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少有的溫暖3月,落下帷幕的「兩會」(按:指政協與人大會議)將政府和民眾關心的問題暴露在春天的陽光下。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是此屆政府任期中的最後一次「兩會」,也是中國「入世元年」的第一次盛會;與往年相同的是,人們依然將最灼熱的目光投向朱鎔基總理,投向他的政府工作報告。
套用一個被不斷濫用的詞,這個「劃時代」的會議上,朱鎔基對於中國未來,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種種陳述,被人們普遍地認為是探視中國未來走向的窗口。
他沈緩的聲音,讓人們聽到了在世界經濟的普遍凋零中曾經「一枝獨秀」的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在他毫不掩飾的敘述中,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清醒和自信。
7%的經濟增長不僅是一個經濟數量指標,也是一個社會信心指數。這或許是北京如此關注這個數字的根源,如果不能保證這個數字,就業形勢、財政狀況、乃至社會穩定都會大受影響。
實際上,關注中國經濟的世界各國已對此進行了精心研究。花旗銀行、瑞銀華保、東亞銀行、摩根史坦利等世界經濟研究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表示樂觀:中國2002年經濟增長將基本與2001年持平,對GDP增長率最高估計值為8.1%,最低值為6.8%,平均值為7.4%。
外人的判斷也許客觀,外人的判斷也可能有誤差。審慎的中國政府對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困難有著充分而理智的估計。「兩會」期間,筆者曾採訪多位代表委員,大家對於這個數字雖表一致的認同,更有一致的擔憂。
中國已連續四年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僅有效地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遏制了通貨緊縮的趨勢,也克服了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帶來的影響。嚐到「甜頭」的中國,去年以7.3%的高增長,占領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但許多政協委員坦言,2002年的中國經濟要保持同比增長,難度很大。因為,今年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情勢,比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還要嚴峻。全球性的經濟低迷,對於倚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而言非常不利,中國經濟可能因缺少出口需求而損失兩個百分點的增長,經濟增長基本不可能從擴大出口上來找到更多出路。
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定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刀劍,貢獻頗大,但負作用不少,因投資效益不高、帶動地方及民間投資效果不明顯,這使得經濟增長過度倚賴政府,缺乏張力。
保持高速增長的任務,讓刺激內需再度成為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然而,對於目前的中國而言,激活市場不能一蹴而就,增強居民的購買力也非一日之功,因此,人民已經將目光投向增加社會投資上,希圖用刺激民間投資的手段,彌補經濟發展僅倚靠政府力量的不足。
實際上,民間資本完全有望成為拉動中國經濟飛躍的一匹黑馬。從社會投資來看,去年中國集體和個人投資分別增長了8.1%、12.7%,低於國有12.8%的增幅,還沒有形成社會投資的活躍。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國內的民間投資規模應該在6-10萬億元之間,然而巨大的民間資本卻並未進入投資領域。僅浙江省就有3500億元民間資金閒置。
民間資本的「休眠」並不是因為缺乏投資欲望,而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傳統行業的競爭日漸白熱化,效益回報已顯疲態,投資空間有限;而有發展前景、高回報的產業壟斷門檻高築,民營企業很難分得一杯羹。
另外,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相比,民營企業享受的待遇最低,進入門檻高,所受限制也最多。即使在私營經濟發展環境很寬鬆的廣東東莞,全市八十個行業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六十二個,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四十一個。此外,民營企業很難獲得商業貸款,其稅賦負擔率比外資企業約高五個百分點。
民間資本是加快經濟發展、擴大內需不可忽略的金融資源,甚至也是激活國企活躍經濟最有效的「催化劑」,這其實正是7%經濟增長的強大後援。但關鍵問題是,政府當局是否能解放思想調整政策,突破所有制的限制,刺激民間資本擺脫「休眠態」進入「市場態」;是否願意讓上萬億民間資金進入投入產出的大循環,正視它所釋放出來的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