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隱藏了將近半世紀的光彩後,再度成為東方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新舊交替、東西衝擊,展現出無比活躍的生命力,勾畫了無數現代華人的淘金美夢,更在台灣掀起一股前進探險的風潮。然而你或許沒注意到,在這波狂潮下,卻有一隻逆流的魚兒,似乎發現彼岸的台灣,比起別人眼中處處生機的上海,有著更適合牠的水溫。
隨著兩岸交流障礙逐漸減少,許多在中國舞台上已經逐漸失去觀眾寵愛的表演藝術,竟在台灣找回了它們的光彩與掌聲,崑曲大概要算是這一波現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台灣的觀眾愛戲、懂戲、更知道尊重這些藝術家,也因此,一團又一團各種班底的組合不斷飄洋來台。光是11月,就一下湧進了三支來自上海的頂尖劇團。首先是擁有一批中國國寶級藝術家,如蔡正仁、岳美緹等人的上海崑劇團,將帶來連續四天的精采折子好戲。緊接著,號稱美女如雲、好戲如林、聲腔如密的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也將於睽違九年後再度來台,演出「玉簪記」「孟麗君」等經典作品;上海話劇團更是挾作家老舍的原著劇本與影星焦晃的聲勢,來勢洶洶!
在這一波上海來台的各式表演團隊所帶來的節目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是由老舍遺作改編而成的「正紅旗下」。
因為SARS,原本今年5月就該開張的「老舍茶館」硬生生被落下招牌延到了明年,但作家老舍的身影卻也陰錯陽差在台灣慢慢描繪出了輪廓。這個原本在台灣年輕世代中陌生的名字,突然開始有了他的性格,漸漸被暈染上一股典雅、諷諭、充滿懷舊的奇特氣氛。
「老舍茶館」這道熱騰騰的茶水雖來不及沏上,老舍講述清末旗人的故事,卻已化為一齣戲,正式飄洋過海,11月13到16日間,即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只是萬萬沒想到,老舍與台灣觀眾在舞台上的第一次相遇,竟是生命中的最後一部作品,也就是被稱為具有濃厚自傳色彩的鉅作——「正紅旗下」,更令這一次的相遇增添了一種悽絕的美感。
身為滿洲正紅旗後裔的老舍,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為清末以來的旗人寫下他們的故事。然而這部小說還未成,老舍卻因文革期間不堪紅衛兵羞辱,投湖自盡,身後僅孤獨地留下「正紅旗下」十一個篇章的八萬文字。手稿被老舍的妻子冒險藏在柴堆下逃過了浩劫,直到世紀末才重見天日。
2000年跨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委託劇作家李龍雲將它改編成劇本。其實早在1980及1990年代,李龍雲就曾兩度提筆,試圖將「正紅旗下」搬上舞台,然而這艱鉅的任務始終不曾完成。直到1998年三度提筆,才在老舍百歲冥誕前夕終於寫成。正因投注了無限的情感與期待,老舍原著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不栩栩如生。
透過幾個旗人家庭的描述,這一群生活在北京皇城裡的旗人,經過了近三百年的養尊處優,已混成月餉只有三兩銀子的馬甲。趕上的是大清王朝的殘登末廟,卻依然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有滋有味。可是當這大清王朝搖搖欲墜時,他們的命運就同樣不濟了……。
出生在北京南城小胡同裡的李龍雲,不僅愛極了老舍的著作,更為了重建老舍筆下的這段故事,全心研究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到辛丑合約簽訂的晚清歷史。透過他對北京這一帶水土、風俗人情、語言韻味的瞭解,終於以二十年的時間建構出「正紅旗下」這個令人動容的舞台劇本。
據說在首場演出之後,老舍唯一的兒子舒乙走上舞台,與謝幕的李龍雲緊緊擁抱,兩個人當場痛哭失聲。
讓這齣「正紅旗下」紅得如此耀眼的另一大原因,正是化身老舍的演員,就是在台灣因飾演「雍正王朝」等電視劇而紅透半邊天的康熙皇帝焦晃。
這位在台灣電視劇迷心中,最具皇帝味的電視演員焦晃,不僅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演員,更是當年上海話劇界紅極一時的「莎劇王子」。硬底子的舞台劇功力,加上文學與戲劇的涵養,讓他在角色的詮釋上不溫不火深刻雋永,也因此在中國戲劇界享有極高地位。
除了焦晃之外,本次「正紅旗下」還集合了呂涼、張名煜等多位大陸一級演員。製作群方面,導演查麗芳曾執導過「中國公主杜蘭朵」與「死水微瀾」,更找來曾設計「商鞅」一劇的美術設計師黃海威,他將在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挖起一潭四公尺寬、十四公尺長的水池,寓意著老舍一生與水的生死之緣。(作者任職於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