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全球數一數二的大藥廠默克公司(Merck)傳出了在帳面上做手腳的消息。兩年多來營收浮報了140億美元,這麼龐大的金額嚇壞了全球投資人,因為美國總共也只有八家公司債信評等為AAA,默克即為其中之一。AAA等級與美國政府公債相同,應該是最有保障的,連默克都做假帳了,還有哪家企業值得信任?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默克並非唯一一家用財務報表欺騙投資人的大公司,光是第二季引爆的就有世界通訊(WorldCom)、全錄(Xerox)等等,將來可能還有更多地雷隨著財報陸續公布而爆發出來,再加上主導911恐怖事件的阿富汗組織一直放話要對美國發動傷亡更大的毀滅性攻擊,造成了投資人對美元的信心瓦解。今年,美元相對歐元以及亞洲貨幣都大幅貶值,幅度最高達到14%(見表一)。
根據華信銀行的資料顯示,世界上主要的貨幣,如歐元和日圓都在7月份加速升值(見表二)。7月15日,歐元兌換美元正式衝破一比一的水準,為2000年2月以來美元的最低點,表示歐盟十二國國力幾乎可以和美國相抗衡;與台幣連動密切的日圓升到115.5,幅度達12%;新台幣則從35元兌換1美元直線下滑到了33.1元,投資美元報酬率則為負5.4%。
財經專家指出,美元下跌,受傷最重的當然是以美元計價的股票、債券與共同基金。美元從1995年就非常強勢,歐洲與日本投資人把錢大量匯到美國,尤其日本因為採行零利率政策,匯入美國的錢更多,現在損失如此慘重,逼得他們不得不把資產贖回,轉換成國內貨幣。另外,亞洲國家產品大多是出口到美國市場,收的都是美元,如果不快點賣掉,換回來本國貨幣的時候就越來越少,造成匯兌損失。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加深了美元的跌幅。
花旗投顧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點出美元重挫的影響,「美元長期趨勢看跌,資金將會從美國持續外流到歐洲、亞洲,流到什麼時候不知道,不過,如果美國景氣第三季還沒上來,美股在低檔持續震盪的情況不會改變。」換句話說,美股不漲,歐盟、日本、台灣等國的股市要大幅揚升的機會不大。由於前景保守,王進彰說花旗銀行大部分貴賓理財的客戶(存款300萬元以上)都還是把錢放在債券基金。
美元留來留去留成仇
專家表示,虛報盈餘和恐怖主義這些非經濟因素沒有解決之前,美元無可避免地將繼續走貶,還要跌多久?到底哪裡才是底部?他們認為美元強勢六、七年了,修正個兩、三年也不為過,對歐元和新台幣匯率,可能還有貶值空間,意謂著投資人短期內最好不要握有美元資產,「美元貶值已經成為全球潮流,沒人擋得住……有美元儘量清掉,不要留來留去留成仇,」華信銀行財務部經理涂秀琴以她在國內外十多年的外匯交易市場經驗,建議投資人儘量不要持有美元。
面對美元重貶,布希政府呼籲投資人對美國經濟要有信心,卻沒有提出具體解決對策。專家認為其實美國政府比較傾向讓美元貶值,藉此增加美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這也是美元跌勢難止的原因之一。「美國政府不反對美元稍微弱勢,因為對美國公司有利,」涂秀琴分析。
為了顧及匯市穩定,台灣的中央銀行時常出手干預市場,買進美元以減少美元對新台幣的跌幅,央行稱之為「動態平衡」,專家指出新台幣可能暫時會停留在7月中旬33元對1美元的價位。不過由於全球貨幣相對美元都在升值,台灣與亞洲各國貨幣勢必跟著走升,港商匯豐銀行等外資機構已經預測台幣繼續走升,今年第四季價位可能看到30.5元。
避開美股 轉進亞股
不過,還是有人看得比較樂觀一點,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總經理陳昆德指出,「除非投資人有需求,不然不要再賣美元,因為美國企業創新能力很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不弱,景氣應該第四季就可以復甦,現在賣美元反而可能賣到最低點。」中信銀目前向客戶建議比較好的資產配置是總資產的四成放在新台幣、三成歐元、兩成美元,剩下一成則是為現金。
陳昆德的看法和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相近,葛老7月16日在參議院例行性作證時預測,美國經濟正以健康的速度復甦,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約為3.5%至3.75%,與去年第四季旺季時相當,明年經濟成長率將增加到3.5%至4.0%。由於景氣可能穩健上揚,美元再跌的幅度也就不多。
葛林斯班建議匯市人士以「謹慎」態度預測美元的未來走勢,他表示,「現在對匯率的預測多過任何其他經濟變數,但正確機率並不高。」
荷蘭銀行消費金融副總經理何梅芬也認為美元應該跌得差不多了,只是處在這麼動盪不安的大環境,無論作什麼投資都要「非常保守,少輸為贏,這種時候需要非常大的耐心來面對,」何梅芬提醒投資人。
需要耐心應對的投資工具當然包括了美國股票,雖然那斯達克指數(Nasdaq)已經從2000年初五千多點的高檔修正到只剩一千兩百多點,道瓊也由萬點跌破八千點,但是在美元止跌之前,美國股票可能還會繼續下挫,尤其7月15日美元重貶到1歐元的時候,投資人瘋狂拋出股票,道瓊指數當天就摔掉了四百多點,直到收盤前才減少為四十五點,可見美股仍然不穩,現在不是買進美股的時候。
王進彰指出,花旗對美國股市持中立看法,道瓊的本益比約為十五倍,S&P(史坦普指數)十七倍,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最貴,達到三十倍,相形之下,科技股還有下跌空間。「買美國科技股的時候還沒有到,不過話說回來,要買到最低點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已經告訴客人開始逢低進一些,只是他們要有心理準備,非經濟因素還會影響股市,下跌空間還有一成吧。」
專家指出,未來美元會流到經濟不比美國差的地方,例如歐洲和亞洲國家。「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基本面轉好,很多海外資金都在作短線操作,短期內先看亞洲股票基金,台灣和韓國經濟還不錯,印尼、泰國基本面相對比較不好,外資進去只是炒短線行情,」何梅芬表示。
定存衍生性商品受歡迎
為了刺激經濟復甦,全世界央行從去年起不斷調降利率,光是美國和台灣就降了十幾次,台灣各大銀行定存利率紛紛跌到2%左右,將來走勢甚至可能貼近零利率,表示錢存在銀行,一毛利息也拿不到,和日本過去十幾年的窘境相同。
有些投資人不願意看到利息越來越薄,理財方式相對靈活,積極尋找一些收益率比定存好的投資,各家銀行看準這個趨勢,相繼推出了定存連結衍生性產品的投資工具。
景氣差的時候,保本型基金特別受歡迎,陳昆德說這類產品從去年到今年7月份中信銀都賣的很不錯,它的方式是投資人把錢存在定存,利息所得則用來投資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例如貨幣選擇權、股價選擇權……,等於是本金固定放在定存,利息拿來投資,如此一來不致虧本,最大損失頂多就是賠掉利息罷了(見表三)。
不過,這些產品有時間限制,通常投資期間超過三年,投資人買進之前必須確定短期內不會用到這筆錢,否則提早贖回時,還得付罰金和手續費。
如果投資人不願意忍受連結型投資的風險,還有其他選擇:購買投信公司發行的債券基金,專家表示,一般台灣的債券型基金投資標的多為定存、公司債或金融債券,年報酬率3%左右,風險幾近於零。
另外一些債券基金操作標的為風險較高的公債買斷賣斷,收益可能超過5%,但是如果買到有問題的公司債,也會造成投資人的損失。
債券基金的好處之一是投資所得不必扣稅,不過因為需求強勁,投資人必須早上打電話到投信詢問有無額度,如果有,再把購買金額匯到投信戶頭,完成購買手續。
除了以上這些方式,投資人還可以做優惠定存,利率加碼計算。以中國信託為例,十八個月以上的定存戶利息可以再加0.1%,雖然很少,但不無幫助。
為了確保辛辛苦苦賺來的資產能夠保值並且成長,專家建議投資人的理財方式要趨向於靈活,畢竟只有軍公教人員才能享有定存年息18%的優惠,大部分投資人抱著定存的利息只有18%的九分之一。
陳昆德指出了理財的重要性,「不景氣時代,投資理財是每個人必修學分,否則退休生活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