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怡君逆向理財

劉惠慈
user

劉惠慈

2003-03-01

瀏覽數 26,050+

陳怡君逆向理財
 

本文出自 2003 / 3月號雜誌 第201期遠見雜誌

理財不要太勉強,」非凡電視財經資深主播陳怡君看多了股海浮沈,提出個人理財的觀念。

陳怡君進入財經新聞圈八年,聽多了股市名嘴,體會了大起大落,所以即使身為財經新聞節目主播,掌握全球經濟情勢,每日盯著各家公司財務報表、各項財經數據,但是陳怡君的理財方式,卻是幾乎早已經被人遺忘的最基本方式——跟會以及儲蓄。

甚至她說,「大家最好不要買股票。」她自己也不播報股市行情。陳怡君說,「我最怕人家打電話來問行情。」

儲蓄成性

走在財經趨勢的前端,耳聽八方馬路消息,陳怡君卻完全不推薦快速理財,她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錢存在銀行裡,至少不會不見。」

從小,陳怡君就有儲蓄的習慣,壓歲錢、考試的獎金等等,都在郵局裡陪著陳怡君一年一年長大。

就是這樣一分一毫慢慢儲蓄,三十七歲的陳怡君在工作第六年,存到了個人的第一個100萬元,她笑著說,「成績並不好。」不過,陳怡君儘量維持簡單的生活,也不給自己設定何時買房子等具體目標,因此也就不會有追著金錢跑的無力感。

踏實感,是陳怡君享受儲蓄理財的原因。她薪水的兩成固定跟會,跟會似乎是二十年前的理財方式,不過在現今超低利率的時代,的確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陳怡君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跟會,有十幾位固定一起來會的會友,或是同學、同學的好友、好友的爸爸媽媽……,彼此之間相當信任。1萬元的會,利息1500元,陳怡君說,幾乎都沒有人標會,大家要用抽籤的方式決定得標。

另外,陳怡君也以薪水的兩成,購買定期定額國外基金,每半年檢查一次投資標的。不過現在陳怡君的投資並不順利,還小賠一至兩成,由於這是長期投資,目前並沒有變現的打算,所以只是帳面損失。

兩年前,陳怡君還是以一成薪水在銀行做零存整付,不過自利率掉到4.5%以下,陳怡君就不再以此方式儲蓄,她說,「不好玩,乾脆拿來作零用錢。」

除了儲蓄,陳怡君沒有任何貸款,剩下的薪水就是消費。她有三張信用卡,如非必要,絕不使用現金。加油、服裝、用品,分別使用不同的信用卡刷卡,因此不必記帳,也清楚知道自己的消費比例。

至於現金,幾乎是用於婚喪喜慶的支出,流量高峰期是每年的第二季和第四季,婚禮特別多,支出也跟著增加。這些現金花費,陳怡君就有明細的帳目。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她的大宗消費,集中於服裝、旅遊及書籍。每年,陳怡君出國旅遊三至四次,她喜歡去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像是蒙古、印度、土耳其等;至於歐洲,「已經是高度文明,不會改變,所以不必急著去。」出國一定要吃得好、住得好,所以開銷不小。

在服飾方面,則以基本款居多,衣櫥裡的衣服大都是基本色調,容易搭配,也沒有過時的問題。一個名牌的皮包,可以用很久,「不用擔心退流行,因為反正也沒有流行過,」陳怡君流露出不被物質控制的瀟灑。

陳怡君認為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多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像上課、買書……,都是很好的投資方式。

陳怡君喜歡閱讀。歷史、小說、遊記,加上必讀的財經雜誌、管理專刊,一年下來也累積不少花費。

節流重於開源

陳怡君其實也體會過沒有錢的痛苦。在美國讀書五年,陳怡君幾乎都是靠自己打工維持生活及學費。她曾經在超市切肉,在餐館洗盤子,發高燒也要出去剷雪……,有一次生病住院,扣掉醫療保險給付,她還要負擔8000多美元。這筆費用,陳怡君說,「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打工才還清。」這些經歷,讓陳怡君體會人生的無常,對金錢的觀念也變得更加務實。

她說,用錢去滾錢,是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金錢就是流量的觀念,夠用即可,生活如果簡單,不會需要太多的錢。

目前仍然單身,陳怡君認為要為未來做規劃,但是規劃的方式不是如何累積財富,而是要儘量減低對物質的需求,學習過簡單的生活。

陳怡君也強調一技在身的重要,單身女子要靠自己過日子,不能有倚賴心。進入非凡,是陳怡君的第一份工作,當初選擇財經路線,就是因為財經知識可以成為自己的基礎,累積成為一種專業。

在財經新聞圈工作多年,陳怡君對於價值自有一番體會。她認為,真正的價值是無憾,不要做後悔的事情。人生的安全感來自心定,而不在於存款簿中的數字。

理性而保守的陳怡君,還是提醒一般的薪水族要腳踏實地,不要夢想自己有偏財運。想要理財,一定要先儲蓄,「有了財,才能理。」儲蓄成性的她常常說,「我沒錢了!」朋友們就會回說,「妳的錢都在銀行裡,身上當然沒錢啦!」在現今消費導向的環境中,陳怡君的儲蓄理財基本大法,更顯樸實可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