廖筱君是電視台當家主播中年資最淺、年齡最小的,雖然充滿衝勁,她卻不做生涯規劃,只訂短程的目標要求自己,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廖筱君小檔案
年次:不便透露
星座:天秤座
血型:O型
生日:十月十九日
學歷: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
經歷:
警察廣播電台記者、經濟日報記者、TVBS文字記者兼主播
現職:
民視新聞部採訪中心副主任、
晚間新聞主播
用意志書寫生命風格的女人
行政院青輔會主委
李紀珠融合女性與財經重振青輔會
一九九七年,李紀珠以極為年輕的年齡被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延攬到行政院青輔會擔任主任委員一職,讓許多人忍不住想看看她到底是何方神聖?而事實上,見過李紀珠,跟她談過話的人,沒有一個不被她的條理清晰、應答如流、自信風采所折服。
李紀珠以破紀錄的年輕(三十八歲)擔任如此重要的公職,除了在金融與經濟的學術專精受到肯定之外,她所展現出來的個人風采與魅力更是重要因素。
沒有壓力的童年
現在的李紀珠如此傑出,其實她的童年並沒有在沈重的學習壓力與補習中度過,反而擁有了比一般人更為輕鬆與自在的成長環境。
出生於宜蘭的李紀珠,國一時父親就因病去世,母親一個人帶大五個小孩子。觀念開通的母親關心的不是孩子們一定要考取名校或是傑出成績,她只希望孩子能在快樂與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在各方面都能均衡發展。因此,鮮少過問小孩子的成績,「連成績單上的印章都是我自己蓋的,」李紀珠回憶說。
在充分信任、毫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李紀珠並未像其他同學很早就在每次模擬考中獲取榮耀的成績。
上了國三,原本每次都考一百多名的李紀珠,突然開始想要念書。母親簡單的一句話讓她深刻明瞭她所能擁有的是什麼,母親說,「別人沒有辦法幫你念書,但是你念的書別人拿不走。」面對強烈的求知慾,她積極投入摸索知識的浩瀚世界,並且很快地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考上政大地政系的李紀珠,經過多方摸索,認定自己的興趣在於財經領域,後轉至政大經濟系。大學時期的李紀珠,花了相當多時間在功課上,除了準時上課之外,還經常待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李紀珠熱愛做學問就像上癮般,「當你真正培養出一個興趣之後,你會為它著迷,」李紀珠說。
愈來愈瞭解自己的李紀珠,相當清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所以,即使同時考取了三個不同科系的研究所,她仍選擇了台大經濟研究所。
念書盡心盡力的李紀珠,很快就以優異成績與僅有二十六的年齡直升博士班,成為台大經濟所第一位直升博士的研究生。
不寂寞的學術之路
畢業後進入教職的李紀珠,很受學生的青睞。學生時常為了搶到比較好的位子,還得提早幾個小時到。李紀珠秉持著負責的態度跟同學相處,「當教授之後,如果我不努力,承擔的是我的學生,」李紀珠說。
在同學眼中,李紀珠是一位相當具有親和力的教授,曾創下當李紀珠要到哈佛大學進修時,全班學生一個也不缺席地為她送行的紀錄。
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激勵了李紀珠在學術上的成就。自從民國七十七年獲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的「第一屆最佳博士論文獎」之後,又在八十二與八十三年間連續獲得「年度最佳論文獎」,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術論文不計其數,八十四年更榮獲國立政治大學「傑出研究教授獎」。
李紀珠在經濟專業領域的成就也屢獲財經人士肯定。去年不幸於華航空難罹難的前央行總裁許遠東,有一次偶然間看到李紀珠在電視上的演講,就相當驚訝且讚賞她對經濟專業的專精,立即請時任央行副總裁的許嘉棟與她聯絡。之後,所有關於央行財經政策等會議都可以見到李紀珠的身影。
還有一次,王建A先生在財經政策研討會上聽到李紀珠的發言之後,第二天就邀請她參加當時海內外精英的學術盛會「國建會」財經組的討論。當時李紀珠以不到三十歲的年齡與來自海內外一流且資深的財經學者共同討論國家政策,的確是一種很難得的經驗。
屢受肯定並沒有讓李紀珠故步自封,她不斷地積極參與大型研究計畫,其傑出的成績更日漸受到政府高層的注目。
一九九八年,尚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李紀珠,因一通來自行政院長蕭萬長的越洋電話而展開不同的人生。
一直樸實地走自己學術之路的李紀珠面對高層召喚,雖感受寵若驚,內心仍十分猶豫;如果接下了青輔會的主任委員,勢必對她的學術生活造成影響。但是念頭一轉,她自承:「我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如果我的一生中,有一段時間努力為這群朋友的生命創造機會,這將是一段人生最美的回憶,」理性的李紀珠道出了對自己人生感性的訴求。
起死回生青輔會
從財經專業突然轉換跑道到服務青少年朋友,尤其面對可能被裁撤的青輔會,這項挑戰並未難倒李紀珠。
李紀珠以鑽研學術的精神,每天幾乎都挑燈夜戰,連警衛都不得不佩服李紀珠的十足衝勁。上任沒有多久的李紀珠幾乎把時間都給了辦公室,她全力以赴地研究青輔會當時所遇困境,並大刀闊斧地改革、加以克服。
李紀珠應用經濟學講求的效率與模式克服困境。比如說青年創業貸款服務,以前總是被動地等待青年朋友上門,現在則多了一份積極與流程控管的效率。李紀珠無法接受平均貸款的天數是兩百六十四天,將申請流程簡化為七十二天,而下一個階段目標則為五十二天,因為李紀珠相當清楚時間對於創業青年的寶貴。
而以往把時間浪費在等待的業務,現在則必須自行至經濟部網站下載已經完成事業營利登記證者的資料,主動關心青年朋友是否需要青創貸款或是其他服務。李紀珠要做的就是讓青年朋友能在一開始就把握契機,成為創業成功的企業人,並成為其他年輕人的典範,帶動更多的創業意願。
另一項值得驕傲的業務是改善就業網站。李紀珠於此發揮了做學問的精神,仔細研究值得學習的對象,並在每星期開會時間嚴格控管網站的品質與績效。在她上任初期,原本排名蕃薯藤調查熱門網站第九十二名的青輔會求才網站,已經在今年六月間躍升為第十一名,並在求職求才網站中排行第一。
青輔會業務的明顯改善,讓李紀珠獲得不少的掌聲,更讓同仁每天充滿朝氣與希望;但是李紀珠凡事要求完美,相對的也為他們增添了不少工作壓力。
招募志工參與救災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徹夜未眠的李紀珠一大早就奔向辦公室暫緩計畫中的軍中求職求才活動,立刻成立志工團隊參與賑災。不到三天的時間,志工團隊立即成軍,中秋節當天晚上,派出第一批青年志工服務隊到南投國姓鄉服務。這些青年朋友深入滿目瘡痍的災區、參與救災的工作之後,對大地之痛有著更深的感受;而其參與救災時的付出與鎮定,更是讓李紀珠心疼。
十一月六日在劍潭活動中心所舉辦的「國際志工大會」,終於在李紀珠多日的奔走之下破紀錄地由非會員國台灣主辦。「國際志工大會」的成功,跟李紀珠向來秉持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意志有絕對的相關。
李紀珠一直深信生命不能浪費、虛擲,每個人最重要的課題是誠實面對自己;只有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才是成長的不二法門。「人生只要有決心要做好,未來就有無限的可能。」李紀珠用意志書寫自己的生命風格,一路行來,此刻正展現燦爛奪目的光彩。
從大學時代經濟系的高材生到國際知名學者,再到內閣最年輕的成員之一;青輔會主委李紀珠堅實的財經背景、獨特的個人魅力一直都是眾人注目的焦點,其「
學而優則仕」的成功轉型令人肯定。
李紀珠小檔案
年次:四十九年
星座:金牛座
血型:B型
生日:四月二十二日
學歷:
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
國家發展策略研究班第二期結業
經歷:
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現職: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系專任教授
以藝術關懷社會的女人
裝置藝術家
吳瑪M生命中不斷的遇合造就今日
一九九八年,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研究生紀惠容因研究計畫,親身下海體驗舞女生涯、北市公娼存廢等情色議題在媒體吵得不可開交之際,藝術創作者吳瑪M大剌剌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一隅合法掛牌開賓館,桃紅富麗的大門外,懸著賓館長年貢獻史:
為國捐軀 Serve with flesh (暗諷情色交易的皮肉生涯)
寶島賓館大事記
……
1949年國府撤退,幾十萬單身軍人跟隨來台。這些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捍衛鬥士墾荒闢土,我們使他們的情慾不致成為荒土。
……
1972年日本與台灣斷交,日本買春團頻於來建交。平衡對日貿易逆差,我們不落後於人。
80年代我們提供各種情色饗宴,幫助勞苦功高的中小企業掃除生意障礙,商人們既爽到又賺到。我們是寶島經濟奇蹟的功臣。
……
入門櫃檯上方有國父孫中山先生題字「天下為公」的匾額,另一側掛著攝影家駱香林所拍,綁著「三民主義」頭巾、露出乳房哺餵嬰孩的女人,文字與裝置展覽形式充滿吳瑪M式的戲謔、嘲諷。
開起色情賓館後,面對朋友一時間突然變得友善,對話也充滿情色,吳瑪M竟有重回青春年代的錯覺。
充滿殖民色彩的童年
一九五七年,吳瑪M生於繁華的重慶北路、蘭州街一帶,大稻埕附近一邊是專供漢人情色饗宴的延平北路,一邊則是美國大兵、日本觀光客的地盤──中山北路,鄰近親友、鄰居的工作都跟情色行業有直接、間接關聯。
為支應公務員父親的微薄薪水,吳瑪M家中擺起小店面,賣糖果、賣文具,也賣書。生為長女的吳瑪M在幫忙看店時,一面以閱讀度日,一面看著穿梭的美國大兵,不時會給些小禮物的大方、瀟灑,及倚在大兵身旁的漂亮女人。
「現在想來這些都跟台灣的殖民文化有關,」從現代時空往回看,吳瑪M仍能清楚地回憶。戒嚴年代裡,資訊獲得不易,出國幾乎是大多數學生畢業後唯一的目標。外面世界代表美好,訊息多、機會多;出國代表解脫、海闊天空,三毛異鄉夢的流行情結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當時的吳瑪M同大多數人一樣,對異文化充滿了渴望,「但那種異文化不是異國情調,對於我,那是一種尋找新事物的可能,一種解放的可能,不被傳統局限的可能,」吳瑪M說。
由於對外面世界的懷想,國中開始接觸外文的她,英文成績一直很好,再加上對文學的喜愛,考大學時理所當然填選各類外文系。
第一次與美術沾上邊
一進入淡江德文系,吳瑪M熱切投入文學的懷抱。編《淡江青年》、參加耕莘寫作班,讀詩、讀散文、讀小說。也就在這時期她認識了許多圈內的文藝青年,其中包括日後合力推出遠流出版社藝術館美術叢書譯介的詹宏志。
一九七九年《現代文學》雜誌復刊,還在念大三的吳瑪M寫了兩個劇本投稿,結果都被登載出來。這對當時將所有能登上《現代文學》的作者都視為大師的她而言,真是莫大的鼓舞。
自此,吳瑪M開始走上戲劇路,跟著外文系教授李元貞念文學、學戲劇,同時把自己的劇本搬上舞台。為了要當導演,開始到建築系修雕塑,充實自己的美學涵養,繼大一時期到公館道藩美術館翻看美術書籍後,第一次與美術沾上邊。
許多後輩必須在書上找尋的一九七五到七九年間歷史,都是吳瑪M當時的生活場景。
校園外,鄉土文學論戰戰火頻仍、陳鼓應與陳婉貞參選引發校內白色恐怖、李雙澤溺水事件;校園內,前後期有朱天文、徐璐、楊祖珺、吳永義等校友……,整個大時代瀰漫著改革風潮。「當你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事時,你怎麼可能忽略整個大環境的發展呢?」吳瑪M問。她並且認為她是以七○年代的身軀延續了六○年代的革命精神。
如果說淡江生涯對於吳瑪M日後社會性議題創作提供的是一片土壤的話,那麼奧地利跟德國的求學過程就是讓她茁壯的水與陽光了。
藝術是相通的
抱著「我要學戲劇」的堅強意念,大學一畢業的吳瑪M拿著維也納的入學許可,像一隻脫籠的鳥,不顧一切地飛奔奧地利。相對於她的熱情,迎著她的卻是一連串的艱辛。
歐洲大學內純藝術理論的課程,實在非她真心所愛,又無法找到劇場實習。之後到應用藝術學院找舞台設計系,教室內又空無一人,原來學院的教育與大學不同,學生都分散到劇場去實習了。
幾個月後的冬天,她跑到學校圖書館內看書,突然一位在當地念建築的台灣學生過來與她攀談,告訴她雕塑系有一位老師很友善,不妨轉到那兒去。這時她也逐漸明白,以她的德文能力要詮釋劇本還有一段差距,念戲劇困難重重,再加上不會做模型,也不可能進舞台設計系,最後只得轉到雕塑系。
就在吳瑪M進到雕塑系的當兒,卻意外覓得一劇場工作。這個劇場具備她一向著迷的色彩、聲音、動作、氣味等舞台意象元素,一年一齣的戲,沒有繁複的情節、對白。隨後她發現,負責這劇場的夫婦是學美術出身,她頓時感到釋懷,「學美術一樣可以做劇場,所有的藝術其實是相通的。」從此不再對進入雕塑系感到悵惘。
那時,從城內要進學校的必經路上,每天總有許多學生社團擺滿了攤位,向走過的民眾、學生分發傳單。吳瑪M翻看這些傳單,有討論第三世界國家問題的,有談亞馬遜河生態保護的,有涉及女性議題的。突然間這個海島長大的女孩眼界被闊開了。「我開始知道世界上存在許多問題,那是我在台灣看不到的,」吳瑪M說。
吳瑪M在校內也同時發現一座知識寶庫─Keyserling(凱薩林)老師。出身哲學世家的Keyserling秉持家學淵源,知識既深且廣,談星象,論思想的基礎、哲學史,用老子談空心理論,剖析語言。
由於急切想獲得更深、更廣的知識,吳瑪M曾求教於Keyserling,如何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凱薩林給她一句,「你只能正確地獲得知識,無法獲得更多。」他的意思是,掌握到方法,那麼求知的路就是通的。「他是一把開啟我的知識之鑰,」吳瑪M說。
如今吳瑪M的案頭仍擺著Keyserling的書,在不斷外求的大環境洪流中,他的書對於吳瑪M來說,是可以回歸的尺規、準則,「就像聖經一樣。」
然而,如太極的盈虛,吳瑪M在奧地利的求學不全然如此順利。尊崇傳統的雕塑老師要她以各式材料做出宛如生命體的物件,讓她感到生存空間受到威脅。
她開始以繪畫代替雕塑,與老師的歧見幾乎到了決裂的狀態。在這個既傳統又現代、沉悶又反叛、扭曲又壓抑的城市?,「我看不到遠景,」再加上留學異鄉找不著方向的迷惘、焦急,吳瑪M面對莫大的壓力。
重獲創作能量
就在這時,一名自德國杜塞爾道夫來的朋友來探望她,知道她的困境後告訴她,「杜塞爾道夫藝術學院應該適合你。」當時她還不知那是德國的藝術重鎮,波依斯等名家都在當地執教。
結果一進學校,入眼的助教看來就像暴力分子,老師蓬頭垢面,甚是可怖,還有學生聽著隨身聽,重複念著「藝術狗屁」……。好不容易克服心理障礙後,她才鼓起勇氣將作品資料交給教授,結果得到一句,「這看不出你的個性」,她只好拿出過去在台灣所做的表演幻燈片,教授這才說「這就對了。」就這樣吳瑪M獲錄取。
從維也納到杜塞爾道夫,恍如由禁錮越界自由。沒人管你要選什麼課,也沒個人管你什麼時間上課,到教室去不見半個人,後來才知有些人是半夜才進教室的。那教授呢?「你要打電話跟他約見面呀!」有人這樣告訴她。
在維也納,老師定義繪畫不是藝術,現在,什麼都可以是藝術,吳瑪M手中握有大把的自由。她笑道許多學生都會抱怨不自由,她回憶起過去的經驗說到,「當真給你完全的自由,你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在視野上,維也納的啟迪,在這兒得到開展。整個德國大環境中,學生熱衷政治,看著大學的宿舍內大家對新成立的綠黨、立委、總理選舉提出鍼砭、熱切討論,吳瑪M,這個在戒嚴環境下長大,不敢關心政治的孩子覺得甚是有趣。她開始努力研讀報紙,加入討論。透過政策的制定,對人的影響最是可觀,「我不是政治熱衷者,我只是要讓大家過得舒服,」吳瑪M說。
藝術學習上,她又碰上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教造形的Konerding(柯納町)教授。在她一開始雄心勃勃地以各種材質完成作品時,Konerding告訴她,「這太複雜了,你現在還沒辦法處理,」她只好採簡單的單一元素創作,用得最多的就是她現在常用的紙,學會包浩斯(Bahaus,二十世紀德國以簡潔為其風格的藝術學校)以那一套最簡潔的方式,表達最多的意涵。
Konerding的博學令吳瑪M折服,他常視學生的狀況談維根思坦、愛因斯坦。這老師讓她見識到創作者也要有很強的人文素養,讓她習得了知識的源頭來自於人及宇宙,讓她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依歸。
由於害怕自己成為白癡學生,無法與老師進行對話,吳瑪M開始瘋狂吞噬各類知識。曾與吳瑪M在日後有過五年婚姻關係的藝術家李銘盛回憶,吳瑪M在讀到一些精采的字句時總會念給他聽或為他翻譯。在藝術圈內,嗜書、好學儼然已是吳瑪M的代稱。
在試著從過去在維也納時期對材質的摸索,到懂得掌握造形語言能力,吳瑪M漸漸學會精確表達自己所思,有一天這老師告訴她,「你要走的路,我已經沒辦法陪你了,」他坦承自己再也無法帶領她。
一天,吳瑪M走在校園中,遇到這位老師,向來臉色紅潤、精神奕奕的老師面露疲態。老師談到他父子之間的問題,似乎深深為之困擾。他告訴吳瑪M,「我想你是個有智慧的人,你應該可以給我一些意見。」然而,就在話說完的一星期後,這位老師過世了。想到這位一看她作品就知她快不快樂的老師,面對自己的無力回饋,背靠一窗淡江水色的吳瑪M,緩緩流下淚來。
投身社會議題
一九九五年回國後,恰逢政治結構鬆動。身處時代的變局,吳瑪M的作品逐漸脫離過去學生時代講究單純美感的純粹,注入許多社會批判、對威權的嘲諷及人文的關懷。
一九八八年五二○事件,吳瑪M本著「個人問題永遠和整個社會連在一起,不可能有純個人的個人」,一連在八九年做了參與日本牛K藝術季作品「黑暗迷宮─亞」、九一年「愛到最高點」的一面爛國旗蛋糕、九二年閃閃發光的「發發車」,及九三、九四年的「當鋪」及「偽裝」,一直到九五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咬文絞字圖書館」,吳瑪M慣將「藝術做為個人參與社會與政治生態的發言方式」。曾多次擔任吳瑪M展覽計畫執行的蕭淑文形容,吳瑪M作品充滿強烈的「救贖」情懷,而吳瑪M本人「就像聖女貞德」。
剛掛上一通民進黨打來要她製作一項紀念美麗島事件相關創作的電話。吳瑪M說,會走到今天以藝術關懷社會的位置上,「我根本沒有所謂的生涯規劃。」她翻出最近讀的《聖境預言書》,就像作者James Redfield(詹姆士.瑞費德)在序上寫的,「人生中的那些機緣巧合、在節骨眼上頭突然冒出的那些貴人,會出其不意地把我們的生命推展到一個嶄新的、重要的方向。」
就像大學時期經歷的人事物,啟發了她由內往外看的能量,德、奧的一段又將這能量推到極致。過去一路上的不期而遇,一點一滴捏塑了今日的吳瑪M,無怪乎她說,「生命中不斷的遇合造就今日的我。」
居八里、深居簡出的她,每隔一段時間就幫忙將附近的街道掃乾淨。指著窗外垃圾隨意棄置的空地,因為不斷打電話給台北縣環保局,「打到環保局的人都認識我了,」吳瑪M笑著說。
她的藝術,就像她平實的生活,她說,「我想過得舒服,我也希望幫別人過得舒服。」
七○年代進入大學就讀的吳瑪M,自覺個人與社會密不可分;畢業後至歐洲留學,又習得批判的精神。因而在她簡單、有時甚至有些怪誕的藝術形式中,蘊含了大量對政治、社會議題的觀察、省思以及濃厚的人文關懷。
吳瑪H小檔案
年次:四十六年
星座:雙子座
血型:O型
生日:
六月十四日
學歷:
淡江大學德文系、
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雕塑系、德國杜塞爾
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
經歷:
台北師範學院、淡江大學兼任講師、遠流出版社
藝術館主編
現職:
藝術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