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七日,集集大地震後股市第一天開市,怡富證券裡充滿了許多惶恐不安的投資人,紛紛關切他們所投資的基金狀況;對未來充滿不確定而將基金贖回的也大有人在。
和門外擔心受怕的投資人不同,怡富證券投顧董事長宋文琪說,「再跌個幾天,應該就是可以進場的時候了。」
九月份美僑商會出版《台灣白皮書》,宋文琪名列台灣巾幗列傳中。在怡富工作將近十四年,宋文琪從加入怡富的那一天起,理財的命運也就此轉變。「民國七十四年可說是我個人理財的分水嶺,」宋文琪分析。
民國七十四年之前,宋文琪和一般三十出頭的女性一樣,結婚、剛生小孩,生涯還在起步的階段。當時台灣的股市狀況並不熱絡,股價指數才六百多點,二十幾家券商加上一百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沒有什麼理財工具可言,身為投資門外漢是很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投資黃金與房地產的失敗經驗
在市場還未完全開放的背景之下,宋文琪選擇民間互助會做為最早的理財工具。
宋文琪在畢業兩年後成立了一家公司,在資金非常欠缺的情況下,她一有錢,就會投資在公司上。因此,用互助會標得一筆錢,然後投資公司;再標一筆錢,再拿來用在公司上,她所有的錢就這麼循環著。除了利用標會投資公司,買房子的頭期款也是她標會得來的。但是,標會卻不是宋文琪最鍾愛的投資方法。
傳統婦女喜歡買金子收藏,宋文琪早期也認為金子好像是必要的東西。但是,「買金子是非常非常錯誤的,」她不諱言過去失敗的經驗。宋文琪指出,女兒剛出生時,很多人送金子、鐲子,過年收到的很多壓歲錢她也拿去買黃金,然後全數放在保險櫃裡。已經記不得多久沒有去看過那些保險櫃裡的金子,宋文琪語帶埋怨地表示,金子沒變,「保險櫃的價錢還漲了。」宋文琪表示,過去十六年來,黃金的報酬率是負的,報酬率不但低於銀行存款,標準差還高過銀行存款。她常想,如果當初將那些錢去做定存,可能還比較買金子好。
定存,在一般人的理財活動中算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工具。但「我從來沒有用過定存,」宋文琪語出驚人地說,「我連定存要怎麼存都不知道。」她認為定存用途不大,報酬率也不高;因此,定存早早被宋文琪排除在外,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
投資房地產也是宋文琪早期的投資工具之一。但是,和黃金一樣,不動產的投資也是她心中的一個傷口。
由於考慮到小孩就學,宋文琪在仁愛路買下第一棟房子。雖然當時對他們而言,房價仍是高不可攀,但是,「那時候買房子還是對的,」宋文琪回憶道,「因為兩個人的薪水或多或少年年都會漲,但是銀行利率不變,因此以後付起房貸來較輕鬆。」
後來將先前的房子脫手,宋文琪在仁愛路又買了另一棟房子,由於當時正值房地產飆漲,一坪十三萬元的房子漲到三十、四十萬元。宋文琪眼看房地產這麼好賺,於是被建商說動,在汐止又買了一棟房子。買的當時為汐止的最高價,一坪二十二萬元,現在大概只剩下十六萬元左右。「在汐止這棟房子就是我投資房地產失敗的見證,」宋文琪開玩笑地說。
人在樂觀的時候,往往會被沖昏了頭,宋文琪解釋投資房地產失敗的原因,「當時有個錯覺,覺得房地產滿好的。」但是由於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如空屋率增加,人口成長減少,房地產就相對沒有成長空間。
宋文琪另外強調一點投資房地產的缺點。持有的成本比任何一項投資工具都高。如果沒有賣掉,房地產的投資金額高、流動性差、報酬率低,又得繳交地價稅、房屋稅,實在是一項划不來的投資;除非投資人在套牢後打算自己住。有了這個失敗的經驗,宋文琪搖搖頭說,「現在任何人叫我買房子,我都沒興趣了。」
工作帶來投資轉捩點
如果說買黃金是宋文琪在七十四年之前投資的失敗經驗,那投資房地產就屬七十四年後第二階段最刻骨銘心的失敗經驗。因此,不做定存、不買黃金、不投資不動產、不標會,便成了宋文琪現在口中最常說的「投資四不原則」。
雖然宋文琪早期還有接觸標會,但當她遇見共同基金時,便徹底將標會拋諸腦後。
民國七十四年宋文琪進入怡富工作,也改變了她一生的理財活動,因為她開始接觸到長期投資報酬率比她之前所有理財工具都來得高的基金。
「全台灣沒有出國的人當中,最早買海外基金的應該是我,」宋文琪表示。由於怡富是台灣第一家外國券商,當時也沒有共同基金之類的產品,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以及宋文琪工作上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國外市場的機緣下,她對基金、股票就比一般民眾多一份瞭解。
她記得,民國七十四年,老闆建議她買太平洋入息基金,這也是她畢生的第一支基金產品。「我大概一、二月時買的,那時是十七塊(美元),到了三月時,便上漲到三十七元,」宋文琪回憶起這支基金所帶給她的震撼,「到了六月,就飆漲到六十元。」
宋文琪從此便認定基金是她最佳的投資伴侶。她表示,因為工作上接觸多,也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書,後來真的覺得投資共同基金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將風險分散在各地,而且有專家管理。」
全台灣最早推廣基金定期定額概念的可能也是宋文琪。由於深信以共同基金投資國外市場,長期獲利是最好的,宋文琪便幫兒子女兒做定期定額投資,金額從每個月一百五十美元到五百美元不等。
從那時候起,互助會她不跟了,黃金也不買了,房地產及定存就更不用說,所有投資的心血全都放在基金上頭。到目前為止,宋文琪每個月還有固定四○%的支出拿來做定期定額,強迫自己投資。
正確看待產品,以對的方式投資
雖然接觸國外市場的機會多,但是宋文琪從不投資國外股票。工作忙碌的她指出,自行投資個股的金額小,而且基金中都有個股了,何必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做不是自己專門的事。投資,還是要交給全部時間都在做這件事的專家。
邁入理財第二階段的十多年來,宋文琪最大的收穫就是「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產品,用對的方式去投資」。在怡富工作,讓宋文琪看到許多先進國家的例子,遇到狀況時知道怎麼處理比較恰當;兩國論或是地震後,她就不像一般投資人對股市有負面的反應。因為她對基金認知很清楚,因此股市短期的波動對她絲毫不構成威脅。她也認為,這種投資方法可以印證教科書上說的長期投資報酬率最高。
為退休生活做打算,則是宋文琪理財的目標。
原本計畫在四十五歲退休的她,將理想的退休年齡延到了五十或五十五歲,並希望在退休之前能夠存到五千萬,退休後能和先生每年出國度假兩次。
宋文琪自認為她是屬於有點積極、又不是非常積極的投資人。她從來沒有買過期貨和認股權證,而且多半投資穩健型、區域型的基金。她也不太投資產業型基金或是小型市場,即使是大多數人都看好的新興科技基金,宋文琪投資的比重也不高,更不用提店頭基金或是中小型基金,她是碰也不碰。
面對投資,不求暴利的宋文琪只期待有合理的回報。報酬率比銀行多兩倍、可以免稅,這樣的投資組合對她而言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她強調,每個人的理財需求不同、狀況不同、承受風險的程度也不同,她所堅持的「四不」投資原則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我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也知道什麼工具最適合我,」選擇一般人看起來非常偏頗的投資方式的女中豪傑如是說。
宋文琪小檔案
出生:四十三年次
星座:牡羊
血型:O
學歷:倫敦大學管理學院高級管理班
現職:怡富證券投顧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