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DRAM廠商如何度過谷底

陳昺豪
user

陳昺豪

2001-09-01

瀏覽數 17,500+

DRAM廠商如何度過谷底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欲振乏力的低迷中,DRAM產業的淘汰賽正在暗潮洶湧地進行。

2000年中,當所羅門美邦全球半導體首席分析師喬瑟夫(J. Joseph)看空半導體景氣之際,多數半導體廠商絲毫沒有感受到景氣的變化,仍然持續走強至年底,惟獨DRAM產業卻自此像是受了詛咒,價格開始出現崩跌,庫存水平卻不斷升高。

2001年4月,喬瑟夫喊出景氣即將反轉,半導體產業卻未能從詛咒中解套,DRAM價格依舊不見起色。

DRAM產業本身就是一場豪賭,暴起暴跌的循環是產業的遊戲規則。

然而,這一波低潮卻是前所未見,半導體產業正籠罩於十五年來僅見的大幅衰退。根據專業數據調查機構愛迪西(IDC)估計,200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將呈現21%的負成長,其中DRAM產業更是大幅衰退46%;迪訊(Dataquest)也預估,今年DRAM銷售衰退幅度將高達55%,「今年確實比過去都來得辛苦,」DRAM業者力晶半導體總經理蔡國智說。

2000年8月是DRAM景氣反轉直下的分水嶺。短短一年之間,64Mb(百萬位元) DRAM報價由每顆8.5美元跌到今年7月的0.9美元,而主流產品128Mb DRAM更是由18美元下殺至1.8美元,價格整整跌掉90%,也跌破了廠商的變動成本。

降低支出,健全財務體質

無論國內國外,DRAM廠商虧損連連,幾無倖免。

根據瑞銀華寶證券(UBS Warburg)預估,今年上半年,全球DRAM廠商僅有產業龍頭韓國三星電子得以勉強獲利。

國內包括華邦、力晶、茂德、茂矽、南科以及世界先進等DRAM業者上半年全數出現虧損,虧損金額合計超過210億元。

壞消息還不只於此。今年第二季全球電腦出貨量出現自1986年以來首度的單季負成長,而目前DRAM的運用,約有六成來自於電腦相關產品,因此電腦大廠的悲觀,無異預告了短期內DRAM市場難有大幅反彈。

前景尚未撥雲見日,虧損的數字卻持續擴大,台灣DRAM廠商如何度過這次難關?

儘管各家業者應付景氣的策略不一,但降低資本支出、充實財務能量以及調整生產比重往高毛利產品等大方向相當明顯。

降低資本支出是其中少數能夠立竿見影的對策。瑞銀華寶預估,今年全球DRAM資本支出約較去年減少5.4%。台灣六大DRAM廠今年資本支出為15.73億美元,僅為去年的85.8%。其中南科與華邦因12吋建廠計畫延後,資本支出大幅減少六成,南科由去年度的6.45億美元大幅減至2.6億美元,華邦則是由4.5億美元削減為1.8億美元。另外世界先進今年降低8%的資本支出至1.5億美元。

不過,茂德與力晶因為仍積極推動12吋廠的建廠作業,因此資本支出不降反升。

節流之外,各DRAM廠商也強化本身的財務體質。具體作法包括增加現金持有,控制負債比例。

受到價格的暴漲暴跌以及半導體產業必須持續投資的雙重因素,DRAM廠商手頭必須維持一定的現金部位,才得以應付景氣的波動。南科第二季財報赫然出現現金部位為零,便引來不少法人質疑其財務體質是否得以安度難關。而一向以財務健全,運作靈活著稱的華邦電子,也在今年以來積極處分台積股票高達七萬張,為華邦挹注約40億元的現金進帳。

海外是DRAM廠最佳的籌資管道,合計國內DRAM廠商今年國內外籌資金額將高達300億元。今年包括茂矽、茂德、力晶、華邦都有海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或全球存託憑證(GDR)的籌資計畫。南亞科技除了國內的現金增資外,下半年也規劃赴海外發行。

「DRAM產業其實是cash flow management(現金流量管理),」蔡國智解釋DRAM產業的特色。健全的財務支持,是廠商取得DRAM參賽權的先決條件,「沒有finance strength(財務能力)的公司就是go under(每下愈況),」茂矽電子技術轉移中心副總經理張東隆指出。

相較於美、韓廠商大膽地使用財務槓桿,台灣廠商的財務風險相對較低。攤開財務報表可以看出,台灣六家DRAM廠商在過去兩年共賺了466億元,因此分析師認為,雖然如今面臨空前的虧損,台灣六家DRAM廠仍可望能夠安然度過這波景氣谷底。

除了降低資本支出與健全財務體質外,廠商也重新調配產品線,提升毛利較高產品的比重。IDM(整合元件製造廠)可以調高非DRAM產品的比重,純DRAM廠商則盡量降低虧損產品的比重。

IDM廠的作法,以華邦最具代表性。DRAM原本占華邦業務比重的五成,但今年以來陸續減低DRAM的產品比重,目前已降至四成以下,產品重心轉移至液晶顯示器驅動IC、I/O以及數位影音(Digital Audio Video)驅動IC。

而華邦在DRAM產品的部分,由於取得英特爾授權,將提高利基型RAMBUS DRAM的比重至兩成,以確保記憶體部門的獲利,「華邦IDM的定位,在DRAM景氣不好的時候,風險相對比較小,」華邦協理張致遠說。

12吋廠是下一個決戰舞台

至於純DRAM廠,則是盡可能減少早已不敷成本的128 Mb DRAM產品比重。以南亞科技為例,128Mb DRAM便由今年第二季的68%降低為第四季的50%,256Mb DRAM則由第二季的11%大幅提高至年底的50%。

成本是DRAM廠商最重要的競爭力,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部分國內廠商早已意識到12吋廠的重要性,無畏於景氣低潮持續趕建。12吋晶圓的晶粒數產出約為8吋晶圓的2.25~2.5倍,若先進製程技術與良率配合得宜,其成本優勢將使8吋晶圓難以望其項背。

茂德是DRAM同業中動作最快的,目前12吋廠生產機具皆已到位,即將於第三季試產,該廠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座生產DRAM的12吋晶圓廠。

同樣正在興建12吋廠的力晶,是第一季國內仍能獲利的DRAM廠,其所具備的成本優勢可見一斑。力晶預計2001年底廠房完成後進駐機台,明年7月正式投產,「我們希望在時間上能夠剛好承接下一波景氣的來臨,」蔡國智說。

半導體產業的不斷投資以及DRAM強調量產規模與成本競爭的叢林法則,讓已在12吋廠競局中領先的茂德與力晶後勢看好。但在不景氣的壓力下,部分廠商仍不得不推遲12吋廠的建廠計畫。南亞科技原本計畫下半年動工興建12吋廠,由於景氣未明以及籌資不順而延至明年第三季動工;茂矽由於有茂德的產能支援,因此即使先後取消位於南科以及加拿大的建廠計畫,產能仍不致面臨燃眉之急;華邦12吋廠計畫因高鐵而撤離南科,新廠可望落腳於竹科的篤行營區。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DRAM產業分別歷經1996、98年以及2000年中以來的三波大幅衰退,然而這次的衰退速度最快,跌幅也最深,究竟原因在哪裡?

前兩次的大幅衰退,主要因素在於供給的快速提升,造成供過於求;這次的大衰退,問題則出在需求大跌。1995、96兩年,共有九座晶圓廠投產,造成了首度的供需失衡,97年又有五座晶圓廠加入量產行列,讓剛緩和的供需結構又一次失衡。

但這次的大衰退,則是供給的增加有限,需求卻大跌。2000年只有南亞以及三星兩座8吋廠投產,供給的增加幅度有限,「這次不景氣完全不是supply(供給)的問題,而是demand(需求)不見了,」南亞科技執行副總經理高啟全說。

需求何以快速下降?「主要還是過去兩年internet(網路)和communication(通訊)創造出太多的假性需求,」蔡國智點出了問題的癥結。去年初,市場景氣一片大好,廠商預期DRAM下半年的走勢也可望走強,全球DRAM廠為下半年可能出現的產能不足而預做庫存。然而,去年第三季「旺季不旺」的現象卻著實澆了廠商一大盆冷水,景氣就此急轉直下,DRAM價格連續三次腰斬。

台積、聯電爭食DRAM市場

景氣低迷也模糊了晶圓代工與DRAM業者間的界線,雙方互相爭搶對方的市場。

晶圓代工業者往往在不景氣時轉移部分產能生產DRAM、SRAM,以填補產能,但績效並不一定理想。今年以來,台積與聯電的產能利用率是逐季下降,因此轉而生產DRAM的比重也較以往為高,瑞銀華寶估計,上半年台積、聯電每月的DRAM產出約為五萬九千片晶圓,對於已供過於求的DRAM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對市場秩序影響很大,」一家廠商表示。

然而,生產DRAM終究不是晶圓代工業者所長,不論成本、品質以及良率都難以和專業DRAM廠抗衡。聯電第二季提列22億元業外虧損,其中記憶體庫存便有15.8億元。聯電隨後裁撤負責生產DRAM的LPD(License Product Department)部門,等於正式宣告退出DRAM業務。

另一方面,DRAM廠也在景氣谷底轉而爭食代工市場。除了台積轉投資的世界先進有意逐漸淡出DRAM市場轉做晶圓代工外,力晶與茂矽分別將舊有的6吋廠代工生產CMOS Image Sensor(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器)、功率IC等產品。韓國Hynix也在今年將兩座晶圓廠轉而從事代工。

DRAM需求何時能夠強勢反彈,沒有人敢斷言,不過近來確實陸續有好消息自一片悲觀聲中傳出。包括了價格的回穩、供需缺口縮小以及廠商減產。

首先是價格的止跌。128MB DRAM現貨價在7月來到1.8美元空前新低後,8月價格已出現三週持平,甚至有些微的反彈訊號。廠商表示,目前售價跌破變動成本,DRAM廠幾乎是賣一顆賠一顆,價格已跌無可跌,「未來的曲線只會往上。」

荷銀證券(ABN AMRO)全球半導體首席分析師王秀鈞同意DRAM價格的破底,已經影響廠商的生產意願,因此跌價的空間極為有限,不過他也提醒,「不跌並不表示會上漲。」

接著是陸續有消息傳出DRAM廠商有意減產。財務狀況吃緊的韓國Hynix有鑑於市況不佳,決定在未來半年關閉位在美國奧勒岡州的DRAM工廠,每月約可降低全球DRAM1.4%的產出;NEC繼與日立(Hitachi)DRAM業務合併成立新公司Elpida後,宣布將加州羅斯維爾(Roseville)的DRAM工廠轉入代工領域,該廠的DRAM出貨比重約占全球的1%,NEC未來也將陸續停止其位於蘇格蘭以及上海華虹NEC的DRAM生產。

供需缺口可望於第四季縮小,則是第三個好消息。瑞銀華寶證券預估,全球第三季的DRAM供過於求比重為9.3%,第四季供需缺口將縮小至3.3%,而Dataquest的統計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

「冬天來臨就表示春天不遠了,」張東隆說出的是所有DRAM廠商的期待。

景氣終究能夠回升,但是辛苦追趕市場的起伏,難道就是台灣DRAM廠商的宿命?

研發資源限制未來發展

同為半導體產業,相較於台灣在全球晶圓代工的領導地位,DRAM廠商在產業中的位置顯然弱勢許多。

最具體的現象便是研發資源的短缺,以及難以在產業環境中發聲。

台積與聯電占有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八成,無論在技術與影響力上都居於市場領導地位;國內DRAM產業卻沒有這樣的影響力,合計去年台灣六家廠商占全球DRAM總產出的8.5%,今年約可上升至兩成,僅相當於三星或是美光的規模。

即便是國內今年出貨量最大的南科,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也僅有5.5%,排名居次的茂矽(含茂德),市占率為4%,「我們太微不足道了,在國際舞台連發言權都沒有,」張東隆無奈地說。

經濟規模不足,台灣廠商能夠投入研發的資源自然是捉襟見肘,而研發正是廠商未來壯大的關鍵所在。「台灣廠商的規模太小,研發資源不足,以至於往往只能賭一、兩種產品,無法在全球上區隔出自己,」張東隆無奈地說。

台灣1995年大量跨入DRAM產業時,已是市場的後進者,藉由技術轉移爭取切入市場的時間確實有其必要;但是隨著台灣逐漸由市場的跟隨者向前躋身之際,掌握技術也就愈顯重要。

「台灣廠商如果想在DRAM這條路上著墨更多,就應趕快建立起技術的自主性,」工研院經資中心IC產業與應用部副工程師彭茂榮提醒。

目前國內各家廠商技術多自日本轉移,每年光是權利金的給付便相當可觀。其中華邦師承東芝,力晶來自三菱,南亞與茂德(含茂矽)分別來自IBM與德國億恆(Infineon),而曾經獨立開發技術的世界先進在現實考量下,也選擇自三菱技轉,「很多都是原封不動,把formula(公式)整套copy(拷貝)過來的,」一位廠商私下表示。

日本在主流DRAM市場已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有意逐漸淡出,對於台灣廠商而言,是機會,卻也是個警訊。

前車之鑑不遠。宏?與德州儀器(TI)在1989年成立德?半導體生產DRAM,由於有來自德儀的技術奧援,加上適逢1991、92年DRAM的景氣高峰,確實讓德?一度成為宏?集團旗下最會賺錢的金雞蛋。然而當98年德儀選擇棄守DRAM,德?的命運也就江河日下,不堪連續三年高達50億元以上的虧損,宏?只好壯士斷腕,由台積接手後轉做晶圓代工。

廠商也確實能夠體認,技術研發能力將是未來決定優勝劣敗的具體指標,因此在資源有限的限制下,考慮進行共同研發。

相較於合併以達到經濟規模,廠商出資共同研發技術,分享成果,以及適度進行資源整合的可能性顯然高出許多。不景氣提高了各廠商合作的意願,相較於去年此時,「這個時候大家比較願意坐下來談了,」一家廠商透露。

不過,各家廠商能否真正打開心中的藩籬,將零和遊戲轉化為競合關係,似乎仍考驗著彼此間的互信。「日本公司的門戶觀念這麼強,都能夠放下成見,思考怎麼讓日本在DRAM產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張東隆表示。

摩爾定律推動著半導體產業不斷地前進,隨著晶圓尺寸與製程技術的不斷提升,半導體產業的跨入門檻也將愈來愈高,這也意味著廠商所面臨的風險與機會都將數倍於以往。值此景氣的谷底,對於肩上背負著空前虧損壓力的台灣DRAM廠商而言,是開始考慮跨出合作第一步的好時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