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是影響台灣未來景氣的一個重要因素。台商要到大陸投資,要思考利基點在哪裡?如何策略聯盟?
如果台商到大陸,只是想要降低成本,而沒有很完整的管理方式,也不一定能賺錢;尤其大陸產業跟上的速度很快。
不過,經濟法則就是,有競爭才值得去。只是大家對大陸的投資都過於樂觀。
大陸現在仍存在著政治、貧富差距過大、官僚體系等問題。因此,西進大陸固然是趨勢,但是,並非人人適合,因為,大陸人治色彩還是很濃厚。所以,我並不看好台灣的會計師和律師在那邊的經營環境。
台灣景氣不好,主要還是出自於結構的問題。開放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外移後,政府應該要開始積極思索,台灣下一個重點發展的產業是什麼?
回歸台灣目前的狀況。短期是政治問題和結構問題;中、長期是兩岸問題;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和法治的問題。
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就是沒有競爭力的產業不要硬留在台灣。
台灣可以利用地理上的優勢來調整產業結構。就如同副總統呂秀蓮所言,以台灣為中心點,飛到亞洲的任何一個城市,大約都只需要兩個半小時,地理位置很優異。
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需要多一點專業素養,教育則需要嚴格訓練素質良好的畢業生。
教育和法治是一個國家長久的根基,這些政府應該都知道。
政府的執行效率有待提升。否則,企業到大陸的趨勢銳不可擋,台灣若沒有找出自己的發展方向,不出四、五年的時間,台灣就可能變成大陸的附屬。
此外,台灣更可能會面臨企業到大陸上市的危機。
回顧十幾年前,台灣股市當紅,最好的狀況還達到12000多點,本益比更高達六十七倍。在當時,美國股市的本益比只有六倍。很多在矽谷的華僑,為了能在台灣上市,就回來台灣設母公司,然後再投資美國子公司。
同樣地,一旦大陸開放外資上市,而且股市本益比還比台灣高。那麼經營模式就可能從原本的台灣公司去轉投資大陸子公司,變成台灣公司將總部轉移到大陸去,台灣反而變成子公司。
買股票是買未來。以現階段來講的話,投資人在選擇持股上還是應該選擇有在大陸布局,而且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其次,領導人和經營團隊也是一項指標。
為了避免台灣公司跑到大陸上市的情況發生,台灣政府就要調整結構,讓台灣變成像新加坡一樣,提供設立營運總部的優惠,讓企業將最重要的關鍵部分留在台灣。
雖然有些事還沒發生,但台灣一定要走在未來的趨勢潮流之前,才能免於成為大陸的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