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證券三雄奮力突圍

楊麗君
user

楊麗君

2003-05-01

瀏覽數 19,150+

證券三雄奮力突圍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讓台灣證券業的老闆如此焦慮。

已卸下總經理寶座約五年的群益證券董事長陳田文,選擇在去年底重掌總經理大權。

為了因應金控變局的背水一戰,陳田文常常睡到半夜,驚醒過來,想到有很多事情忘了交代,於是開始給各級主管寫下一張張一大早就要馬上辦的清單。

元大證券集團總裁馬志玲,即使高居證券經紀和期貨業龍頭,也面臨著舊優勢漸失的挑戰。去年底甚至破天荒走上檯面,拍了生平頭一遭,也是近來首開證券業大老闆先例的第一支平面形象廣告。

因應金控變局,甚少在金融同業中走動的寶來證券董事長兼總經理白文正,近一年來,頻頻奔走於各大銀行和保險金融機構。洽談加入金控的對象,由最初的第一金控、富邦金控,到去年下半年,又換成是國泰金控。

十四家跨足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金控集團陸續形成,金融板塊因此擠壓,面臨重新洗牌。

證券業已因為加入金控與否,畫分為金控旗下的證券公司,和非金控族群的證券公司兩個族群。曾經叱吒一方的證券三雄——元大馬志玲、寶來白文正和群益陳田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證券業的同業合併,金融控股集團的成立,再加上國內外經濟陷入困境,股市低迷,」陳田文坦承,台灣的證券界從未出現今天這樣混沌和重新洗牌的變局。

這些非金控證券集團老闆,這兩年都經歷,一覺醒來,正在洽談中的金控另擇良偶,「新郎結婚了,新娘卻不是我」;或是因為競爭對手合併,市場龍頭地位拱手讓人的夢魘。

未來,他們最大的惡夢,則是金控新局下,可能只能在十四家金控旗下的證券公司之後,爭取第十五名的位子了。

生存空間日益受到壓縮

專事個人理財服務的美商所羅門美邦證券總經理林桂琇,道出非金控證券族群的心聲,「金控法令架構下,金控旗下銀行可擁有其他金融機構(包括證券、壽險)客戶資料,可藉龐大客戶資料庫行銷,非金控證券業首當其衝,生存空間日益受到壓縮。」

「成為金控未必代表站上贏家的位子,但是不加入金控,代價是你可能會被時代永遠淘汰,或淪為邊緣族群,」對任何非金控證券集團長遠前景,持悲觀看法的國際投信副總經理顧素華分析。

面對嚴峻的生存考驗,輸家的下場可能是退出市場,或者遭受合併。大華證券經紀部副總經理趙志中預估,將來市場留下來的只有十大券商。接下來的金融業競爭就是金控抗金控,比誰胳膊粗了。

股價會說話。金控公司成立後,國泰、兆豐、一銀、華銀等新台幣上兆元資產的金控公司,甚至資產規模6000億~7000億元的中信金控和富邦金控的一舉一動,搶走市場的目光,不但金融市場生態已變成言必稱金控,甚至股市投資人的焦點都放在金控公司。

於是每每可見金控股獨漲,證券股股價因為得不到投資人青睞,始終徘徊於淨值以下遊走的鮮明對比。

就市場占有率來看,證券市場市占率前五大的券商,只剩下元大和寶來這兩家純證券集團,另外三大分別為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證券、建華金控旗下的建華證券,以及日盛金控旗下的日盛證券等等金控集團盤據。

儘管元大京華經紀業務市占率達8.54%,居國內券商之冠,向來享有龍頭券商美譽。但前有金控,後有寶來的挑戰,元大京華的龍頭寶座,也不再穩如從前。

以獲利率來看,以往年年高居市場第一的元大京華證券,去年首度將獲利冠軍寶座拱手讓給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證券。富邦證券脫穎而出的主要關鍵,正是受惠金控集團投資,去年出售世華銀行股票盈餘挹注。

非金控券商翹楚與新金控巨人之間,正展開一場通路與經濟體制之爭。時值金控公司仍處整合的陣痛期,這場尚未分出高下的生存競爭才要開始。但是,非金控證券面對的挑戰,顯然更勝於金控集團。

金控圍局中殺出一條血路

為了因應金控變局的新挑戰,馬志玲、白文正和陳田文三位曾叱吒一時的非金控證券集團大老闆,正亟思在金控圍局中殺出一條血路。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他們或遊說政府開放更多新金融商品,或積極朝新金融商品龍頭進軍;並且不約而同,今年都將大舉增加新營業據點,拓展通路。

陳田文主導的群益證券,單單是去年一年送進公會爭取政府開放證券業承作新業務的陳情案,就有十九件。

陳田文說,「競爭,永遠是鞭策進步的動力,證券業不怕競爭,但競爭必須是基於立足點平等的競爭。」

白文正更直言,金控的競爭壓力雖大,但是很多金融商品的執照,例如承作外匯商品執照,政府不開放給證券集團,才是非金控券商最大的隱憂。

積極布局新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寶來集團,於今年上半年取得指數股票式基金(ETF)獨家議價權。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陳凌鶴預估,可為股市帶來至少一年1000億元的商機。莫怪白文正開懷地說,「今年是新金融商品年。」

消費者是最大贏家

馬志玲則是讓元大集團旗下兩千名營業員取得保險業務員執照,一方面和國泰人壽等多家壽險公司策略聯盟,開始賣起壽險商品;另一方面,也加強與各大銀行合作,強化銀行信託和投信商品的行銷聯盟。

誠如馬志玲所說,「不管大環境如何變,我們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價格破壞」是市場激烈競爭下最顯而易見的產物。金控法准許金融集團跨業經營、交叉行銷,金控公司旗下金融機構爭取客戶的成本可望大幅降低,同一客戶可為金控公司創造的收益可望大幅提高。就客戶面而言,更低廉、更多重的組合性商品將誕生,更多量身訂作的產品也逐一出爐,「消費者是這場金控變局最大的贏家,」建華銀行執行副總經理賈堅一指出。

但這也使得證券期貨界等新金融商品的削價競爭,尤其激烈。去年甫推出的選擇權市場,不論金控或非金控集團,從原始推出的手續費145元,一路下降至99元、75元、65元、50元,如今更有期貨商打出35元的低價策略。首當其衝的寶來證券被指責為「價格破壞者」,但白文正卻反駁指出,「這是造福消費者。」

其實,馬志玲、白文正和陳田文等證券三雄,原本都並不排斥和銀行或者保險集團合組金控。

陳田文領軍的群益證券,曾經和國泰人壽宣布合組國泰金控,這個曾被業界喻為金控的「夢幻組合」,後來因為換股比率談不攏,都已經簽字了,還是破局。

寶來的求親者頗多,從第一金控、富邦金控,到國泰金控不一而足;元大甚至反「嫁」為「娶」,參與台北銀行競標投標;但是或因換股比率談不攏,或因人事掌控權等談判條件觸礁,元大、寶來和群益婚嫁不成,至今依然小姑獨處。

一位金控副總經理評析,元大京華、寶來和群益等證券集團翹楚,因為自視條件不差,要價都頗高;再加上負責人多年來雄霸一方,個性強、不服輸,很難屈居金控旗下做小的,要和別人合組金控,談何容易?

然而,時間似乎不站在證券三雄的一方。隨著十四家金控都已尋得美嬌娘成婚,再加上財政部傾向暫時不再發金控執照,一位外商資深金融股分析師指出,雖然一家金控公司不排除可再合併別家證券商,但三雄似乎已錯過收取高額聘金,加入金控的最佳時機,談判的籌碼日漸消失。

時間不站在證券三雄的一方

有趣的是,證券三雄檯面下雖然動作不斷,檯面上卻都宣稱要走自己的路,不急於加入金控。馬志玲就說,「元大沒有加入金控的急迫性。」陳田文更不時質疑,「異業合併究竟能為群益帶來多大的效益?」白文正也說,「寶來未必要『出嫁』,也可以『招贅』。」

白文正甚至化被動為主動,除了轉投資入股華僑銀行、中央產險股權,最近還和第二大期貨公司合併,成立無金控之名,卻有某種型態金控之實,橫跨證券、銀行、保險的「類金融控股」集團。

證券三雄雖然勇氣十足地要走自己的路,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三家證券集團「抬高身價」,為自己創造被其他金控公司「追求」的手法。

「金控和非金控族群的戰爭,將是一場法拉利跑車和國產1600cc汽車的戰爭,寶來金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量和利潤,還不及中信銀的十分之一,一旦金控集團整合完成後,兩種不同規格的汽車,要怎麼賽車?」顧素華說。

白文正及陳田文雖然不否認面臨金控挑戰的壓力,但是他們異口同聲認為,目前全世界五大金融機構中,只有花旗和摩根大通是金控架構,其餘摩根史坦利添惠、高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都是證券集團,可見非金控的證券集團,仍相當具競爭力。

不論證券三雄的算盤為何,一場非金控證券與金控公司的生存大戰,早已瀰漫著濃濃的煙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