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科技品牌叱吒歐洲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3-09-01

瀏覽數 21,300+

台灣科技品牌叱吒歐洲
 

本文出自 2003 / 9月號雜誌 第207期遠見雜誌

義大利的安東尼先生,不小心摔壞了愛妻的筆記型電腦,從此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一天晚上,他像唐先生一樣上了ebay網站,標到了義大利第一品牌的筆記型電腦,從此恢復幸福的人生……。

義大利筆記型電腦第一品牌,不是IBM,不是戴爾,也不是惠普或東芝,而是台灣品牌——宏?。宏?是歐洲第二大筆記型電腦供應商,僅次於惠普,在義大利更是所向披靡,市占率高達37%。

表現好的又豈止宏?。華碩在義大利氣勢也很旺,奪得探花寶座。明基今年歐洲的業績也比去年勁長了40%。數位相機自有品牌表現也不俗,在日系廠商包夾下,天瀚科技卻以小博大,囊括四成德國市場。

歐洲可以說是IT(資訊科技)或家電廠商經營品牌的樂土,不少廠商在美國鎩羽而歸或不得其門而入,卻在歐洲欣欣向榮。雖然這幾年義大利、德國等國經濟狀況疲軟,但廠商們卻反倒逆勢成長。

歐洲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市場,僅次於北美及亞洲。和其他區域相比,歐洲市場究竟有何迷人之處?明基歐洲事業部總經理李文德幾句話道出了箇中三昧,「論到市場廣大,那是美國;論到潛力雄厚,那是中國;但若想投資快點見到回收,就得去歐洲。」

國家林立,各個擊破

2004年5月,捷克、匈牙利等十個東歐國家將加入歐盟,機靈的台灣廠商早已開始招兵買馬備草儲糧,積極為歐盟東擴布局,預計將可創造對歐投資的另一高潮。

想把品牌帶到國際,不是打美國,就是打歐洲,中國大陸雖然幅員廣大,但目前購買力與歐美仍有差距,它的爆發力在未來,不是現在。

美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不過論到GNP(國民生產毛額)、人口數以及面積,歐洲都足以和美國分庭抗禮。但不少品牌廠商到美國投石問路卻踢到鐵板後,轉戰歐洲反而獲得好成績。

美國與歐洲市場的最大差別在於:美國是單一國家,市場同質性較高;但歐洲卻由諸國組成,強調差異化。

美國市場規模大,且單一性強,攻堅不易。李文德表示,在美國西岸做得好,影響力固然可以擴到東岸,不過,如果做得不好,壞事也會傳千里。

而且,撒下的行銷預算,可能猶如泥牛入海,難以產生影響力。天瀚科技董事長陳振田笑說,「你砸100萬美元到那麼大的市場,可能只聽到『噗通』一聲,就無聲無息了。」

但歐洲畢竟由不同國家組成,即使加入歐盟,也只是統一貨幣,各國仍保有各自特質。廠商可以各個擊破,挑選重點國家或指標市場進行投資,有小成以後再逐步擴展影響力。以宏?為例,在義大利獲得成功以後,再把「義大利模式」複製到其他分公司,再進一步整合為一區域市場。

在歐洲經營品牌也較能分散風險。「全盤皆輸的機率比較小,在法國失利,但可能在德國收復,」李文德表示。

不過,正因國家多,如何讓產品差異化與在地化,遂成為廠商的挑戰。大同執行副總經理林郭文艷以液晶電視為例,由於歐洲各國分別有不同的電視系統,使用習慣也互異,「你不能一機打天下。」

與通路商並肩作戰

比起美國,歐洲的通路商和購買文化也比較「斯文」些。美國大型通路商非常強勢,拚殺價格兇狠,加上美國無條件退貨的消費文化,這些成本都轉嫁到供貨商身上,供貨商若非家大業大,很難經得起這種流血競爭。

但歐洲卻不然,雖然也有像Medion、Gericom、Mediamark這種大型通路商,但中小型的區域性通路也非常多。誠如明基電通暨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所言,「歐盟只有共同貨幣,卻沒有共同通路。」

通路戰是台商縱橫歐洲的必殺絕技之一。在國際大廠紛紛提高直銷比例之際,台灣廠商仍以經銷方式做得有聲有色。

由於透過經銷商會有一些不必要的資源耗損重疊,若沒有達到固定業績,就無法攤提營運費用,為了衝量只好降價,但降價的損失都虧在母廠身上,所以近幾年許多國際大廠開始提高直銷的比例,希望能增加銷量並降低損失。

宏?國際營運總部總經理賴泰岳表示,IBM、惠普每天都在報紙上刊登詳列規格、價錢的全頁廣告,上面的價格跟通路的進貨成本差不多,但通路商本身也有營運成本,加上去以後,根本無法跟母廠競爭。

宏?堅持走經銷路線,賴泰岳表示,「祕訣在於我們把『經銷』當作『直銷』來做。」

宏?與通路商密切配合,利潤均霑,透過經銷商的介紹,直接出貨給客戶,資訊流和金流仍透過經銷商,只是貨物直接由製造商發到客戶手中,減少重疊的資源耗損。

和宏?相比,天瀚的通路戰又是另一種打法,但大體不脫「準直銷」的色彩。天瀚科技行銷副總經理李炳林表示,跟其他數位相機大廠相比,天瀚是後進者,先到者已經把主要通路卡死,相對知名度較低、規模也小的天瀚只好出奇招,跳過代理商、經銷商,直接把貨由工廠塞到店頭。

為了說服通路進貨,廠商誘之以利。「我們清楚告訴通路:你賣我的東西,絕對比較有賺頭,」李炳林表示,產品出廠後,通路利潤約是售價的40%,由代理商、經銷商與店頭均分,天瀚採取直攻店頭的策略,「分錢的人愈少,能拿到的利潤自然愈多,而且產品的訂價也可以更低。」

除了給予利潤保證,天瀚並概括承受所有銷售問題(如退貨等),參展時天瀚還願意贊助兩成費用,讓通路商高枕無憂。天瀚科技總經理王明松表示,「通路商只要負責『賣』跟『賺』就好了,其他事情我們通包了。」

對新品牌接受度高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灣品牌能夠深入歐洲,也是拜歐洲缺乏「土產」科技大廠之賜。

IBM、戴爾、惠普都是發源於美國,這些大廠的影響力在美國滲透甚深,這也是台商在美國市場難以施展的關鍵因素。但歐洲卻比較缺乏這種由當地崛起的超級大廠,因此對外來品牌的接受度較高。「相對於美國,歐洲消費者比較沒有品牌迷信,」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表示。

雖然各國IT廠商競逐歐洲市場,但因為台灣廠商對資訊市場的敏感度較高,得以擊敗眾家「名牌」出線。東芝筆記型電腦馳名全球,可是在歐洲卻被台灣品牌擊敗。

華碩歐洲事業部經理陳彥政分析,台灣是資訊風向球,全球IT大廠都把產品送到台灣做測試或組裝,對下一代產品(如Centrino)的嗅覺強,便能比對手早一步調度產品、制訂價格策略,成功率自然較高。

除了對新品牌的接受度高,歐洲消費者也比較「紳士」,退貨問題比較輕微。李炳文表示,美國的退貨率高達15%到20%,其中只有1%到2%是因為故障或瑕疵退貨,「有時候退貨只是因為個人『奇蒙子』(心情)不好,跟產品好壞毫無關係。」

歐盟東擴,商機乍現

相對之下,歐洲的退貨率就低多了,只有5%上下。而且歐洲市場至少還提供賣方「答辯」的機會,允許廠商在七天內提出改善方案,降低因退貨造成損失的機率。

2004年5月,波蘭、匈牙利、捷克、波羅的海三小國等十個國家將加入歐盟行列,歐盟成員國將由目前的十五國增加為二十五國,GNP也將增加5%,達到9.2兆歐元,與美國平起平坐。

SARS過後,廠商警覺到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中國),為了避險,紛紛到東歐設廠備援。東歐人力成本較低,約為西歐的三分之一,而這些東歐國家為了爭取外資,使出渾身解數,以各種租稅、土地使用等優惠條款積極招商。以捷克為例,鴻海、華碩、光寶、英業達等廠商都已進駐,儼然形成產業聚落。

對品牌廠商來說,東擴也象徵市場腹地增加。為了爭取商機,廠商數年前就開始進行布局。明基四年前就在維也納深耕,在東歐還沒開放之前,維也納是進入東歐的門戶,一方面經營奧地利當地生意,二方面也為東歐市場綢繆。

不過,也有廠商對於歐盟東擴的效益採保留態度。華碩陳彥政表示,這些東歐國家的購買力跟舊歐盟國家有差距,未必能帶來什麼銷售利益,「不要說歐盟東擴,東西德合併都幾年了,經濟狀況還是差一大截。」因此,華碩傾向培元固本,按兵不動。

明基李文德同意,歐盟的目的就是要讓各國均衡發展,東歐目前的這些特殊優惠,只是特殊時空下的產物,也許再過個五年、十年,這種差異就會消失,不過,利用這個time window(時間點)卡位,仍有其必要。

勞資與語言是挑戰

雖然歐洲市場充滿魅力,但語言與文化差異卻是一大障礙。歐洲語系繁多,光是一個瑞士,就有四個語區,想打市場得先克服語言問題。李文德表示,「光是產品使用手冊的語言版本就有十七種。」

此外,勞資問題也時常困擾廠商。文化與工作態度的差異都是廠商必須克服的關卡。李文德表示,「一個team(團隊)裡有十五個不同國籍的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驕傲,協調可是一門大學問。」

美國的人事成本和歐洲都很高,不同的是:在美國,若雇員不合用,可以隨時叫他走路;但在歐洲,想炒人魷魚可是件浩大工程。

首先,得面對強勢的工會,一般歐洲國家,只要二十幾個人就可以組工會,義大利甚至只要十五個人就可以搞一個工會。加上很多國家都有健全的保險制度,打官司不用自己付律師費,若是合約沒講清楚,或沒有極堅強的理由就辭退員工,常得對簿公堂。華碩義大利分公司負責人李益昌表示,「所以你絕對不能看走眼。」

語言與勞資這種「內憂」還算好解決,高麗悍將如三星、LG等「外侮」,才是台商必須戒慎面對的。

明基歐洲事業部協理彭賢川表示,日本品牌雖然還是一個「名牌」,但整體來說,由於被日本總體經濟拖累,品牌影響力比過去弱。但韓系廠商卻無此包袱,政府力挺,加上本身資源豐富,行銷投入比台商雄厚許多。之前三星甚至在歐洲打出「買筆記型電腦送電視」的促銷方案,拚銷量、打響知名度還兼清庫存,一舉三得。

雖然規模或手筆難與韓商相提並論,但台商也不必妄自菲薄。基本上,台韓的競爭模式是「狼群對犀牛」,台灣科技廠商聚落完整,上下游通達,彭賢川表示,「一對一穩輸,但是如果三個、五個圍毆,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經濟部長林義夫:歐盟東擴有商機,也有風險

歐盟東擴後,中、東歐可能是未來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2003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出口額比去年衰退4.1%,但對歐出口額卻成長4.7%,歐盟明年東擴是主要的刺激動力。歐盟東擴以後,人口將由三億七千九百萬人,增加到四億八千萬人,加上中東歐勞力成本較低,吸引外資投入。

東擴固然帶來商機,但也帶來風險。面對歐盟的變化,我對想要前往歐洲投資的企業有幾點建議:

一、歐洲配銷系統發達,大型零售組織可往來縱橫各國零售市場,未來企業應加強對大型採購組織的服務,並配合其採購需求,以增加拓銷利基。

二、由於專業採購組織崛起,訂單數量將膨脹,產品差異也會增加,廠商應加強開發歐洲品味商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以因應大量且多樣化的訂單。

三、歐盟統合後將嚴格執行公平政策,對外加強反傾銷調查,廠商應注意傾銷仿冒與侵害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避免遭到歐盟制裁或報復。

四、由於東歐目前面臨經濟轉型期,相較於西歐,政策較不透明,總體經濟狀況也不夠理想,平均通貨膨脹率在5%以上,失業率也相當高。廠商應注意最新情勢發展,政府也將主動蒐集掌握歐盟東擴資訊,並積極與東歐各國洽簽投保協定與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以協助廠商開拓商機。(李翠卿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