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南港軟體園區-搶攻「亞洲之腦」首席地位

鄭俊平
user

鄭俊平

2000-08-15

瀏覽數 19,150+

南港軟體園區-搶攻「亞洲之腦」首席地位
 

本文出自2000科技排行特刊

在南港、內湖之交,五棟嶄新的黑白相間大樓,儼然成了未來台北市第二都心——南港經貿園區的第一塊拼圖。從這五棟大樓前望,幾年內陸續會成形的新景觀有:台北金融中心、媒體中心、第二世貿中心等。

當這些景觀都還在都市計畫圖紙上談兵時,五棟南港軟體園區第一期的建築,已經等不及要搶占亞洲軟體研發的舞台。

對台灣的軟體工業來說,南港園區號召了原本就高度聚集北部的軟體業者,進駐此地共謀競爭全球的大業。

對台灣的產業發展史而言,政府則替南港園區許下了諸多豪語。這個幾乎零污染、群聚研發人才的基地,意欲登上亞洲之腦(Asia Brain)的首席地位,也扮演台灣進占全球科技舞台的重鎮。

軟體園區全部完成後,這塊八點二公頃土地上,將有十三萬餘坪的現代化辦公室,裡邊一萬兩千多部電腦日以繼夜激盪著占台灣四分之一軟體人才的智慧火花。

去年落成的園區第一期現已銷售一空,五十九家軟體開發及資訊設計業者,正陸續進駐這個群聚腦力的研發基地。這個政府積極營造、民間共襄盛舉的園區,不但要薈萃國內軟體工業聚集發展,也是台灣向國際軟體市場挑戰的橋頭堡。

為了要趕上軟體業者的需求,整個南港園區內都鋪設了光纖網路,「公司只要把電腦搬進去,插上接孔就可以上網,不必拉(線)來拉去,」世正開發總經理劉兆寧說,南港園區的設計對業者而言,就如同電腦硬體周邊的一句術語,可以「plug and play work(隨插即用)」。

此外,為了應付大型機器或網路業者機房的全天運轉作業,園區所有的電源都有不斷電系統支援。

目前代為管理南港園區的世正公司 ,光是要維護這座智慧型的園區,就得動用一天三班,一班十人來管理機房,這還不包含例行的警衛及清潔人員。

硬體上,南港園區確實能提供許多在都市夾縫中租樓求生的軟體業者更好的環境,否則以一坪二十三萬以上並不便宜的價格,不會吸引軟體業者們近悅遠來地搶購一空。

南港軟體園區其實是我國「軟體工業五年計畫」的一部分。「軟五」工作室副主任許良光強調,雖然網際網路的興起,難免造成外界產生軟體業者相鄰群聚的方便可能會被網路「遠距溝通」取代的疑慮,但是他認為軟體業者集中在園區內仍有其好處。

以軟體業中的網路公司為例,許良光便指出,網路公司如果需要和其他公司進行電子商務聯繫,比鄰而居的兩家公司,所節省下來的寬頻網路線投資就很可觀。

發揮「地小質精」的效能

去年九月就搬進園區的關貿網路公司總經理楊瑞明也道出網路公司多期盼「落戶為安」的心聲。由於網路業者多半需要購置大批機房設備,所以吸引關貿購買園區辦公室的主要理由在於,「從此不必再擔心機房要再搬來搬去了,」楊瑞明說。

如果從國內整個軟體產業來觀察,南港園區除了現有條件的再精進外,似乎還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發展性,發揮「地小質精」的效能。

尤其軟體業研發的主要特徵,猶如大量人才匯聚的智慧戰爭。

本身也出自於軟體業界的劉兆寧便深知設立南港園區其實是一個加強軟體業人才質量的政策工具。劉兆寧把軟體業形容為「腦力的勞力密集工業」,而他估算台灣目前全部的軟體研發人才,「不知道有沒有微軟一家的工程師多。」

劉兆寧期待園區的聚群能引導業者思考合作的可能,不像過去那樣各自單打獨鬥;不過,業者們唯一要擔心的恐怕是「人才就近轉檯吧,」劉兆寧莞爾道。至於加強園區內軟體業的人力品質 ,許良光則建議,南港園區可以做為台灣和矽谷軟體精英腦力資源的匯流地。

許良光表示,現在諸如video conference(視訊會議)等技術,已經可以讓軟體做到「異地同步研發」的境界,而我國在矽谷的科技聚落也有不少人才,如果透過南港的硬體設備讓兩地共同進行研發,台灣可以藉機拉近和美國軟體技術的距離。

考察過大陸不少「軟件園」的許良光也表示 ,大陸的園區內為了引進國外人才,還設置了類似「留學生孵化器」的機制,「 相較起來,他們的做法很活」。也因此,經濟部在園區內設置的育成中心頗值得期待。

由於許多軟體公司一開始資金並不充沛,工程師數目不多,往往遍尋不著好的研發環境。育成中心內的資源共享,則提供了許多業者共同的軟體研發工具就近取用。目前已進駐園區的IBM大中華研發中心協理張忠本便指出,育成中心分租給許多小面積的新軟體公司,這種做法可以降低很多initial investment( 初期投資)成本,助益創業階段的業者。

國際級企業進駐打響知名度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此外,一個園區能夠打響名號的重要指標,在於是否有國際級的企業進駐。許良光就指出,「龍頭級企業」的進駐,對技術導向的軟體業而言,會產生很大的號召力。

為此,政府可說是煞費苦心。經濟部為了解決現今外商公司很少願意在國外購買不動產的問題,自購了兩千坪的樓層使用單位,再以出租的方式虛位以待國際級公司前來設立據點。

IBM即是在這種條件下在南港園區成立「大中華研發中心 」。未來這個園區九樓的近千坪辦公室,將交織著IBM台灣及美國的部分研發團隊 ,利用日夜連結的網路溝通,合作開發網路安全及資訊產品「普及運算」(即指如WWW上以html語法為共同溝通工具的架構模式)兩個領域裡的新軟體。

至於IBM總公司則將這個中心定位為「電子商務中介軟體研發中心」。張忠本表示,台灣地近大陸市場的地緣優勢,也是南港能得IBM總公司青睞的因素之一。

不過,由於國內過去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國際軟體研發中心,所以台灣IBM在六月進駐之後仍做了不少的硬體補強,例如:原本大樓內預留的六孔接頭仍不敷每一位研發人員使用,所以必須重新鋪設網路線及接孔 。不過研發中心協理張忠本承認,依一般軟體業者的需要及基本施設來看,「這個大樓的設計是一流的。」

在IBM負責軟體研發多年的張忠本也指出目前台灣軟體業的困境,由於台灣人力成本已不如大陸和印度便宜,國內國際性公司的軟體研發部門 ,「大概只剩IBM,其它像微軟等公司都走了」,張忠本希望藉南港園區研發中心的基礎,幫助國內軟體業者得到和世界同步的刺激而提升技能。

目前這個研發中心已經有國內如宏瞻資訊、翔威、新必優等業者的合作團隊進駐和IBM共同進行研發。張忠本強調,軟體產品製造前的成本占全部成本的八○%以上,和硬體產品不同,所以軟體研發有一定的程序和評估過程,IBM也能藉和國內廠商合作,示範有效軟體研發的作業模式。

群聚效果靠周邊條件配套

除了國際企業帶來的養分外,軟體園區要能夠造成群聚的效果,還得靠許多周邊條件的配套。

工業局負責承辦園區業務的專員劉柏村把南港軟體園區形容成是一個「 辦公室的工業區」,而要容納一群在辦公室從事研發活動的軟體尖兵,南港園區顯然有許多盲點。眼前,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足便是南港園區的兩大致命傷。

南港園區的位置雖然有近於第一、二國道的東湖及南港交流系統之便,但因為目前北市捷運南港線東段部分仍未通車,公共運輸系統不健全,便引來私有車輛蜂湧至腹地不大的園區 。經常有機會和園區廠商接觸的劉柏村即指出,廠商向他抱怨最多的事,「除了牆壁粉刷不佳之類的小問題之外,就是停車位不夠。」

何況,目前園區廠商尚未完全進駐 ,大約僅有三千多人上下班,未來所有公司開始運作後,則會有超過七千人在此工作,可以預期交通現況如果不能改善,將會是園區通勤族的惡夢 。至於南港園區的周邊生活機能匱乏,更是讓許多進駐廠商感到不便。目前整個園區只有一家東元集團的員工餐廳,附近也沒有徒步可至的覓食之處。

楊瑞明即無奈地表示,「大家天天中午一起訂便當吃」已成了關貿內部的一種例行聚會。劉兆寧也觀察到,自從園區落成後,周邊最新興的行業卻是附近的「便當工廠」,以應付園區公司幾乎無可選擇的中餐訂單。

世正開發目前正向台北市府爭取南港園區能因其性質特殊,不要受到「工業區內不得有商業行為店家」的限制,希望把僅存的一樓未售空間留給餐飲業者。

軟體業仍有苦戰要打

而工業局也在積極招商,引進民間業者在園區公共空間裡設置休閒場所,「不要連喘口氣,喝杯咖啡的地方都沒有,」劉柏村說。

在亞洲競爭日趨激烈的軟體產業,未滿周歲的南港園區還得更積極培養條件。

大陸的「火炬計畫」(即中共鼓勵發展新興技術的計畫),規劃從北到南設置十個以上國家級的「軟件園」,由於中共沒有徵用私有土地的問題,開發速度飛快。

起步更早的印度,甚至由政府資訊部門主導專案成立了半官方的「印度軟體科技園區機構」(STPI,Software Technology Parks of India),專門營造印度國內的軟體研發區域;以印度規模最大的Banglore園區來說,從九一年的十三家公司到今年的近四百家科技公司進駐;園區的年外銷金額從十年前的一百三十萬美元到九九年的逾八億美元,其間的成長確實可觀。

相較於鄰國的氣魄,台灣一路走來並不是非常順利。民國七十八年便開始籌劃的南港園區,歷經兩年的國外公司評估、及變更都市計畫作業,直到去年的軟體園區第一期落成啟用,十年過去,台灣軟體業在世界的形勢已更為嚴峻,「軟體園區」也從一個新鮮而陌生的政策概念,演變成亞洲各國皆用大手筆推建類似園區的局面。

幸而,從南港園第一期的銷售盛況來看,很多國內軟體業者還是希望「良禽擇木而棲」。

交通及周邊服務的改善,及整個南港經貿特區的開發,都關係到南港園區的成長速度。

如果能夠提振南港園區的功能性,台灣軟體業並不是沒有機會更上層樓 。只不過,在激烈卡位的國際資訊業戰爭裡,台灣和南港的腳步得加快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