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開年,WTO(世界貿易組織)像個魔咒!
加入WTO,國內律師、會計師市場的衝擊立現。WTO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對習慣川流生態的魚兒,由小川躍入大海,生機,也是危機。「我們正從淡水跳入鹹水中,」擁有台灣唯一三張大陸律師執照之一的中國投資顧問社律師朱偉雄形容。
WTO帶來市場開放的利劍,律師、會計師這一行專門為客戶爭取權益的服務業,碰到WTO國際大軍壓境,似乎也無力抵擋。
國際大軍壓境
外國律師長驅直入。根據我國提出的WTO服務業承諾減讓表,外國律師可以不參加我國的律師考試,在一定條件下開業,而且經過法務部特許,可以聘雇本國律師合夥,等於可以承辦所有在台業務。這與國外會計師、醫師必須參加考試嚴格限制大相逕庭,律師公會祕書長蘇友辰說,「我們有被出賣的感覺。」
律師也無奈,蘇友辰說,「可見台灣的律師市場還有肥肉,」外國談判者才會極力爭取到超標準的條件。
除了律師之外,國內的會計業務,早已是國際知名五大會計事務所的天下。勤業是Andersen,資誠是Price Waterhouse Cooper,安侯建業是KPMG,致遠是Ernst&Young,眾信是Deloitte Touche Tohmatsa。
會計雖然講的是國際語言,五大強打出Global as one firm(全球公司一家),未來的五大明顯由業務合作走向利潤分享,台灣的五大正逐漸變成外國事務所在台分部。「台灣的會計師經營管理權正在喪失中,」不想淪為伙計的廣益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兼精隆總經理劉燈發說。
相較於國際大軍壓境,台灣本身律師及會計師市場萎縮的壓力,更有過之。
根據中時人力萬象網調查,台灣金融財會人員2001年上半年的平均年薪為62萬4183元,首度超越IT(資訊科技)工程師,成為台灣各行業薪資排行第二,僅次於經營管理者的68萬5417元。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人人都捧著這個金飯碗。不景氣加上企業外移,嗅覺敏銳者,可以發現下半年開始,業務明顯萎縮,一位會計師形容最近自己好像在賣豬肉,客戶喊價是一斤一斤地砍,「砍完還要附贈腰花」;蘇友辰也憂心地說,「最近律師接不到案件,關門大吉大有人在。」
蘇友辰在律師休息室找不到常見的律師老朋友,心情開始往下沈,「是不是他已退出職場?」
迷信證照,讓台灣的律師及會計師人數明顯供過於求。目前台灣擁有律師執照的人數高達三千七百人,按應考人數16%比率錄取,一年錄取五百人不稀奇;擁有會計師執照的超過五千人,但是真正執業的只有兩千人,連一半都不到。
會計師公會理事長朱寶奎說,「沒有客戶,有執照也不敢開業。」
僧多更怕粥少,在大者恆大定律下,大型事務所雖然業務不致流失,但價格上明顯有殺價競爭現象;而被夾殺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反映,去年業務量明顯萎縮一成。會計師丁俊民形容市場的窘境,「現在市場是大變中,中變小,小變無。」
中型事務所察覺市場不利,正風、正大、振興、永安、靖輝、廣益、群信等會計師事務所,元月1日起聯合成立精隆財稅網站,要做到「one-stop shopping(一次購足)」,並與全球非五大的會計事務所建構全球服務網。利用網路行銷,線上教育。「這是中型會計師事務所生存之道,」劉燈發說。
市場結構性失衡,律師行業也問題重重。目前台灣十個律師,九個要投入訴訟;原本屬於律師業務領域的土地代書、財稅問題,在地政士及財稅士出現後,業務更會被抽離。張理法律事務所律師張世柱說,「結構不調整,台灣的律師根本沒有競爭力。」
十個律師九個靠打官司過活。「台灣律師正落入一個不幸的模式,」朱偉雄說。能不能超生,大陸市場是機會。
台灣服務業積極登陸
中國大陸入世後,到公元2005年,估計全球有7500億美元投資中國,背後衍生的商品貿易及投資服務商機,再多的投資陷阱,全球依然前仆後繼。
台商從1988年開始對大陸的資本輸出,估計協議金額已超過新台幣1兆元。不過打了十幾年的資本戰,在政治及各種因素下,台商始終沒有培養律師、會計師專業先行的習慣,「到今天錢一直在流,血也一直在流,」朱偉雄說。
美國及日本大舉的貨物、資本貿易輸出,律師、會計師就像「偵察機」,要先打「前空戰」,不過台灣的律師及會計師,在台灣資本外移的同時,明顯「從缺」。
一方面是大陸官方證照制度的關卡重重,二方面是台灣專業人士對彼岸市場陌生。
以律師為例,大陸僅在1994年對外開放過一次律師考試,當時台灣有三人考上,包括朱偉雄、葉大慧、袁台龍,不過去年10月,袁台龍積勞成疾因病去逝,目前台灣僅剩兩張大陸律師執照。「看起來我有半壁江山,但是心情很沈重,」朱偉雄說。
看著台商被空投到大陸,一個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問題,一個合同閃失,一下子1000萬美元,等於新台幣3億元就不見了,朱偉雄的心情五味雜陳。
隨著大陸入世,台灣的律師、會計師服務業最近都開始動作積極。除了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利用國外母公司在大陸子公司的管道,設立「台灣Desk」長駐型服務之外;台灣的大型律師事務所也開始以諮詢管理顧問公司名義,從上海出發。
由前海基會祕書長焦仁和成立的信和諮詢管理顧問公司,日前已開始在上海運作,專門從事工商登記;理律事務所2月將以管理顧問公司的角色,由律師馮博生領軍,在上海成立直接服務的窗口。
除此之外,Baker&McKenzie(台灣的萬國通商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玲玉律師說,除北京辦事處之外,上海辦事處4月正式成立。
大陸專業服務市場究竟有多大?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告訴中國大陸總理朱鎔基,「中國要市場現代化,至少要三十萬個會計師。」
大陸目前市場會計師人數僅有五、六萬,就算會計師與審計師併軌,至少還缺十到十五萬人。「大陸市場明顯是台灣會計師未來發展的地方,」朱寶奎說。
在大陸,除了人才不足,律師及會計師也是高薪行業,2000年平均年薪資達3萬8776元人民幣,在大陸薪資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好的人更可以待價而沽。
不過不同於律師,從1994年起,中國大陸每年均開放境外會計師參加註冊會計師考試,每年9月會考。台灣的會計師為取得大陸會計師資格,趨之若鶩。
致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賴宗羲,和太太李秀玲同時擁有美國及台灣、大陸各三張會計師執照。
當年賴宗羲從南加大會計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歸國後,看好大陸會計師資格,一邊工作,一邊奔波兩岸,甚至為了聽命題老師一堂課,飛到福州、成都上課,賴宗羲算相當幸運,第二年就拿到執照,「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愈晚考愈難考。」
有證照不如懂know-how
不過在大陸這個新興服務市場,有證照不如懂know-how,例如,合同該怎麼簽,開店租房該怎麼安排。擁有大陸律師執照的朱偉雄說,真正核心的關鍵,是在know-how,而不是證照。
他形容,就像算命一樣,管他瞎了眼,瘸了腿,有沒有牌照,「台商要的是靈不靈。」
最近政府戒急用忍政策鬆綁,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public run(政治動作)告一段落後,新一波的台商投資西潮,正在風起雲湧。
除了台商大企業勇往直前,搶搭WTO列車,朱偉雄還看到另一波「螞蟻雄兵」。最近台灣,常常是一群親戚朋友起心動念,集畢生積蓄想要投資中國,「這是嚴重的市場盲目症,」他說。
大陸是有法治卻重人治的社會,如果沒有專業人士解讀大陸法令的幕後語言,「很多人從頂店簽合同開始,就註定全盤皆輸,」朱偉雄說。
台灣現在不是有沒有大陸證照的問題,「而是台灣的律師、會計師對大陸市場太陌生,缺乏錯誤的經驗,」朱偉雄表示。
朱偉雄有一個「台商萬人塚」know-how。他說,進中國海關一樣進去,為什麼有的變成了走私?「明明符合合同法,但是合同就是無效?經驗法則,很殘酷,但是花錢買不到,」朱偉雄說。
在台商西進浪潮下,當今律師、會計師的角色,已經很明顯要轉做企業醫生,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
目前台灣的律師十個有九個打官司,無力插足前端策劃布局,為台商做企業醫生,多半在處理善後糾紛。朱偉雄說,「企業要的律師,是諸葛孔明,不是訟棍。」
如果律師、會計師不能從企業投資的前端就進入當軍師;在經營階段扮演企業醫生,因果輪迴的結果,律師、會計師接的大陸業務,可能永遠都在做善後收屍。
朱偉雄估計,台灣因觸犯遊戲規則死在大陸的投資案件金額,至少已經有新台幣千億元的黑洞。「台灣再不把它補起來,經濟成長率還要再掉幾個百分點,」朱偉雄語重心長地說。
師字輩的明天在哪裡?
師字輩的專業人士,如何幫忙大陸台商不致深陷黑洞,可能要先練就十八般武藝。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劉紹樑的秘方是,「要think beyond lawyer(想法要超越律師)」,達到管理師、工程師的新境界。
入世之後,台灣的律師有兩條出路,交大科法所所長劉尚志點出,「大陸是一條路,科法是一條路。」
只要政治和緩,台灣依然是國際企業進軍大陸的跳板。萬國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汪士邁說,最近許多跨國企業的JV(合資)或M&A(購併),都來找台灣企業;律師劉宗欣手上正在進行的就是,跨國科技公司看上台灣廠商在大陸的經營據點,準備購併後進入大陸市場。
此外,科法人才炙手可熱。
盛群半導體法務智權部副理李兆國說,研發人員可能研究半天,做得半死,「但我只要跟別人談一個license(技術授權),公司就好幾千萬元進來。」
在全球競爭下,國內企業的法律問題,已不再是以往單一的訴訟問題,科技與法律的組合,如何在專利申請上,創造「專利池」就等於創造「利潤池」。
全新的企業戰,你手上有幾張王牌,我手上有幾張王牌,「郭台銘(鴻海董事長)就看到了這個策略,」劉紹樑說。
除了科法之外,擁有兩張證照,擁有第二專長,可能是未來律師、會計師等師字輩「金飯碗」保衛戰,對抗環境變遷的不二法門。
理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林恆鋒,是目前國內少數擁有會計師又有律師雙執照者。
「企業問題是不可能根據律師或會計師的專業分工來發生,兩個『師』合在一起,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他說
念了兩個碩士,是會計師又是律師的他,深深體會專業分工下的語言溝通障礙,「會計的人基本上技術性多一點,法律人的策略性多一點。」
林恆鋒及李兆國都認為,即使是師字輩,在今天複雜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十八般武藝,不做跨業整合,依然做不了好的企業醫生。
在新的WTO海洋世界裡,律師、會計師可能要先好好自我診斷,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