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大陸風跨海而來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8-05-15

瀏覽數 15,650+

大陸風跨海而來
 

本文出自 1988 / 6月號雜誌 第024期遠見雜誌

近四十年來,台灣和大陸之間一直有一道銅牆鐵壁。它依台灣海峽而築,被西方世界視為分隔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最嚴密的帷幕。

這道由「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築成的堅壁,在去年十一月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不斷出現洞隙。半年間,牆厚依舊,洞卻愈鑽愈多。

「三不」政策下的變通

令政治觀察家開眼的是,隨著打洞、鑽洞的具體行動,中華民國一向堅持的「三不」政策,已逐漸變為最近的「通貨不通商、通信不通郵,及探親不通航」。

去年,台灣和大陸透過第三國轉口,達成一百六十億美元的貿易額。台灣出口總額的二%、進口的一%來自大陸;大陸出口的一%、進口的四%是靠台灣。大陸成為台灣的第五大貿易伙伴,台灣則是大陸的第六大貿易對象。

事實上,有不少台灣資金直接投資大陸工廠。更有不少形象開明的意見領袖,經常公開鼓吹大陸、台灣直接貿易。

不僅貿易額增高,探親之後,台海間的郵件也同時激增。以往大陸每年寄到台灣的信函不過兩、三百封,這六個月來,每月平均就有兩、三千封。

以簡漢生為首的四十位立法委員,在上半年的會期中聯合質詢,要求政府採取「通信不通郵」的彈性措施,把信函比照商品,以轉口貿易的方式處理。三月下旬,交通部郵政局便聲稱,基於人道與便民立場,大陸來信可加蓋我國郵戳、不塗銷大陸郵票,按址送交收件人。

舉著探親旗幟穿越台灣海峽的民眾,比家書更多。官方統計,半年來已達四萬人左右。由於人潮洶湧,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業務鼎盛。在近兩個月的旺季中,香港簽證愈發愈慢,有些辦好手續的民眾,也因飛機位難求,而須延期。腦筋靈敏的業者,於是推出台北飛香港後不出機場,便直接進大陸的行程。

除了商務往來之外,因探親引發的兩岸學術、體育、文化、教育、觀光交流的可行性,也成為議會和媒體甚囂塵上的熱門話題。討論「交流」的座談會接二連三,調查民眾意願的問卷四處傳送,甚至連推動兩岸更進一步接觸的「和平促進會」、「和平交流基金會」……,都已見綱舉目張。

難遏大陸熱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在這種時潮下,大陸的商品、出版品以及資訊,便乘著一股難以遏抑的大陸熱,一窩蜂地登堂入室。民間似乎因對大陸絕對的好奇而完全沒有選擇的接納。

大陸著作在地下市場執流行之牛耳,唱片、卡帶、錄影帶、電影充斥書店、報攤、錄影帶出租店、地攤,內容包括大陸風光、電視劇、卡通、地方戲曲或紀錄片……,連「西安事變」、「閱兵大典」等不合國策的影片,也乘虛而入。還有人裝設碟形天線,接收大陸直播衛星訊息。 從封閉的不接觸到近在咫尺,海峽兩岸實際情況的大幅度轉變,使得群體與群體間、政府與民間,產生了明顯的認知差距,甚至形成朵朵疑雲,浮遊在台灣社會上空。

置身其中推動全面交流的人認為,接觸能增進雙方的實質瞭解。中共固然是我們的敵人,但大陸河山是我們的國土、大陸人民是我們的同胞、大陸的生活倫理是我們的文化……。「千萬不要因為恐共情結,就把文化、藝術的創作,也加上了政治符號。」三十六歲的立委李勝峰大聲呼籲。

親身走過剿匪、抗戰年月的傳播學者王洪鈞,則為此感到憂慮。他強調,鑑於共產思想的惡害、中共長於滲透的特質,資訊業者應有更多的憂慮意識和文化責任心。如果沒有全盤的政策配合呼應,且並非按步驟進行,只因形勢使然而被迫開放大陸資訊,後果實在堪虞。

就政府階層看來,台海之間的敵我關係仍然徑渭分明。民進黨籍立委許榮淑曾在質詢行政院長俞國華時建議:「未來海峽兩岸在政治上應和平相處,在經濟上應互利互惠。」俞國華表示:「這是一廂情願的說法。」

因此,七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中,軍費支出持續升高,占歲出總額三三.七%,居各類政事支出第一位(一九一四億)。主要用途在於研製高性能飛機、籌建第二代艦艇,以及採購裝備、充實設施。

和平假象

高額的國防預算引起反對派強烈抨擊。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負責人張俊宏指出,這是長久以來國民黨的恐共心理之下「老掉牙的國防神話」。政府應把大筆預算用於改善教育、交通及社會福利……。

然而旁觀的國際人士也不以為然。香港的政治學者認為,現今兩岸交流產生的和平假象,如果掩蓋了台灣人的眼目,自動解甲棄械,台灣終將淪於被中共擺佈的命運。西方外交觀察家也指出,中共政權多變,台灣不可卸下「防人之心」--軍事戒備,幸福才有保障。

即使旁觀者提出,在中共未放棄武力攻台、以「一國兩制」的模式解決統一的問題之前,台灣的心防與國防都不可輕易解除。令人迷惑的是,以目前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任態度來看,似乎沒有人知道我們的大陸政策究竟是什麼?人民行為的規範、標準到底在那裡?

回顧去年九月,團結自強協會秘書長李慶華曾率先舉辦探親座談、倡議成立大陸事務部,以整體研擬、規書短、中、長程的大陸政策,因看法不能見容於執政黨高階領袖,職務當即由人取代,構想也胎死腹中。

今年的情況顯然是「此一時,彼一時」,隸屬行政院的力行小組和國民黨中央大陸工作會,目前都在研擬兩岸如何進一步交流問題。國民黨代理主席李登輝,在四月初的中常會上更明白地說:「所謂兩岸的接觸,不是熱情浪漫的憧憬,而是十分嚴肅的課題,後續政策必須首先考慮到國家社會的安定與安全。」

如何打破目前社會上瀰漫的虛幻與朦朧,如何讓中國的後代子孫能享受安定的統一局面--關鍵在於政府能否會同民間儘快釐定,公布一個主動、開放,顧及整體又具有前瞻性的大陸政策。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