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時代封面故事的七十二小時

尹萍
user

尹萍

1988-02-01

瀏覽數 13,300+

時代封面故事的七十二小時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布拉尼根(Jay Branegan)是美國時代雜誌駐香港記者。今年一月十三日早上,他從香港飛來台北,準備重寫一篇有關台灣經濟的報導。數月前他寫過一篇,未獲刊登,他決心再試一次。

晚上,他與美國朋友坐在計程車上,打算找個地方去喝杯啤酒。收音機傳出蔣經國去世的消息,那位朋友很為布拉尼根著急:「怎麼辦?出了大新聞,總統死了……」 布拉尼根回答:「不要緊,他的畢生行誼已經寫好了,我們還是照樣喝酒去吧!」

「時代」早已做準備

他說得不錯,時代雜誌對七十歲以上的各國元首,都做了「準備」工作。早在去年十月,警覺到蔣經國總統身體狀況不佳時,便已多方蒐集資料,寫好了一篇紀念文章。

布拉尼根也不急著打電話回紐約總社報告消息,他知道國際通訊社會立即報導,紐約的工作人員自會看到。

當晚他回到圓山飯店房間睡覺時,並不知道紐約總社決定以「台灣的政權轉移」為下一期國際版的封面故事。

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出刊前兩週便決定。台北時間十三日晚上,總社接到消息,查閱資料,看到布拉尼根上次寫好未用的台灣經濟報導,認為時效未過,可以根據此文,討論台灣前途及新總統可能面臨的經濟問題,省去許多力氣與時間,於是決定抽換封面報導。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十四日早晨,布拉尼根接到總社電傳指令,立即取消原定約會,與「時代」駐台記者沙蕩(Donald Shapiro)商議如何看手。他們知道,雜誌與報紙、通訊社不同,例行而瑣碎的報導不必,要寫的是十天後讀者看來仍然新鮮的題材。能利用的時間有限,凡是總社能在報紙上、資料室裡找到的東西,他們都不寫,要做的是前瞻性的評估。

沙蕩來台灣十七年了,人頭熟,行情清楚。他知道該找什麼人談。那一整天,他們分頭採訪,請美國在台協會的人、美國商人和觀察家分析情勢。布拉尼根承認:「往者已矣,來者不可知,」受訪者都只能臆測、無人能肯定未來發展。

比較困難的部份是描寫李登輝這個人,他們發現大家都不瞭解李是怎樣的人。後來還是沙蕩找到在李登輝任台北市長和台灣省主席時期,與他關係密切的一位前任政府官員,總算對李登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記者的稿子只是香料

其實,布拉尼根形容,他們這些駐地記者所寫的稿子,只不過是給最後定稿加些「香料」,讓整個文章看來有臨場感而已。他們提供的資料,只佔後來刊登出來的十分之一,其他部份分別由駐香港記者、北平記者、美國西岸記者、華府記者及總社研究員從不同角度提供報導,再由總社撰述蘇珊.提芙特(Susan Tifft)綜合原有資料,改寫而成。布拉尼根笑說:「時代雜誌仰仗的是編輯,不是記者!」參與這個集體作業的有兩個中國人,一是紐約的姜敬寬,一是香港的黃丙皇。

布拉尼根和沙蕩希望訪問李總統,官方以國喪期間不宜接受訪問而拒絕,但「時代」仍然拍到李總統照片。他們自香港派出有「亞洲最佳攝影記者」之稱的莫意爾(Robin Moyer),在十五口下午三時二十分左右,拍到了後來用在報導首頁的那幀彩色照片,立即由守候在總統府門口的專車載往中正機場,直飛香港,沖出後經由人造衛星傳到紐約,而得以及時刊出。

封面則是手繪的。布拉尼根指出,時代雜誌的政策是,在報導政權轉換時,不以已逝的人做封面,而以新上任者為主,他們認為這才是新聞,才是前瞻性的做法。一九六八年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時,該刊也是以繼任的詹森為封面人物。像這次封面雖以李登輝為主體,蔣公和蔣經國總統的圖像仍出現在背景中,在布拉尼根看來,已是十分少見的做法了。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