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銘傳在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的年代,曾是幹練女秘書的養成大本營,它所訓練出來的商務人員,頗受好評,歷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幾達百分之百。改制為大學後,仍秉持專業學科的優勢擴張發展。
銘傳首重學生的外語能力與資訊應用技能,故要求學生必修四年的應用英語及三年電腦相關課程,打下穩固的就業基礎。同時,教學著重成效展現,以增強大學生解決問題與應用的能力。學士班畢業生必須有畢業論文、畢業製作或專題研究等其中一項的成果展現,並通過校內外專家、學者及業者的評審,始能畢業。
學校為督促學生修課情形,設有課程考勤組,掌握學生缺曠課的狀態;期中、期末考並集中考試,試卷彌封,以求評分公平。
就業輔導方面,銘傳設有「前程規劃中心」,處理學生生涯規劃、心理輔導、就業輔導及畢業生聯繫工作。學生也擔任義工,協助教學行政工作,以學習服務的觀念。
校內教室設計採實用導向,如應用日文系設有和式教室與教師研究小間;應用中文系則設有私塾式教室。未來銘傳將規劃為智慧型校園,將保全、考勤、教學、研究及服務等資訊系統連結在一起;目前有閉路電視監視系統,維護校園安全。
承繼傳統所形成的專業實用之治學方針,已使銘傳在新興大學中別具特色。(季欣麟)
醫護大學篇
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是由牙醫博士周汝川興辦,成立至今,家族治校的色彩濃厚。近年來,教室環境、設備和師資數量頗有提升,不過,改善的空間仍大。私校審查委員建議,資深教師仍有增加的空間,人文和倫理課程應再加強。
中山醫學院的畢業生是台灣基層開業醫師的主力 ,醫學系系主任周明智說:「要是沒有中山醫學院,台灣的鄉下就沒有開業醫生。」為數眾多的牙醫系畢業生也占了開業牙醫的一半。
三年來,校方為了提升教學和臨床環境,興建口腔醫學大樓和教學醫院,設備新穎;口腔醫學大樓的設施堪稱全台牙醫系設備之冠。新建的教學醫院則是企圖變成中部地區腫瘤醫學重心,正是校方為了增加競爭力的投資。各系加強與國外大學交換教授、學生,讓學生至國外實習,增加國際交流、拓展視野。(李宛澍)
中國醫藥學院
中國醫藥學院是台灣早期唯一設有中醫系的醫學院。學校成立的目標是延續中國傳統醫學,因此中國傳統醫藥做為學校的發展特色非常明確 ,朝向「中醫現代化」「中西醫一元化」的方向辦學。
該校的各科系均有中醫方面的課程,除中醫理論外,牙醫系有針灸課程,護理系有中醫護理、藥膳的課程,並有一座中醫藥展示館,做為教學和陳列之用。
近年來受新的醫學院成立與醫學界教改影響 ,中國醫藥學院在研究和教學上也謀求提升;鼓勵整合型群體研究計畫,並加強兩岸交流。至於改善研究環境和提高論文品質,則尚須努力。提高教學品質、改善師資結構、增加高學歷師資,以及逐年降低師生比是目前正在調整的中程計畫。
校方發展出一套「中醫藥針灸教育網」,屬於網路教學系統,這套系統主要是針對中外醫學生或有意進修的醫生,進行課後的輔助學習和遠距的學前教育,以利隨時上網學習。
受限於校地,學校目前分北港校區和台中校區,一年級新生在北港校區上課,大二以上才回到台中校區。目前正在尋覓新校地,預定未來發展為中國醫藥大學。(李宛澍)
台北醫學院
位在台北市吳興街底的台北醫學院,快要滿四十歲了。
兩年前,北醫接受台北市政府委託經營萬芳醫院;因應醫學發展趨勢,去年成立生物醫學研究所和醫學資訊研究所;六年前積極發展重點研究,截至去年為止一共有十個研究中心;強調全人教育,開設人文醫學教育課程。
除了提升研究能力、課程革新,學校也開始大興土木擴建空間。為了興建醫學綜合大樓,讓北醫人難忘的校景楓香大道已然成為回憶,老楓香以認養的方式移植到他處,兩年後校內將出現十七層樓的北醫新地標。
不過,因為學生人數多、師資和設備不足,在私校中程計畫審查中,審查委員認為改善師資結構、降低師生比、提高教學品質是北醫需要改善的項目。
學校計畫預定在苗栗竹南開發第二校區,二○○一年達到「健康大學」的發展目標。就像北醫人自許「我們不是最大,但追求卓越的企圖心最強」,它正思考要怎麼走出自己的格局。(李宛澍)
長庚大學
「後資本主義時代是知識的時代 ,人的價值在於創新的能力,」校長張昭雄認為,大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方式,以討論代替傳統授課,以寫報告代替考試是目前的教學方針。
另外,培養學生資訊能力也是跟上時代需求的重點項目。每位老師都設網頁,將講義送上網站,鼓勵學生使用網路學習課業。學生須修完資訊課程,或通過檢定考試才能畢業。
目前長庚大學以醫學和工科為兩大發展主軸 。醫學系減少填鴨式的大班教學,增加小組教學,強調醫學人文課程。中醫藥也是重點發展的項目,結合長庚原有的醫療資源,以及中西醫學;去年中醫系開始招生,聘請大陸中醫藥專家來台指導基礎課程,展現超越前人的野心。
工學院有台塑企業的支持,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Practice School(實作學派)做法:學生在修完規定學分後,到企業裡實習,操作具有教育性質的實務課題,並請企業的駐站主管和學校指導老師參與指導。(李宛澍)
高雄醫學院
高雄醫學院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本來定位在發展熱帶醫學,至今已發展成南台灣的醫學教育重心。
創校精神讓高醫投入與地方相關的研究主題,例如高雄是工業城,校方成立「工業衛生研究中心」。同時因應高屏地區的特殊性,也致力於原住民醫療、檳榔,以及偏遠地區疾病的研究。高醫的推廣教育在醫學類表現良好,歷年來舉辦地方醫護、山地醫學和藥劑生在職訓練,對於提高南部地區醫療品質助益甚多,也是目前唯一仍有學士後醫學系的醫學院。
校長蔡瑞熊上任後,高醫從八十四學年度開始實施臨床實習改善方案,其精神是以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的師徒制度,依循發掘問題 、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向,並重視溝通技巧、醫病關係、床邊問診。實施後,已有初步成效。
屬於中生代醫學院的高醫,目前面臨空間與高學歷師資不足的困境。師資汰舊速度慢,原有教師以進修提升;位在市區的校區在附設醫院和教學大樓的環簇下,空間已不敷使用,現已選定屏東為第二校區,正計畫建設當中。(李宛澍)
陽明大學
位在台北市北投的陽明大學以醫學院起家,相對於大部分醫學院的局促,陽明的環境清幽。
陽明大學向來以研究著稱,教師研究風氣興盛;同時也是醫學系公費生的大本營,畢業生學成後投入公立衛生醫療機構,迄今共有六千多人。
不過,陽明與其他醫科大學最大的差異在於沒有學校附設醫院,而是與榮民總醫院簽約,讓學生在榮總系統實習。早期容易有臨床與基礎教學雙頭馬車的現象,現在則盡量將醫院和系所的人事統一,便於協調。「臨床和基礎研究是醫學院的兩條腿,陽明大學只有一條腿(基礎研究),另一條腿是義肢(榮民醫院)。不過,我們也適應得很好,」校長張心湜打比方說。
醫學院向來有服務性社團的傳統,陽明大學以「十字軍」最為有名;二十年來遠征偏遠地區和離島,從事醫療服務工作,是陽明人引以為傲的認同。(李宛澍)
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慈濟於民國七十九年籌設,八十七年增加人文社會學院,辦學以「慈悲喜捨」為念,走進校園,處處都可感受到「慈濟」的氣質。教職員生每日須著制服;學校餐廳只供應素食;重視人文課程,有專門的書畫室、花道室和茶道室,校方堅持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將人文融入生活。
「慈悲喜捨」的精神也反映在教學上。慈濟基金會提出遺體捐贈的觀念,以尊重遺體、尊重遺族的方式,讓學生接觸捐贈者的家屬,並寫下對遺體捐贈者的感謝——從互動過程中讓醫學院的學生瞭解他的工作是要接觸人的全面 ,而不只是單一的組織或器官。
學校的輔導制度具有家庭主義的概念。學生除了導師和直屬家族外,還有慈濟志工以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的方式,教導學生生活禮儀、輔導心理困擾。雖然有人批評學校的約束太多 ,但人文室主任洪素貞表示:「群體生活是要培養學生圓融的能力,這是現在社會所欠缺的。」(李宛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