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但不懼變

侯家駒
user

侯家駒

1988-02-01

瀏覽數 12,700+

應變,但不懼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蔣總統經國先生逝世的消息,對於海內外的中國人(包括大陸同胞,甚至共幹),都是晴天霹靂。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其情緒有下列的劇烈變化:先是驚愕,對此消息難以置信;繼而哀痛,顯示無限悼念;終而沉思,思索未來局勢將會如何發展?如何因應?

未來局勢可分對內與對外兩方面來探討,先說內部局勢。

經國先生在世之時,人們經常討論的,乃是接班人或權力移轉問題,而總統於生前曾以堅決口吻回答外國記者,一切依照憲法規定,蔣家親屬絕不參與。現在證實此言不虛。經國先生生於一月十三日下午逝世,李副總統登輝先生即於晚間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由於李總統一向謙沖為懷,而且黨齡較淺,在執政黨內,可能不致採取剛性領導,而將有集體領導之趨勢。所謂「集體領導」,只是權宜性名詞,其意義是核心份子各別發言力量將比以前增加。其中,軍方發言權可能較以往加強,但決不至於演變成軍事統治或軍人干政的局面,因為今天的國軍高級將領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在蔣故總統薰陶下,均有接受民主的雅量,衛護憲政的決心。軍方發言權加強的方向,可能是在鞏固國防、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若國內發生重大的動亂,軍方亦有強化統治的可能性。

執政黨力謀團結

由於執政黨內部可能出現集體領導的傾向,也許有人疑慮會不會演變成群雄並立、黨同伐異,彼此爭權奪利使國民黨四分五裂,使國家危如累卵?但稍加思索,就會知道這一情況絕對不可能出現。因為現在黨內大員一向是接受一元化領導,不像日本自民黨那樣來自派系集團的混合--自民黨平時還能相互鞭策,和衷共濟,維持戰後一直執政不墜,何況這些大員均存有憂患意識,定能共體時艱。現在,島外面對共產黨強敵窺伺,島內面臨民進黨一再挑戰,執政黨內大員力謀團結尚且不暇,豈有鬧分裂,搞鬥爭之可能!

依正常情況發展,黨內各領袖將會和衷共濟,亦會相互鞭策、相互勉勵--說得露骨一點,就是相互監督,任何一方派出或保薦一個幹部出任黨內或政府要職,將不僅要求他對領袖個人的忠誠,更需要具有適當的學識,才華歷練,因為從此以後,出任要職的幹部(尤其是政府官員),可說是「十目所視」,各方領袖以至社會大眾,都將睜大眼睛,觀察其言行與績效,一有差錯,就會變成「十手所指」。

是以,最好的想法是,集體領導的結果,將是用人唯才,執政黨內各領袖多方網羅人才、培植人才,而有些像抗戰前南京政府的氣象(甚或抗戰初期、汪精衛出走前的形勢)。當時,執政黨內蔣、汪、胡、孫等領袖,均禮賢下士,爭取、任用人才,以擴大其各別的政治基礎,也為中國國民黨贏取了廣大民心。

負起憲法賦予的責任

當然,亦有情況不好的可能,那就是這些領袖彼此協議,採取分贓政治,將黨內與政府內要職作為配額,按力量大小分配給各領袖,這將使我國政治進入黑暗時期。不過,這種不好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姑不論這些領袖是否有憂患意識與謀國熱忱,即使從其自私自利的行為分析,這種分贓政治縱然出現,亦不會持久,因為根據經濟學「共謀性寡佔模式」,寡佔者暗中勾結,@同提高價格以增加利潤,但因各懷鬼胎,希望他人遵守此一協定價格,自己則暗中降價,以致統一價格或共同漲價之計畫經常流為畫餅。

分贓政治之配額亦將如此,彼此表面上似乎相安無事,暗中卻可能各懷鬼胎,若干領袖可能暗中串連,打擊另一批領袖,以改變均勢。假若這種縱橫鬥爭之勢愈演愈烈,則將黨裂國危,這幾位大員將為黨員共棄,亦將為國人共棄。

任何偉大領袖,多為強人,蔣經國總統亦是如此,基於天塌下來有「強」人頂的模糊概念,我國政府高級官員,即使是政務官,在以往多習慣於接受命令,而不願或無法負起應有的制訂政策之責任,反正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做對了,與有榮焉;做錯了,則振振有詞地說是「奉命行事」。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今後,李總統可能不採剛性領導方式,則政務官將須負起憲法與法律所賦予的責任,立定腳根做人,挺起腰桿做事,就其本位工作掌握機先,而不可亦不致再存依賴、被動與推諉之心。

在社會方面,截至現在為止,大家亦習慣於大家長制度,反正國家大事有總統在操心,在擔當,與我小市民無甚關係,於情緒不好之時,還可以像小兒女撒嬌一般,和家長鬧瞥扭,甚至作對。現在,大家長撒手西歸,很多人頓失重心,惶惶不可終日,但亦給予社會大眾一個機會教育,學習到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個人主義。

本土化落實泰半

個人主義不是放任或放縱,而是人格主義與責任主義,每個人在各方面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並理解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可人云亦云地瞎起鬨。是以,從這個角度看,社會文化面將有一番激盪。若是每個人不能自我反省,則將人心惶惶、社會不安,直至找到或塑造出另一位權威、強有力的大家長為止,但仍然耽於依賴,疏於負責。

若是每人能深切省思,培養獨立的人格,履行應盡的責任,奮發向上,則民主政治將會從此扎根,人本主義的文化得以形成。

關於民進黨,其基本訴求是「本土化」,現在李登輝先生繼任總統,且可能為執政黨的主席,則「本土化」可說已達成泰半,是以,其街頭運動將可緩和。另外,集會遊行法已經通過,對於街頭運動有一定之規範,而且執政黨內若是集體領導,則其決策必然是遵循憲法與法律,任何一位領袖,都不敢也不會屈服於不合法的暴力。

大陸政策將更具彈性

再回頭說到「本土化」,這亦是權宜使用的名詞,實則李總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不是「台灣國」的總統,為維持法統於不墜,對於國會充實問題,將會遵從蔣經國總統的遺志,而且對於行政部門,不致於過份強調「吹台青」政策,甚或起用若干外省籍才俊之士,以免政府淪為地方政府。

至於對外局勢,首先令人想到的當然是大陸政策,這將有兩種可能:一為除繼續開放大陸探親外,可能益趨保守,甚或更為僵化。因為黨內若出現集體領導,也許互以強硬態度相標榜,深恐作彈性提議時被指責為違反「三不」政策。一為認定開放大陸探親之舉,已有改變政策之傾向,所以,為實現經國先生的遺志,將於一段時間後,採取更具彈性的大陸政策,以擴大開放探親的政治影響力。

就個人看,後一可能性較大。就民主國家慣例言,政權的更替,易於政策的更改,何況蔣總統生前已有更改政策的傾向。大陸政策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中共對台灣的統戰,雖有視我政府為地方政府的妄想,但因我政府的合法性,以及蔣總統為全國性人物,而不敢過於露骨,現在經國先生大去,若我政府不能加強合法性與全國性,則於將來互動之時落於下風。

其次是外交關係,由於李總統曾在美國獲得高級學位,又曾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肆業,所以,今後對美、日兩國的實質關係,不僅可以繼續維持,抑且可能有所增進。尤其是李總統本身為經濟專家,具有廣博的國際知識,更將積極努力重返國際經濟社會,同時,亦將普遍化加強各有關國家的外交關係無論是正式的還是形式的。

前途取決於個人

總結說來,未來的局勢,到底如何變化,主要是操之在我,決定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如果每個人共體時艱,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為自己行為負責,則我們的前途是樂觀的,民主憲政得以繼續貫徹,中華民國法統得以維持,進而使三民主義順利統一中國。否則,相互鬥爭,將必導致同歸於盡。狄更生於「雙城記」中所說的,「我們都將步上天國之路,我們也都將墮向地獄之路。」全在我們自己的選擇。

(候家駒為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