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建議投資人可以先從基金或是ETF著手投資,是因為這些指數型金融商品主要都是投資某個特定產業或是國家,對剛開始學習投資的人來說,可以較為輕易理解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其賭上特定幾家公司,不如先選擇包含大部分公司的基金與ETF,相對難度較低。(本文摘自《聰明的ETF投資法》一書,作者為雨果,以下為摘文。)
投資的面向和工具分很多種
「投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字,但真正了解其意義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投資就是像購買股票、定期定額基金,期待獲利增加財富。其實,投資的面向和工具可以分成很多種,例如投資房地產、土地、上市企業、新創公司、連鎖餐廳等,各種只要投入資金就有機會獲得利潤的項目。投資標的不同、風險不同、預期回收獲利的期間不同,可期待的投資報酬率與金額也不同。現在我們縮小投資範圍,專門討論商業活動。
簡單來說,就是直接投資上市公司,深入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並在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買賣,完全持有單一公司的股票,你的報酬與虧損就全由該家公司的經營績效與股價決定。如果資金較多者,可以分散購買好幾家公司的股票,分散風險。
如果看好的是某一個產業,但不知道要選擇哪幾家公司,可以直接購買該產業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以下簡稱ETF),例如半導體、金融、AI、5G、機器人等產業,或是看好某個國家,像是中國或美國市場,那就可以買進中國或美國的指數型ETF,而不是中國或美國的某幾家公司的股票,ETF可以直接持有該市場的數百家甚至上千家公司的股票,如果你想投資的是某個區域,例如東南亞或是歐洲市場,你也可以購買區域型ETF。
投資指數型股票(ETF)可分散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投資過度集中,一旦發生危險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通常要分散投資風險,當投資範圍越廣,風險就會越低,但同樣的報酬率也會降低。因為你取得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的整體報酬,裡面包含了大部分成長的公司,但也同時有衰退的公司,投資標的與範圍可大可小,如何選擇需要自己取得平衡,選擇前先評估自己的需求與風險承受能力。
對於初入股市的人來說,我會建議先從相對簡單、風險報酬都較低的指數型股票ETF 開始,其實就等同於基金公司販賣的基金產品,基金可以單筆或小額定期定額買進,用一筆固定的金額購買不同的基金單位,而ETF就是把基金放在股票市場交易,每次購買最小單位為1股或1張,金額取決於當時的股價而定。
ETF相較於公司個股更為穩定、安全
建議投資人可以先從基金或是ETF著手投資,是因為這些指數型金融商品主要都是投資某個特定產業或是國家,持股可以有數十或上千檔股票,相對不會因為某幾家公司營運不善或倒閉,造成本金巨大虧損,但同樣也不會因為某幾家公司表現亮眼就獲得巨大收益。
對剛開始學習投資的人來說,可以較為輕易理解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例如最近常被提及的5G行動通訊技術、AI人工智慧、或是自動駕駛等新科技
投資人很難評斷產業中有哪幾家公司會因此受益而有爆發性的成長。所以與其賭上特定幾家公司,不如先選擇包含大部分公司的基金與ETF,相對難度較低,等到投資經驗豐富了,也學會如何分析特定公司的財務狀況與產業發展之後,再去規劃少部分資金購買個股股票,等整體投資成效變好,再逐步放大投資比例。
投資美股,放眼全世界
熟悉台股市場之後,或許可以開始考慮全球市場,透過基金或是買美股。台灣有許多基金投資全球不同產業、國家與區域,但缺點是管理成本高,如果你有複委託帳戶或是美國券商帳戶可以購買美股,就能用更低的成本購買美股或上百檔指數型股票ETF。
國際化市場更能分散風險
台股的主要成分股大多集中在科技類股與銀行類股,如果科技或銀行類股在某幾年表現不好,則台灣指數也會受到影響,而且台灣只是亞洲區域裡的一個國家,如果亞洲出現問題,例如亞洲金融風暴,台灣很難不受到波及,所以若你只是投資台灣50(0050),其實就是單獨將投資重壓在台灣單一市場,甚至是半導體科技產業之上,若想要分散風險或是投資更多其他發展性比台灣更好的國家,就必須要透過基金、ETF或是複委託進行投資,進一步嘗試投資成長潛力股看好的公司,例如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特斯拉(Tesla)、可口可樂(Coca-Cola)、微軟(Microsoft)等全球知名公司。
建議購買美股的ETF
在投資逐漸有心得之後,即可將目標放到美國股市,因為投資就是要投資強大的企業,透過企業的成長進而帶動股價表現,讓投資人可以跟著一起享受獲利。
美股可以買到許多世界級的大企業,而世界各國具有競爭力的公司也幾乎都會在美國上市,所以一旦有了美股證券戶,或是透過台灣複委託,就可以投資全世界最厲害的大型企業,而台灣市場能稱得上世界級的公司大概只有3∼5家,透過投資少數幾檔指數型股票ETF,就可以擁有世界級企業的持股,相對於投資個股來說,更省時省力,而且也有機會用20年的時間就累積到需要且合理的退休金。
投資債券
投資債券也是另一種風險相對較低的方式,債券可分為國家級、政府級與公司級,以國家名義發行的債券當然風險最低,相對的給予的利息也是最低,政府級次之(州政府、省政府、或市政府),其次是公司級債券。債券的風險主要來自發債人無法如期配發利息,或是發生倒閉連本金都無法返還,也就是所謂的倒債。
可以想像美國政府倒債的可能性比較高,還是蘋果公司倒債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政府公債的利率相當低,以美國政府十年期公債為例,2000年的時候殖利率約有6.5%,到2020年僅剩下0.5%。
保險商品比較適合收入高的有錢一族?
台灣有很多人會購買保險公司的儲蓄險或是年金險,不管是繳費6年、10年,之後一筆領回還是每年領生存金,其報酬率換算大約都在2%。
道理也不難理解,因為保險公司拿保戶的保費去投資,追求穩定且較高的報酬,目前市場上可以提供穩定報酬率的商品利率大約也只有1% ∼ 3%,保險公司需要搭配高低不同報酬與風險的產品,才能給付要發給保戶的現金、業務獎金、公司營運管理費用與股東獲利。這也是為什麼十幾年前還可以買到換算利率超過8%的年金險,而現在大約都在2%左右的原因。
缺點
這樣的報酬率不比公債殖利率高出多少,僅能抵銷通貨膨脹,而且還要被限制住現金流動性,如果提前解約還會產生本金虧損,所以保險商品比較適合收入高的有錢一族,有閒置資金再去買保險商品,一來可保本抵銷通膨,又可同時擁有壽險保障,但對於累積退休金來說,儲蓄險與年金險會與政府公債一樣,不適合當作主要投資手段。
以上介紹的不同投資工具適用於不同工作收入、不同人生需求、不同投資個性與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在做退休投資理財規劃時,需要先了解可運用的工具,各別的特性、優缺點、風險與限制,依據自己的人生階段與需求規劃最適合的投資方式。若能尋求專業的理財顧問(CFP)幫忙規劃與分析,將會比自己亂猜亂嘗試更好,畢竟現在是低利率、低工資的時代,每一筆錢的運用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